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瑩瑩
文言文作為一種古代書面語言,包括從先秦諸子散文、兩漢辭賦、史傳散文,一直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等豐富的內(nèi)容,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具有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占如此重要地位的文言文,在整個中學語文占比達百分之四十,是整個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要求高中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chǔ)。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nèi)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目前,文言文教學仍存在忽視文體特點,以通篇串講為主,缺少對字詞、語句的品讀,未能充分訓練學生語感的現(xiàn)狀,因而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來講還不夠全面,還未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
高中語文必修四第四單元選文均為古代人物傳記,這個單元是以文體為特點來編寫的。單元教學是“五四”運動以后,作為“新教育運動”的產(chǎn)物從歐美傳入我國的。自1936年葉圣陶按單元編寫《國文百八課》這套教科書以來,語文課本就一直采用單元編排的方法。單元教學是指建立在整體觀點的基礎(chǔ)之上,把某些具有共性,又有某些個性的課文放在一起,組成相對獨立的教學單位,按此單位進行教學就叫作單元教學。語文單元教學具有提高教學質(zhì)量,能高效完成教學任務(wù)等優(yōu)勢。
本文根據(jù)高中語文教材以單元為單位,按文體編寫的特點,結(jié)合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及學生學情,分析文言文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指出單元整合教學的高效性,并擬以相應(yīng)的課時教學計劃進行指導教學。
文言文單元的教學分析,要在我國語文教學思想的指導下,在核心素養(yǎng)的指引下,首先對文言文單元的結(jié)構(gòu)進行分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是語文課程的總設(shè)計,它從整體上規(guī)定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和基本理念,規(guī)范和確定了語文課程結(jié)構(gòu)、目標、內(nèi)容范圍、順序等內(nèi)容,是教材編寫、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jù),是語文教師教學工作的指南,所以進行語文教學之前要首先深入領(lǐng)會課程標準的思想。課標指出文言文的主要教學任務(wù)有三:一是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二是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及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三是要求誦讀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
教材作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工具憑借,蘊含著豐富的學習研究資源,教師在進行教學前,要對教材進行仔細的分析和研究,以幫助學生做好課程學習規(guī)劃,更大限度地挖掘?qū)W習資源,促進學生語言文字閱讀能力的發(fā)展。
1.教材結(jié)構(gòu)分析
現(xiàn)行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是由“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個部分組成的,其單元編排結(jié)構(gòu)基本分為單元說明、課文和課后的研討練習三個部分。
(1)單元說明。必修四第四單元為文言文單元,其單元說明共兩段。第一段點明本單元學習的文體為古代人物傳記。根據(jù)該文體多敘述、描寫、對話等特征,在學習時要注意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注意從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外貌等細節(jié)描寫中窺探傳記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單元說明的第二段要求學生在學習時“結(jié)合時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閃光之處,體會作者對筆下人物的感情傾向;注意這些傳記作品多樣的敘事寫人手法,體味文章的風格與韻味。”這說明在學習人物傳記時要注意知人論世,了解傳記主人公的相關(guān)事.跡,同時也要注意作傳者寫人敘事的手法,學習其文章的寫作特色。
(2)課文。新時期以來的閱讀教學以單元為教學的基本單位,單篇課文的教學于是成為單元教學總過程中的一個部分。整個單元圍繞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和重點來編排,但是單元教學的目標和重點依賴單篇課文的教學去落實和體現(xiàn),單篇課文的教學仍然是單元教學過程的主體。
關(guān)于課文,本單元入選的課文一共有三篇,《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和《張衡傳》,都屬于古代傳記文。這種題材較集中的單元可以將導讀與自讀相結(jié)合進行整合教學,形成文言文文體學習系統(tǒng),幫助學生觸類旁通,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和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而單元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要具體落實到單元中每篇課文的教學當中,要依靠單元中的一篇篇范文的教學來實現(xiàn)。單元教學的最基本方法是:圍繞單元教學的重難點,處理單元內(nèi)部各種教學結(jié)構(gòu)。本單元的三篇課文中,前兩篇以對話為主,因此第一篇《廉頗與藺相如列傳》可在教師的指導下,師生共同學習。第二篇《蘇武傳》則可在學習過上一篇的基礎(chǔ)之上,運用上一篇的學習方法,與小組成員合作學習,教師適時給予點撥與指導。第三篇《張衡傳》內(nèi)容較簡單易懂,學生在已有學習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能夠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可在學生自學前給出這篇文章的學習方向及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一篇可用來作為檢查學生對傳記文掌握程度的課文。
(3)研討與練習。這單元的三篇課文,教材編寫者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設(shè)計課后習題:對傳記的整體感知;品評人物和語言;對課文重點字、詞、句意義與用法的理解。文言文單元課后研討與練習的設(shè)計可以體現(xiàn)《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學生語文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能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文言文閱讀基礎(chǔ),讓學生能夠在其他文言文文本閱讀中舉一反三,從而能夠進行自主閱讀。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是學習的主體。為了使教學有的放矢,符合學生實際,教師必須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只有針對學生及其學習的具體情況去準備教學,才能使教學取得預期的效果。
文言文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對文言文的學習并不陌生,但也并非易事。如《廉頗與藺相如列傳》內(nèi)主要包含三個故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將相和”,其中“將相和”的故事以及“完璧歸趙”這個成語學生并不陌生。并且,在必修一學生已學過《鴻門宴》,對《史記》的選材、布局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但這篇課文較長,且有較多的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對學生來說仍有一些閱讀障礙。因此,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教師需要在學生能讀懂文章的基礎(chǔ)上進行指導點撥。
然而,由于文言文距離學生生活的年代較久遠,與白話文的閱讀相比有一定的難度,多數(shù)學生看到文言文猶如遇到洪水猛獸,因此如何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讓學生在能讀懂的基礎(chǔ)上喜歡上閱讀古代文學作品,這也是核心素養(yǎng)所要求的“文化傳承與理解”中所提出的:通過對古代文學作品的學習來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這需要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局面,讓學生多多參與到文本的分析當中,教師根據(jù)實際變換教學組織形式,如我們在此討論的“單元整合教學”。
根據(jù)對教材及學生學情的分析,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可設(shè)置為:1.理清文本脈絡(luò),了解傳記主人公的人物性格特點。2.歸納整理文中的文言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3.學習傳記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4.品味傳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審美價值。
其中,疏通文中的文言字詞句式,了解傳記主人公的人格魅力為單元教學重點,學習傳記寫人敘事的技巧,品味傳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審美價值為本單元的教學難點。
文言文的教學主要從“一體四面”展開。“體”為文體,根據(jù)文體特征進行相應(yīng)的教學;“四面”主要是指從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四方面進行教學。從文言中梳理文章,從文章中看到文學意味,從文學中窺探文化的本源,這樣一整套完整的文言文學習流程,才能真正完全挖掘出古代文學作品的深厚意蘊,才能真正傳承到中華文化的精髓。而這,是學習單篇文言文作品所必備的部分。
單篇作品的教學是單元整合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在單元整合教學觀念的指導下,做好每一篇作品的學習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根基。只有根基打好了,學生才能從精讀中抽身出來進行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從而收獲關(guān)于一類文體的理性認識,達到學習一篇而學會一類,既能“走進去”又能“走出來”的效果。
由于單元編排兼顧文體和具體的課文,教師在教學前要對整個單元的內(nèi)容認真?zhèn)湔n,做到心中有數(shù),循序漸進地進行單元教學,使學生從分段、歸納中心等語文學習的牢籠中突圍出來,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掌握方法,并能用相應(yīng)的閱讀方法去解決實際文本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教學不能只“授之以魚”,而且還要能“授之以漁”,這才能達到教學的高效,學習的高效,才能真正落實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2]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ch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徐延慶.語文單元教學設(shè)計的原則和方法[J].東疆學刊,1988.
[5]劉福庭.《廉頗藺相如列傳》的人物描寫[J].《中學語文天地(高中版)》,2008(6).
[6]盧松林.《廉頗藺相如列傳》的藝術(shù)手法例析[J].《青海教育》,2010(6).
[7]薛云露.漫談《蘇武傳》的人物塑造[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5(9).
[8]周志恩.《張衡傳》對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啟示 [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