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慧玲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2]君子只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并且合乎禮節,那么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了。這一方面詮釋孔子對其弟子施以德行修養的過程,另一方面也賦予德行修養的內涵。首先是孔子及弟子的德行認識,包括德行推理、信念和評價,主要是指孔子弟子對具體的社會行動準則的認識和把握。其次包含德行情感和意志,主要指孔子及其弟子根據社會的道德標準,從道德的角度理解道德事件時所體驗到的、發自內心的一種情感,并且在履行道德義務中,具備克服一切困難和障礙的精神,一種對某道德事件的深刻認識并且真誠信服后產生的對道德義務的強烈的責任感。最后,德行修養體現于孔子及其弟子的道德行為上,主要表現在日常的言行和習慣上提高弟子們德行的覺悟和認識,培養良好的品性,并外化為遵守道德規范的一系列言論和行動。孔子的德行修養觀的內涵在于使其弟子能夠自學地遵循當時社會道德體系的要求,更好地履行社會義務,并不斷地提升個人的人生境界。
討論了孔子的德行修養觀的內涵,我們進一步探討孔子德行修養觀的具體內容。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從政的君子,而成為君子的主要條件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的私學教育中,德行培養居首要地位。道德觀念是以文化知識為基礎的,主要通過知識傳授來進行,因此培養德行和傳授知識是在同一教學過程中進行的,兩者有密切的內在聯系,不可分割。如果忽視知識學習,德行培養將會背離既定的發展方向。孔丘曾經對子路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3]這恰恰更能說明仁、知、信、直、勇、剛是君子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如果沒有知識為基礎,行為上就會出現偏離,好的道德品質就難以形成和提高.所以,為更好地培養道德,我們教師一定要認真學習知識,教小學生學習知識,而且一定要學習真、善的知識,并且要將這種知識與美德、行為統一起來,這樣,小學教師及小學生德行的修養也就具備良好的基礎。
孔子所處的社會“知德”的人不多,“好德”的人也少,能按照道德信念去實踐的人則更少,整個社會處于一種缺乏道德的狀態,所以培養德行則是非常必要的。
道德教育有其過程,首先是道德認識。要能分清善惡與是非,進一步形成道德信念,再進一步轉化為道德行為實踐。在當時的社會教育體制下,德育過程最重要的在于行為實踐。而在當今這個新式教育的背景和體制下,德行的行為實踐已經成為判斷一個人道德的重要標尺了。
“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準則。凡符合“禮”的道德行為,都要以“仁”的精神為指導,因此,“禮”和“仁”是德行培養和教育的主要內容。“禮”,禮教,一種行為規范,有一定的形式且包含一定的思想感情。此外,在道德教育中,禮的教育還會包含仁的精神,禮和仁的關系就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只有有了仁的精神,禮才能真正充實。“仁”,孔子學說的中心思想,被孔子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仁最通常的意思就是“愛人”,也就是承認別人的資格,把人當作人來愛。當然,“愛人”并不是不分善惡而普遍地愛一切人,而是以“仁”為基本準則,有選擇地愛。同時,“仁”的道德品質是成為君子的重要條件,不論何時何地,作為一個君子,必須要時刻保持仁德。而作為一名小學教師,仁德更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學生耳濡目染之后,仁慈善良的品德也就悄悄地形成了。
1.自我努力。德行修養不是依靠外加強制,而是依靠自覺努力,需要自我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自我對于德行的理解和感知。正如孔子曾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4]又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5]我們小學教師的德行修養的提高來自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努力,從而實現德行修養的內化和吸收。
2.確立、堅持志向。作為小學教師,不應該只滿足于當前的物質生活,還應該在精神上有更高的追求,要有自己的理想,要立足現在而面向未來,確定以仁道為個人志向和人生理想。此外,我們的志向需要我們自覺努力和堅持,不能因為外界的干擾而動搖。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我們小學教師不能過多的計較物質生活,如果過于追求世俗的衣食享受,也就談不上有遠大志向了。顏回有志于道,他的心思全都用在學道守道上,對清苦的生活條件從不去計較,這種安貧樂道的精神備受世人稱贊。
3.克己。社會人際交往的關系中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是一個重要的道德問題。尤其是我們小學教師的獨特身份,我們要為人師表,著重要求自己,約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禮、仁的規范。觀察一個人遇事如何對人對己,就可以判斷他的道德是否高尚。“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6]對別人的缺點錯誤采取一種寬容原諒的態度,與別人的關系就容易協調,相處就會變得融洽。嚴以擇幾,寬以待人,才是一個德行高尚之人該有的品質和態度。克己是復禮的基本條件,能克制個人的非分欲望,限制對私立的追求,不為利己而損人以至于損害學校和社會利益,這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禮的規范,達到仁這一最高的道德要求。
4.力行。德行就是道德體現于行為,其中有知的問題,即道德認識的問題;也有行的問題,也就是道德實踐的問題,兩方面的關系很密切。“力行”,也就是要更重視道德實踐,且在實踐過程中言行相顧,言行一致,不要出現脫節,做學生行為規范的楷模,因為道德認識是通過道德實踐的檢驗而得到證實的。只言不行的人,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即使是一般有人格的人也應該“言必信,行必果”。[7]孔子指出:“力行近乎仁。”[8]努力按道德規范實踐的人才能接近于仁德。在孔子的教育下,其學生多數重視道德實踐,子路就是其中勇于力行的人。但是,也有部分學生存在言行脫節的問題,那么就更加要重視道德實踐了,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表明人的道德水平。
5.內在反省。不論是道德認知還是道德實踐,都需要有主觀積極的思想活動,稱之為內省。內省是必要的修養方法之一,曾經在孔家私學中推廣。“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9]表明我們要對日常所做的事進行自我檢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規范。內省依靠的是自覺,內省的結果對人產生重要的心理作用,內省之后,如果問心無愧,心安理得,就增強了道德行為的信心和勇氣。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因為教育環境的種種限制,能夠自覺內省的,對自己行為的過失展開內心思想斗爭的小學教師實在太少,更不用談小學生了。其實內省沒有復雜的條件,隨時都可進行,各方面的行為依靠內省來幫助德行修養的提高。
6.改正過錯。世界上并不存在不犯過錯的圣人,而且人非圣人,即使是君子,要一貫正確也是不可能的,難免要犯錯誤。加強道德修養,正是為了少犯錯誤,人會犯錯是客觀存在的,正確的態度是重新改過。首先教育自己和學生在犯錯誤的時候要認識錯誤而不是掩蓋錯誤,有過錯能被別人了解是自己的幸運。其次,我們要意識到犯錯誤是一時的,能正視錯誤,公開改正錯誤,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和贊賞。當然了,改正錯誤需要得到別人的指點和幫助,當別人提出忠告或者批評時要采取歡迎的態度,對合乎法則的正確意見,一定要聽從,而且要改正;對婉轉勸導的話,不僅樂意聽,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分析。正確對待批評的態度,認真改正,這樣才能提高道德修養。
道德教育要早早就訓練好。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的德行都應當培植到青年身上,道德應該在童年早期進行教育,不耽擱這種教導是有利的,耽擱是危險的,因為只有從天然出現的最早的且最重要的事情去開始才是合理的,也因為除非心靈從小就沾染了上帝所賜予的德行,即上帝若非先把德行灌輸到他的身上,他就不能長成一個理性聰明有德行的動物。所以,德行應該在邪惡尚未占住心靈之前,特別是兒童早早就教好好訓練。”[10]那么兒童時期的道德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仁德的培養從家庭開始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家庭中存在親緣的感情因素,比較容易形成孝悌的道德觀念,然后加以發展,轉移到其他社會關系方面,這樣就更能促進道德發展。孔子的學生有若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1]這充分說明了道德教育要抓根本,應從家庭教育著手,先培養孝悌的道德觀念。此外,兒童道德形成是他律到自律的過程,6歲之前多是他律,慢慢的形成自律,兒童正是觀察父母及他人處理日常事務中學會了處事的態度和對道德的初步判斷,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通過示范、模仿、習得的“榜樣教育”從而產生和獲得道德感。掌握了這些德行訓練的具體方法,德行也就容易培育了。
立志是基礎,尤其針對小學生,德行的培養首先需要的就是小學教師為學生明確其理想和道德追求;克己是條件,我們的德行需要我們自己時刻的約束和限制,合乎禮和仁的規范,否則德行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力行是關鍵,德行的培養是靠我們小學教師和小學生去親身實踐的,并且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的行為還需要符合道德準則;內省和改過是根本保障,德行培養的認識和實踐都需要我們有主觀積極的思想活動,即對德行培養的不斷反思,遇到自己做的不合乎道德規范的要及時更正,保證自身時刻處于正確的德行修養體系中并且自覺地修養德行。只有將立志、克己、力行、內省、改過相結合,德行的培養也就更加輕松了,特別是學校教育中“知行分離”及缺乏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體驗的現象也會相應減少甚至消失,德行的培養也就指日可待了。
在學生的社會行為尤其是道德行為的學習過程中,榜樣的影響是巨大的,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觀察模仿在學習中的作用,認為孩子總是“張著眼睛和耳朵”觀察那些有意和無意的反應。無論是原始社會、近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的教育方式中,兒童的觀察和模仿是獲得生產生活基本技能的手段和方式。《論語》中的“見賢思齊焉”“擇其善者而從之”等說明模仿是學生向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也必然是形成德行的重要途徑。此外,榜樣要言行一致,“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12]品德高尚的人,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別人做到,即身教重于言教,口頭說教不如行為展示的效果好,從而促進德行的培育和發展。
針對當今學校教育中小學學生“知行分離”“道德情感和意志淡薄”等現象,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一定要重視知識、情感、行為和意志之間的協調發展,消除它們之間的“比例”失調,不要只重視小學生道德認知的教育,而忽略了對小學生情感和行為的教育。許多的社會道德問題正是由于認知和情感行為相偏離而造成的,正是源于老師和家長在小學一開始的時候沒有加以正確引導,尤其是情感的培養。此外,道德的發展存在一些年齡差異和個性差異,特別是我們會遇到調皮的孩子甚至是暴力的小孩子,作為教師,一定要針對小學生之間的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小學生德行的和諧發展。
麥金太爾有句話:道德本身是一個戰場,因為每一個道德行為都以有效的推理形式作出結論,而非認同人們進行推理時的前提。而我想說的是,要是沒有這個前提作為推理時的依據,道德將何以產生,德行的修養將如何提高。孔子的德行修養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小學教師學習并對小學生德行的正確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只有深入了解孔子的德行修養觀并從中得到一些關于德行修養的啟示后,我們自身德行的才可能提高,對小學生德行的正確培養行動才可能會真正落實。
注 釋
[1]《里仁》.
[2]《顏淵》.
[3]《陽貨》.
[4]《述而》.
[5]《顏淵》.
[6]《衛靈公》.
[7]《子路》.
[8]《禮記.中庸》.
[9]《學而》.
[10][捷]夸美紐斯著.大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5.
[11]《學而》.
[12]《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