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桂連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京溪小學,廣東廣州 510000)
2016年起,為貫徹“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的精神,教育部將《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的內容和要求增加與融入德育教材中,把義務教育階段德育課程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并于2016學年起在起始年級正式使用。學校教育應當是打破圍墻和無界限的,應努力營造大教育的良好氛圍,才能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需要的合格公民。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德育課程,其根本任務是讓低年級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明白做人道理的同時,不斷增強法治意識,從小樹立優秀的精神品質,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時,家長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融入道德法治教學,將有利于更大限度地整合社會教育資源,填補教育空白,提高教育效果。
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以學生生活為基礎,利用典型案例,創設具體情境,通過現實情景的捕捉和再創造,讓學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鼓勵學生自己在探尋問題解決方案過程中,參與生活和創造生活,展示學生多樣化的個性和豐富的智慧[1]。細讀四冊教材,不難發現,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家庭生活息息相關。如第一冊第三單元的主題“家中的安全與健康”;第二冊第三單元的主題“我愛我家”;第四冊愛心小天使之“我愛我愛”。同時,教材中相當多的內容是與家庭生活主題密切相關的,如“節約小標兵”“學做一個能夠管理自己的學生”,等等。結合德育課程“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在小學低年段的德育課程學習中,從家庭中來,又回到家庭中去,這不僅是學生要做到的;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必須要指導學生參與和感悟家庭生活的點點滴滴,從而達到德育課程的目標。
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設置了“活動欄”“辨析欄”“討論欄”“兒歌童謠”和“繪本故事”等欄目,主要的學習方式是“向生活學習”“在活動中領悟”“榜樣學習”和“批判反思”。課程強調通過典型問題分析和生活實踐“發展學生判斷、選擇、適應、超越的能力”。6~8歲是學生品德、智力和生活能力等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他們一方面要適應新的學習環境,面對新的學習任務,另一方面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社會中,他們每天接收到各種不同類型的信息,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而這個時候他們的“判斷、選擇、適應”能力還比較差,持久性不強,成人全方位的示范、引導和評價,將直接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在這個時候,家長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家長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一致性,課程的達成度必將得到有效的提升[2]。
多元智能理論提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且在個體身上獨立存在。21世紀是一個尊重個性、展示個性乃至塑造個性的時代,學校教育必須在共性教育的基礎上,關注人的個性發展,關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特殊性。低年級學生剛剛從家庭生活中走出來,投入學校生活。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在性格、特長、愛好、品質方面有著各自的特點,優劣各異。這個時候,如果單憑教師的課堂教育往往不切合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在糾正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樹立持之以恒的個性品質上,家長陪伴學生長大,對學生身上的優缺點是最熟悉不過的,家長結合教材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更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效果,也適合學生成長的需要。
作為德育課程,課程的教育目標是明確的。教師依綱靠本進行教學,既要關注課程的要求,也要體現學生的年齡特點。實踐證明,教師大部分都能按部就班地推進教學;但是,由于家長畢竟不是教育工作者,對教材和大綱的要求不明確,在家庭教育上往往隨意性強,或提出過低的要求,或提出超出學生年齡特點的要求。因此,需要任課教師與家長不斷溝通,在教育目標上保持一致,在教育問題上達成共同的態度和認識。
從教育內容上說,德育課程引入的多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生活內容。學校在落實《道德與法治》課程時,課堂上可更多地呈現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家庭作業或評價可更多地體現家庭生活。通過這種方式,學校與家庭教育在內容上的互補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也更能全方面地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育。
如果說傳統的德育課程呈現出的是說教和脫離生活的教育;那么,《道德與法治》課程正努力在生活體驗及生活的真實性上進行嘗試和探索。讓學生課前、課中和課后不斷地進行體驗和操練,不斷地反思和提升,讓他們感受到課程的趣味和魅力。因此,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更強調的是過程的體驗與人的提升;強調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學生覺得學習是一個完善的過程,而不是寫作業的過程。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和家庭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家校共育的內容和形式也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因此,家長在課前輔導或直接參與預習顯得更加重要。
(1)在微課制作中融入家庭指導。隨著信息化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應用和深化,翻轉課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課前或通過觀看微課,提前感知教學內容;或課前通過前置的實踐活動,發現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形成自己對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看法與認識。教師可在微課的制作中,有意識地設計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的生活情景;也可以設計讓家長直接向學生講一些傳統文化或家風家訓,學生在這些前置性作業中,可以真切而具體地進行學習,為課堂的交流和提升做好充分的準備。
(2)通過對家長的調查,以大數據分析充分了解學生的狀況,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反映學生生活,又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如何客觀地分析學生目前的認知水平和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在課堂上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課前調查十分重要。而這個時候,可以通過調查問卷等形式,科學收集數據,多方面向家長了解他們的情況,再針對學生的實際,設計好教學的目標和內容方式。事實證明,這樣的課堂,更貼近學生心靈,更受他們喜愛。
(1)播放家庭活動資料,包括視頻、音頻和圖片。學生在家庭中生活的時間遠比在其他地方的時間多,因此,在課堂中呈現的生活情景更多的是在家庭中。教師努力挖掘教材中家庭教育的內容,選準訓練點,通過播放家長提供的家庭生活情景,讓學生從自我、他人等方面切入現象和問題,不斷明晰身邊的道德問題和法治問題,從小事著眼、從身邊的事開始,認識社會、認識責任、認識道和法。
(2)課堂上連線家長。一二年級的學生平時和家長的接觸是很多的,家長每天跟他們嘮叨各種生活中瑣碎的事情,但能讓他們入心入腦的話卻很少很少。創造特定的條件,讓家長和他們在特定的情景中對話,往往可以讓他們銘記終生。因此,在一些重要的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QQ、微信等形式,讓家長通過視頻連線課堂。這樣,一個家長對學生的教育,更可以讓全班的學生進行共享,在他們的心靈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1)在對學生的個體評價中,有意識地設計教師評價及家長評價項目。學生的認知和能力水平轉化為個人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的,必須有一個較長時間的、全面的強化過程。有資料顯示,一個習慣的形成往往需要3個月以上的時間。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更需要在強化的過程中給予幫助、鼓勵和肯定。這個時候,階段性的評價和過程性跟蹤最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制訂評價標準,組織校內的評價和小組評價;而家長則著重于引導學生針對家庭生活和社會活動進行評價,雙管齊下,給他們設計一個全方位的引導體系和一個固定的實踐周期。適時的評價、適時的糾正和適時的激勵,將極大地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
(2)有目的地布置家長與學生共同完成的作業。學生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限于本人自理自律能力和判斷選擇能力的發展尚處于初始的水平,在認識轉化為習慣和觀點前,還需要家長陪伴他們通過特定的生活實踐進行強化和固化。因此,教師應在課后相應地設計一些作業,讓學生與家長共同參與完成,在一帶一、一對一的教育中,他們成長是迅速的,成長的土壤是豐沃的,個性的發展也是帶有個體性和豐富性的。
在低年級《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創造性地整合教材內容,開發與家庭教育相關聯的教學內容和手段,及時地把家庭教育中新的信息和案例引入課程教學中, 家校共育,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針對性和突破性會更加明顯,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