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王小學教育集團義駕山校區,浙江 義烏322000)
教材是老師教學的基礎,也是學生認知這個世界的開始。而思品學科是學生們尤其是剛剛進入集體生活的小孩子行為規范的一個啟蒙,書中的每字每句雖然淺顯易懂,但是卻在孩子們認知階段給予了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盡自己的能力去研讀這門課程是十分有必要的。如今這門思品學科的教材已經從以前的《品德與生活》變成了《道德與法治》,不僅僅是書的名字進行了改變,書中的內容也有了很大的改動。因此,我們要立足兒童,以兒童的眼光去研讀和使用教材,才能取得最大化的課堂教學效果。
對于剛剛才入學的學生來說,他們太小并不會在意自己現在讀的這本書叫什么,他們也不懂為什么叫這個,課本的名字是叫《品德與生活》還是《道德與法治》其實并不重要,但是對于教師,因為他們要引導學生的言行舉止并且要對自己的教學負責,所以他們需要有一個研讀與思考,才能明白課程內容入目標,才能正確引導學生,教好他們。
一開始的課程名其實是叫《品德與生活》,兩者比較道德是社會意思形態范疇,要受到社會的影響,它反應的是整個社會的要求,而品德是個人意識形態范疇,受自己主觀意識的影響,個人為了滿足自己在社會中的需要而自覺按照道德要求所完成的,它們之間有不同但也密切相關。而且新的教程不在僅限于生活,而拓展到了法治,提高了學生的法律意識,也提高了他們的科學素養,更加強化了它育人的本質。
現在的課本是從小開始一點一滴灌輸法律知識,對于現在的學生,尤其是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法治教育已經刻不容緩,由于孩子年紀太小,對社會認知不夠,能力也十分有限,而且他們比較天真,還不能明辨是非,所以他們容易受到侵害。近些年來,社會上不斷出現駭人聽聞的事件,都是由于太小的孩子沒有相關的知識,他們受到侵害后不知道自己受到侵害,有時還會被他人欺騙,將自己受到侵害的事情幫助壞人隱瞞,被侵害后也不知如何解決,給幼小心靈留下不可磨滅的傷害。而且課本逐步加強學生們的社會核心價值觀,滿足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成長,也幫助青少年的文明素質地提高,做一個講文明,受法的好公民。
寫文章講究詳略得當,但是課文不行,不能因為考試要考就詳細地講解那一節,也許對于考試它很重要,但是對于今后生活也許課本中另外的內容的很重要,既然它們編入教材,那便是編撰人有所考慮,不然也不會把些沒用的東西編入,所以老師們應該讓學生們全面學習課本知識。老師上課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性格等特點去教學。
而在《道德與法治》中,有些東西對于剛上小學一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可能理解上有些困難,這就需要老師在講課中要注重技巧,對于晦澀難理解的內容,老師應該放慢教學進度,給孩子們進行仔細分析,或者在平時上課過程中,就慢慢結合一些晦澀的道理,多舉例子,為后面的學習先奠定基礎。例如,一年級的《道德與法治》的第四課“上學路上”中,老師可適當提一些《交通法》的問題,通過一些小例子告訴他們超載,酒駕,疲勞駕駛……是不對的,這比讓他們直接去讀那些法律條款能學的東西多的多,還要告訴他們自己身邊的人要是有類似情況應該及時制止,因為這樣你是防止親人犯法,給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我們從小就接觸法律,做一個守法,會用法的人。
再比如在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我愛大自然”,不僅可以告訴學生們要保護大自然,還可以告訴學生們小動物和一草一木都受到法律保護,可以簡單地讓他們了解關于《環境保護法》和《野生動物保護法》……這樣的方法很多,也能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影響。
老師在準備課件時,應該仔細通讀全文,把握教學目標之后再開始制作課件,制作課件要注意有條理,有順序,便于學生去連貫理解,老師的課件也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去制作。例如,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認識的漢字還不是很多,這時如果老師的課件中有大量漢字,就會讓學生學習起來有困難,影響教學進度,所以老師制作時應該使用大量圖片來教學,方便他們學習與記憶。對于年級大一些的學生老師就可以減少圖片使用多用文字表述了。教學課件應該貼近學生的課本,只有課件與課本配合使用才能使學生跟得上老師的教學進度,不然很多時候學生們就會花時間去記下老師課件中書上沒有的內容,就會錯過老師的課堂。在課件中,老師可以對書中的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也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
并不是每一節課使用課件都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的。在學習中難免有些課程需要實際操作或者實地考察才能學好。比如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的第一課“開開心心上學去”,這一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愛上他們的校園生活,這時我們就應該玩一些游戲,進行自我
介紹,幫助孩子們多與新同學接觸,這樣才能讓他們盡快適應集體生活。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目的。又例如第五課“我們的校園”,這時學生們進入校園也沒多久,而這一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盡快熟悉生活環境,這就要學生進行實地考察,這樣才能摸清學校的每一個地方,了解每一條路,知道每一條路通向學校那里,自己親自走過會比在老師的課件上看幾張照片的印象要深刻些。我覺得這些課比起學習課件,自己去接觸感受才能學得更多。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對同一個事物的認識可能會不同,對一件事情的接受程度也不太一樣,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和對事情的接受程度也很不同,所以,老師就應該針對學生的特征多選擇一些教學方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一個愉悅的環境中學習并且每個人都能最大程度上去理解課文中的內容,學到知識。
1.情景劇再現課本內容
例如一年紀下學期的《道德與法治》第二單元“我愛我家”這個板塊中,可以讓學生們回家仔細觀察自己家庭成員的行動,然后在課堂上對自己家里的家庭成員進行模仿,模仿家人平時在家的一些言行舉止,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又可以培養學生觀察力。
2.寓教于樂,從游戲中學習
學習不應該只是死板地學習課本知識,這樣學生會對學習感到枯燥乏味,老師可以為了調動課堂積極性可以在上課時做一些小游戲,活躍課堂氛圍。例如在一年級的《道德與法治》第二課“拉拉手,找朋友”,這節課是為了讓學生盡快適應集體生活快速認識周圍的同學,為了讓學生們盡快相互熟悉,可以設計什么丟手絹,擊鼓傳花等游戲讓輸了的人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自我介紹,讓他們在游戲中打成一片,更容易熟悉,又達到教學目標。
在學校里,老師設立一些獎懲措施是非常有效的,因為不管是誰,內心都是渴望被夸獎的。老師弄了一個獎懲措施,是在給學生們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讓他們對好的榜樣進行效仿,同時也是在形成一種良性競爭的氛圍。比如給表現好的學生獎勵一顆小星星,給表現不好的同學扣除小星星,在上學時孩子之間就會就小星星數量之間相互比較,有助與他們培養榮譽感,也有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有上進心。老師也應該及時表揚表現優秀的學生,比如上課時,班上紀律不好,老師就可以提出一個表現好的學生當眾表揚他,那么其他同學也必然想要得到表揚就會去效仿那個表現好的學生,課堂紀律就會好了。老師也應給那些進步的同學給予獎勵,就會激勵學生們更努力學習。
其實老師講述的一些東西,可能在老師講課時能夠記得,但是時間長了,就會遺忘了。但是在課本中有些知識可能很不引人矚目,很多人也不太在意,但在生活中卻能收益終生。比如在一年級第一單元“我們的好習慣”中,讓學生思考自己在平時學習生活中自己有哪些不好的習慣,自己把自己不好的習慣說出來,這就會讓學生自己進行反思自己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會讓他們在不經意之間發現許多沒有在意的壞習慣,給他們更大的警醒,有助于他們良好習慣的養成。又比如在二年級三單元“我們在公共場所”中,也可讓學生們回憶自己平時在公共場合的一些行為,讓他們自己評價自己平時在公共場合的表現,可以讓他們自己發現自己平時很多的不足,并且會記憶深刻,在以后就會自覺進行改正了,這比老師在課堂上口頭提醒學生的效果要好。
總之,要教學《道德與法制》的時候,教師要多學習,用心去研讀課本,然后經常反思課堂教學當中的不足之處或者成功之處。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道德法制意識,為民主、和諧、文明的社會奠定堅實的人文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