陸成偉
(江蘇省江陰市青陽中學,江蘇江陰 214401)
馬西婭·布朗所著的《石頭湯》是世界公認的經典圖畫書,書中石頭湯傳遞了美味,更向人們講述了如何在合作與分享中獲得快樂。反觀高中政治課堂,學生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動力不足。這不僅束縛了學生自身的發展,也嚴重挫傷了教師的自信和熱情。高中階段正是學生風華正茂、蓬勃向上的大好時期,讓課堂生動起來,讓學生活潑起來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阿基米德說:“假如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同理,高中政治教師也要開動腦筋,集思廣益,找到激發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課堂支點,才能讓學生的笑臉重返課堂。
著名相聲演員馮鞏在小品表演中用“我想死你們啦”這種標志性語言建立了觀眾對演員的基本認知。人未到聲先至,一下子吊足了觀眾的胃口,激發了觀眾的觀看欲望。
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價格變動的影響》這一課時,筆者結合暑假回老家的經歷,在課堂伊始講述了一個真實事例:“今年回老家,老師遇到一件奇怪的事。一般公交車票價均為一元,我們三人(含兩個孩子)上車卻要收六元,票價每人兩元,懷抱的嬰兒也要收全票。售票員說就算車費為兩元,比一般路線收費價格高,跑這條線路也是虧本不賺錢。同學們怎么看呢?”話音剛落,學生便迫不及待地開始討論:有人指責公司經營問題,執行定價政策太隨意;有人覺得售票員欺騙乘客;也有人分析價格這樣上漲,乘車的人會越來越少。待學生討論完后,筆者順勢引導出價格變動對居民生活消費的影響。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起于問。追問、質疑、思辨是一劑活躍課堂、展開思維的良方。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適時、靈活、有效地因時、因人、因事設置一些問題情境,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變得更生動,這樣不僅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可以讓學生通過思維的碰撞、觀點的沖突而博采眾長,開拓思維空間,讓枯燥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1]。這樣不僅能使不同層次學生的質疑能力得到提高,思維能力得到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還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加深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一般來講,價格上漲,消費量減少;價格下降,消費量增加。在大家達成共識后,筆者馬上提出另外一套解決方案:該公司降價五成,每人每次5角錢來運營這條線路,能否讓該線路“起死回生”?這樣的探究問題充分點燃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再次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深入的探討。學生發現漲價不行,降價也只會虧損得更嚴重,于是一個問題出現了:到底應該如何運營呢?大家再次獻計獻策。高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已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逐漸了解了一般的辯證思維規律,但也容易被教材中的結論所牽引,對問題的看法常常是只顧部分,忽視整體;只顧現象,忽視本質,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筆者先從商品降價能夠擴大消費需求這一理論入手,逐漸應用到降低票價擴大乘車消費需求上,發現這一理論對該線路的“起死回生”未必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使學生從被動思維切換至主動思維,學生思考得更加全面深入。當然,對于公交線路的運營問題,部分學生的認識更具拓展性,如有的學生認為,公共交通本是政府財政補貼運營的,現在交給私人老板運營是不合理的;有的學生認為,私人老板運營公交路線為了賺錢而隨意漲價,這是違背乘客根本利益的,應加強管理,改善服務,讓人民群眾對公共交通重建信心。
學生的生活經驗缺乏,與社會實踐有些脫節。教師的教學內容也總是不斷重復,這使學生和教師都有味同嚼蠟的感覺。因此,高中政治教學應回歸本真的生活體驗。教師根據講授內容穿插生活案例來說明、注解或強調所講內容,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實際價值和趣味,充分刺激學生對知識的渴求。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了解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還能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在本課教學中,筆者用圖片展示了在上海投入運營的71路大運量公交系統——快速有軌電車,讓學生設想這種運量大、停車少的公共交通在擁擠的上海街頭出現會帶來什么樣的情景。學生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會聯想到自己城市的電動公交車問題。筆者順勢提出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汽車生產企業積極備戰新戰場的號角早已吹響。筆者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①要想促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除了車企發力外,我們還需要做些什么?②新能源汽車的消費盛行,會對傳統的汽車生產企業產生哪些深刻影響?③眾多汽車生產企業對新能源汽車的投入會帶來燃油汽車的大幅退市嗎?新能源汽車與燃油汽車有什么關系?在探究問題時,可以從新能源汽車與燃油汽車的關系推導出價格變動對相關商品的影響,可以從國家財政補貼新能源汽車推導出價格變動所造成的一般意義上的消費影響,還可以從新能源汽車的消費盛行推導出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從而將價格變動對生活消費和生產經營的影響這個教學重點和難點問題一一突破,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有效的激勵語言能夠給人一種愉快的感覺,喚起學生積極的情緒狀態,促使他們精神振作,產生強烈的探究知識和接受知識的欲望,并進行積極有效的思考。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保持對全體學生的關注和激勵,將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抽象的知識理論通過實體情境、模擬情境、問題情境等近乎真實的情境進行巧妙融入,充分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在本課教學中,“價格變動調節生產要素的投入”這一知識點的理論性較強,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探究:當今電視機市場空前激烈,價格一降再降。作為電視機生產企業如何降低成本來適應市場競爭,你有什么主意?有位學生回答要加強管理,卻又無法進行深入的闡述。筆者看出了她的尷尬,先欣賞性地評價了她的觀點:“你回答得很好,加強管理確實可以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在筆者的鼓勵下,這位學生馬上又想到要尋找替代材料。接著,筆者又進一步指出,作為有責任心的企業家,應該在不影響商品質量的前提下,尋找替代材料投入生產。一個問題最終在師生合力下完美地得到了解決。
在新一輪教學改革面前,教師應順應潮流,大膽革新,給予學生探索、發言的時間和權利,這樣,學生才會有精彩的表現,才能出現勃勃生機的課堂,師生在合作與分享中“煮好”一碗屬于我們大家的“美味”的政治課堂“石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