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昌萍
(江蘇省南通市東方中學,江蘇南通 226009)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不斷推進,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已成為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關注點。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教學的傳統教學模式,往往會出現“學優生覺得簡單,學困生無法理解”的問題,不利于學生的整體化發展,無法發揮因材施教的教學優勢。而分層走班,則關注到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分成不同的班級,設計與之相對應的教學方法和目標,因材施教,努力提升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成績。
學生的思維存在差異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實施分層走班的原因之一。在實際教學時,有的學生雖然基礎差,但是思維活躍,總是能夠及時地與教師互動;而有的學生則不善于表達,不愿將自己的觀點與大家分享,這就是不同學生之間的思維差異性?;谒季S差異的分層走班,就是將思維活躍的學生集合在一起,將其他學生集合在一起,實施有差異的課堂教學。
比如,A班學生基礎差,課堂表現一般;B班學生基礎好,思維活躍。針對這兩個班級學生思維的差異性,筆者為學生們設置了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例如,在講解Neighbours這一單元內容時,課程要求學生掌握“will”“shall”“ be going to”三個將來時的語法結構,并能夠加以應用。在教學時,B班的學生總是積極地參與搶答,課堂氛圍十分活躍,此時筆者雖然鼓勵學生搶答,但是要求學生在搶答時不僅要“快”,還要“準確”;而A班的課堂較為沉悶,于是筆者鼓勵學生大膽地回答問題,且只要敢于回答問題,就及時地加以贊揚。久而久之,B班不僅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們回答問題的準確率也有了提升;A班級的學生們開始敢于在課堂上搶答,課堂氛圍有了極大的改善。
結合學生們的思維差異性開展的分層走班,不僅充分考慮到了學生們思維、性格的差異,有針對性地在分層班級內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們全面發展的可能性,使得學生們能夠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同時還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在對癥下藥的基礎上,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1]。
文化品格是指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固有思維模式。不同的學生其文化品格是有差異的,因此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英語教師應當仔細觀察和留意不同學生的文化品格,并基于這一品格,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班級,在不同文化品格的班級內為學生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分層走班教學的優勢。
例如,筆者在為學生們講解Food and lifestyle這一單元時,不僅要求學生們掌握相關的單詞、短語和句式,還要培養學生們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但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筆者考慮到不同班級學生文化品格程度的不同,為不同的班級制定了不同的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What we eat and how we live這篇課文時,A班的學生能夠快速理解語法知識,但是口語交際能力有所欠缺;而B班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較強,但對于知識點的理解略有不足。于是,筆者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了不同的學習計劃,加長A班學生課堂上口語交際的時間,而B班學生則加強語法知識這部分內容的學習。
文化品格的不同,導致學生學習知識程度的不同。若是一味地采用同一標準進行來教學,不僅無法全面把握學生的學習進度,也會打消部分學生的學習熱情,阻礙學生的發展。因此,英語教師應當充分考慮不同學生文化品格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針對不同班級學生的文化品格實施教學,有效做到因材施教[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已經明確指出:“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起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边@就要求在初中英語分層走班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情感培養,針對各班學生的情感需要,全面調控學生的情感態度,調動他們的熱情、自信、愉快等積極態度,使學生能夠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進一步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
例如,筆者在帶領學生學習初中英語This is me!這一單元中的“Task”這一部分內容時,就充分考慮了學生之間的情感差異。A班學生基礎較差,缺乏學習英語的興趣,于是筆者便著重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及時給予鼓勵。在學習了“Greetings”“Daniel的自我介紹”以及“Useful expressions”三部分內容后,筆者鼓勵A班學生就所學內容,改編一段對話進行自我介紹。準備一段時間后,學生們開始展示成果,在此過程中,即使A班學生說出“Hello”“Hi,everyone”“My name is...”等簡單的詞句,筆者都會積極鼓勵,引導他們說出更多的句子,幫助他們建立表達的自信心。而在為B班的學生講解這一課時,筆者則給他們營造相對寬松的學習氛圍,引導其更改部分個人信息進行自我介紹。在C班,則可以鼓勵學生在其中增加一些介紹自己“hobby”的內容。
如此根據不同班級學生的情感特點需要來鼓勵、引導學生進行自我介紹,不僅能夠充分調控學生的情感,滿足各層次學生接受能力的需求,在避免A班學生產生自卑情緒的同時,滿足B、C兩班學生的學習需要,而且活躍的課堂氛圍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能夠更快地內化知識,進而形成因情生慧的良性循環。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要成為孩子們的真正教育者,首先要將心奉獻給他們?!庇纱丝梢?,愛心是教育永恒的法寶。尤其是針對A班基礎薄弱的學生們,教師更應以足夠的耐心來引導和點撥,做到將“耐心、愛心”放在第一位,不厭其煩地幫助學生們,讓這部分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以及對自己微小進步的肯定,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
比如,筆者在為學生講解 Finding your way這一課時,要求學生在掌握“be south of...”“be far away from...”等短語的基礎上,能夠用英語描繪某一位置的具體方位。但在進行實際教學時,A班學生不能清晰地描述一個地點的具體方位。對此,筆者耐心地引導學生們捋清描述思路。首先,筆者給學生們粗繪了一幅地圖,引導其想象自己置身于這樣的地圖中,再規劃到某地的路線。然后,筆者再逐句點撥學生們運用所學知識描繪路線,將描述的每條路線都記錄在紙上,完成后匯總起來。A班學生在教師耐心的引導和講解下,感受到了來自教師的關愛和肯定,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英語學習的過程中。
總之,分層走班已經成為當代多數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模式,其不僅可以全面地提高班級內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還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探究初中英語教學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