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華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太湖圖影小學,浙江長興 313100)
《浙江省深化義務教育改革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學校應根據實際,從學科內的局部整合到學科間的主題整合,再到“全課程”的統籌,逐步推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也指出:要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內資源;因地制宜利用社區資源;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種社會資源。因此如何做好融合文章,提升品德課堂的育人實效,意義深遠。筆者將以自己執教過的《西部大開發》一課為例,談一談如何做好融合文章,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
魯潔教授說過:品德課是“兒童學習過有道德的社會生活的課程”。可見品德課程與社會連接的親密關系。課內與課外資源的相通相融,可以更好地優化教材內容,更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更好地提升德育的實效性。
“西部大開發”這一內容,從學生現實生活的角度看,相對來說是比較遠的。筆者在課前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對西部的印象只局限于——“西部風景優美”“西部生活貧困”。翻閱教材,教材中以“風景線”和“知識窗”為板塊,列舉了西部的風景和資源。但僅以此來為西部定義,對西部知之甚少的學生來說,是不能形成正確和全面的認知的。在網絡等媒體上,有關西部的內容有很多,五年級的孩子網絡資源的搜集能力也已經初步形成。因此,筆者在執教前,本著全面認識西部的目標,設計了“西部區域”“西部地形”“西部風景”“西部資源”“西部特產”五方面讓學生通過網絡等媒體進行課前的資料收集和學習。在課堂教學之前,讓學生對西部不再陌生,在腦海中建立更加豐滿而立體的西部名片。
品德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德育課程,與語文、心理健康、少先隊活動、科學等眾多學科都存在不少的交集。如能與這些學科深度融合,巧借這些課程的資源,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西部大開發》為例,在本課教學前,筆者發現語文教材中的第一組課文講的就是西部。學生通過這一組課文的學習,對西部也有了一定的親切感和認知力。教學時,教師可以加以融合,以此作為教學的起點。因此,筆者做了如下的設計:開課伊始,課件出示了帶有西部地名的四句古詩,讓學生讀一讀,在詩中找一找地名,猜一猜它們現在屬于哪個省份。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總結,告訴學生這些省份在中國的版圖上都屬于西部,再出示語文書第一組課文的單元導讀語,讓學生說一說,通過這一組課文的學習,西部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樣用古詩和語文教材的內容來導課,自然而親切,收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也是檢驗課堂成效的重要指標[1]。
以《西部大開發》一課為例,本課教學目標的落腳點在于讓學生明白進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意義。如單單講述西部的區域、風景、資源等,則容易偏離目標。因此,在教學前根據學生學習的興趣點,讓學生選擇一方面對西部進行研究,通過小組合作、小隊活動等方式進行協作學習。課堂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學習成果,在充分聽取學生匯報的基礎上,大家形成了西部地區“區域遼闊”“風景優美”“資源豐富”的共識。然后教師再適時出示一組反映西部地區貧窮落后的照片,提出“既然西部地區區域如此遼闊、風景如此優美、資源如此豐富,為什么還會這樣貧窮呢?”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尋找和總結造成西部地區貧窮落后的原因。這樣有效避免了在課堂上大唱“西部贊歌”,讓課堂顯得頭重腳輕的弊端,而是很好地引發了學生的深層次思考,與目標進行了有效的融合。學生對西部也有了更客觀、更正確的認識。
學習場景的線上和線下相連是指將現實課堂教學和網絡在線學習融合,通過組織實體教學和在線學習,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學習中,教師以在線學習與指導信息采集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品德學科的先學后教,為學生在課堂中能真正進入積極的道德學習提供了條件。
“西部大開發”這個話題,政治性比較強,對五年級學生來說比較難懂,與學生的生活距離比較遠。但只要有心留意,我們會發現其實關于“西部大開發”的話題,在我們的身邊還是常常被提及的,甚至我們自己都參與過“西部大開發”,只不過,學生自身沒有察覺。
我們可以先通過微課向學生介紹“什么是西部大開發”,通過QQ群或者微信群信息推送,引導和指導學生運用日常能接觸到的各種信息手段,如通過手機、電腦、報紙、電視等,開展課前在線學習。
在學生對即將學習的主題具備一定的認知和情感儲備之后,我們可以針對主要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采集和整理信息。教師發布課前自主學習預學單,學生搜索西部的相關知識。初步的搜索會呈現碎片化的結果,此時就需要教師的指導,讓學生的學習方向更明確,比如推薦相關主題網站、借助家長力量等。在預學中,學生產生的新想法和新疑問,可及時反饋給老師。
這樣,信息技術和品德學科的深度融合,讓線上和線下相連,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課前學習,積累上課所需的知識儲備和情感儲備的過程,拓寬課堂的寬度,讓課堂不僅僅是課堂。通過這一過程,學生進入課堂時,帶有各自不同的認知感受和獨特想法,對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有自我的發現和積淀,有助于提高課堂實效,也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
我們的教育對象——00后和10后,由于其自身都帶有一定的信息素養,可以讓學生與學生之間開展資源分享,自由組合,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師指導學生準確把握當時教學課程的相關主題,學生就可以在線提供自己找到的資源進行分享,拓寬其他學生的選擇。如學習《西部大開發》一課,在研究西部的區域、地形、風景、資源等方面的時候,學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相關資料的搜索,在線上建立小組群,及時分享視頻、文章、圖片甚至書目專著等,還可以圍繞某個主題開展個性化的小組研究性學習,深入了解主題內容,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形象思維為主并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加強“直觀性”原則的運用,不斷地喚醒、引導、發展學生的思維,在直觀中孕育深刻。直觀和思辨相濟,不是簡單地對各類媒體資源做疊加呈現,而是整合本課信息資源,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以高效的呈現方式,讓學生參與多維度的互動,促使學生發生情感、認知、行為方面的化學效應,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素養提升。
圖片的作用在于直觀而形象,但是圖片在短短幾秒鐘的呈現過程中,學生不一定能找到圖片的重點。如《西部大開發》中出示西部貧窮的圖片時,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能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直接領會圖片想要表達的內涵。那些凄涼可憐的文字旁白,讓人情不自禁地融入圖片的情境中,撥動心中最柔軟的那根弦,圖片效果就更凸顯。
數字能更為準確和清晰地表現出問題的整體情況。本課在講述西部貧窮時,筆者出示,西部地區和浙江省的人均收入統計圖,并配上數字呈現,讓學生看一看、比一比、算一算。通過這些數字,學生對西部的貧窮有最全面、最直觀的認識和感受。
圖文數字等不同的學習方式,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去開展相應思考:為什么西部地區的收入要比我們低這么多?為什么西部資源這么豐富還會這么貧窮?我們該怎么幫助他們……這些問題,會大大地激發學生去探究西部貧窮的原因,從而更好地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
視頻資源通過精彩的畫面、動聽的語言直接刺激人的多種感覺器官,它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內于無形中完成對人的某種教育。尤其是真實反映社會實際的視頻,就是一種寶貴的教育教學資源。
從《西部大開發》教材的設計意圖來看,重點板塊“認識西部”的設計,是一個從局部到整體的認知過程。所以,充分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最后用一個綜合性的介紹視頻,對西部進行一個全面的介紹,如此由點到面,層層推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更容易讓學生完整地認識到西部地域的大、風景的美、資源的富,為下一環節的思辨做好鋪墊。
從預學到課堂,全程融合豐富的信息技術手段,以期取得的效果,不僅僅是達成教材上要求的教學目標,更是要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提升。
以《西部大開發》為例,通過各種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開放教學時空,在提高學生捕捉信息的靈敏度、采集信息的準確度、運用信息的高效度等信息素養的同時,在學生心中產生一份西部的關懷。這份情懷在課前開展個性化選擇學習的時候就埋下種子,在課中深度融合,共知共情過程中撒下肥料,最后結課,我們一起洗盡鉛華,回歸為西部孩子進行的“愛心商貿節”,更是讓這份情懷在心間滋養。相信它定會隨著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在社會性發展的成長道路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正是我們想要留給學生的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素養,品德課教師要努力做好融合文章,采用學習資源融合、學習方式融合、學習場景融合的方式,打造生動有趣、高效和諧的課堂,優化教學課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