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晶
(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三小學,福建福州 350008)
眾所周知,教育的本質是培育人的,學科教學也是如此。《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要致力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當“以德塑魂”成為課程改革的主旋律,課堂教學一直呼喚著回歸學科的“教育”功能,語文課更是要重視語言文字的學習、運用,去實現陶冶、熏陶的作用,進而達到培育人的目的[1]。可惜在課堂教學中,總有過于強調某些方法或某種體驗的現象,而不知不覺陷入誤區。
【病例】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巨人的花園》的課堂教學片段:
1.比較:花園原來是什么樣子的?后來又是什么樣子的?
2.指導領會:為什么花園會有這樣的變化?
(1)找一找,巨人的“冷酷”表現在什么地方?(2)指導朗讀巨人冷酷、任性的語言。(3)從巨人的語言中,你明白了什么?
3.巨人后來明白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
【診斷】
這篇童話意在告訴人們:只有與他人分享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理解巨人的冷酷、任性驅走了春天,特意采用了對比的方法,其中又著重理解巨人的“冷酷”的具體表現。教師先讓學生找出文中三處描寫巨人粗暴無情的語言,接著,教師花大力氣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三句話,這時,課堂上便充斥著學生的大聲責罵:“都滾出去!”“趕快滾出去!”“滾出去!”但教師似乎并不滿足于此,進一步強化,要求學生讀出冷漠、兇橫和嚴厲的語氣,結果教室里掀起更為迅猛的一輪責罵聲。聽著幾十個學生“集體”賣力地“罵”著,看著教師費力地指點著,只覺得耳膜發脹,心臟承受度陡然消散。
【思考】
可能有的教師會發問:指導朗讀并品味其中的情感,不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嗎?書聲瑯瑯,不是語文課堂的基本要求嗎?固然,教師的本意是要引導學生明白文章的主旨;但作為教材的反面部分,有必要如此大造聲勢嗎?童話,是以真、善、美而打動人心的,教師在課堂上,也需要更多地去引導學生感受文本中的真、善、美,如果片面強化朗讀的負面情緒,留在孩童心中的也只能是負面體驗;而這樣的教學,反而強調了丑惡的一面,失去了童話應有的韻味,成為整個教學的一大敗筆。在這一課中,如果指導朗讀巨人的幡然醒悟、真誠認錯,應該是更有意義的。語文課堂,指導朗讀的方法很重要,引導體驗情感的過程也很重要,但這些都大不過語文“育人”這一方向。
【病例】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端午粽》教學片段:
出示句子: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
師:請大家讀一讀這個句子,說說粽子的清香是什么時候飄出來的。
生:粽子的清香在掀開鍋蓋的時候就飄出來了。
師:你們找到了前后兩件事之間的聯系,關聯詞“一……就……”表示兩件事在時間先后上有承接關系,同學們也能用“一……就……”說一句話嗎?
生1:我一摔倒就哭。生2:一來到賽場,我就想放棄。
師:是的,像這樣“表示一件事一發生,另一件事隨之就起變化”,就可以用“一……就……”這樣的關聯詞來連接。
【診斷】
課堂上聽到學生這樣的表達,總覺得不對勁!從語法上看,學生說的句子完整、清晰,詞語的意思也完全運用正確;但總覺得欠缺了什么。仔細琢磨學生的發言不難發現,第一個學生表露的是生活中的畏難情緒,第二個學生反映的是競賽中不愿進取,均表達出不和諧的負面體驗。此時此刻,教師不妨回歸例句,指引學生看看外婆是如何熱愛生活,努力創造美好生活的。從而引導學生繼續表達:“我一摔倒,就想辦法自己站起來。”“一來到賽場,我就告訴自己一定行。”從而化消極為積極,實現學科的“育人”功能。
【思考】
表達,是個人內心體驗的反映,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曾有激進的教學流派認為,表達應釋放兒童天性,要敢于說真話、講真事、抒真情,只要注重兒童情趣,哪怕觀點膚淺、內容片面,都值得鼓勵、推崇,從激發學生的表達興趣而言。這固然能發揮一定的作用,但如果不加引導,恐怕將導致表達的隨意、偏激、淺薄,直至語文教學目的的偏差。教師所要訓練的表達,應該是“意”與“情”的統一,既要引導語言的規范性,又要引導語言的思想性,兼具了“意義”與“語境”兩個基本要求,才是完整的。因此,教師課堂上應關注學生表達的傾向性,在做到語法正確的同時,更要指導他們的表達“有情有意”。
【病例】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古詩《乞巧》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學習了古詩《乞巧》,你們還想知道古人在這特殊的節日乞求了什么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出示)
師:如果你在遙遠的古代,你還會乞求什么呢?
生1:我想乞求考試能獲得好的成績。生2:我想乞求能天天吃到美味的食物。生3:我想能夠中個體育彩票的大獎,有500萬就太好了!(笑)……
師:看來,大家的愿望還真不少呢,也希望大家在這美好的節日美夢成真!
【診斷】
乞巧,作為中國的一個特殊節日,承載著古人希望心智成長、家人平安的美好希望,折射的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可在這課堂上,教師讓學生表達愿望,學生所說的,有慵懶、有享受,有暴發的心態、有不思進取的心理,完全與人生觀、價值觀背離,有失偏頗。教師沒有指出學生在這一方面的缺陷,甚至還希望他們“美夢成真”,無視了課堂臨時生成的“負面”價值,這體現了教師對傳統文化意義和價值觀意識的淡薄,造成古今文化銜接的斷裂,導致了語文“育人”功能的缺失!如果教師能夠敏銳地糾正這些思想問題,無疑將有助于學生的精神成長。
【思考】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許多細節都蘊藏著豐富的教育點。僅以《乞巧》一詩來說,就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習俗,為理解古詩打下基礎。在引入“乞巧”的童謠后訓練學生表達,融入對傳統文化的見解,如乞同學的友情、乞長輩的健康、乞智慧的增長……這些又是以勤奮、刻苦、關愛等情愫為基礎。教師課堂上能堅持從細處著手,散播“正能量”,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就能促進他們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現代教育學奠基人赫爾巴特說過:“我得立刻承認,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一樣。”教育教學如此地密不可分,僅停留于學科教學的眼光是狹隘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給學生積極的人生影響,去真正落實語文學科的“育人”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