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素華
(遼寧省瓦房店市教師進修學校,遼寧瓦房店 116300)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劉占蘭博士提出園本教研要具備三個核心要素,即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初級水平的教研活動至少要出現兩個要素[1]。以前的培訓對教師在研修活動中的參與權和決策權重視不夠,沒有真正把教師作為研究的主體,教師們處于被動跟隨的狀態。當把研修主動權還給教師,讓他們成為研修活動主人的時候,經受傳統培訓下的教師們倒是覺得迷茫,信心不足。他們的問題和疑慮都需要研訓部門認真思考、認真解決。
筆者先從參加省級課題《基于互助研修促進農村幼師專業成長》研究的兩所鄉鎮中心園著手。復州城鎮中心園和元臺鎮中心園二園,是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三星級鄉鎮公辦園。2016年統計,復州城鎮中心園一線幼師共有40人,均為編外聘任制,30歲以下年輕教師為27人,占67.5%,學歷狀況逐年上升,70%以上為專本科學歷;元臺二園有教師11名,50歲以上的教師占到總數的45.6%,中專及以下學歷占64%,只有兩人參加過區級以上的研修活動,好在還有兩名在編的年輕大連市骨干教師可以起到帶動作用。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反映出來的問題有以下幾個:第一,接受學習和培訓的機會極不均衡;第二,對于研修活動的認識存在誤區,理解有偏差;第三,普遍對本園自己開展研修活動持不樂觀態度;第四,對自我反思的認知嚴重不足,形式主義,應付檢查。
針對以上這些問題,筆者在這兩個幼兒園里開展了多次活動,做了很多方面的嘗試。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對幼兒教師的定位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幼兒教師從傳統的“教書育人”觀念里走出來需要一個羽化成蝶的艱苦過程,作為幼兒教師“培訓者要變講授者為傾聽者、變檢查者為挖掘者、變評價者為置疑者、變要求者為建議者[2]”也很不容易,從傳經布道式的臺上傳授走到臺下專心地傾聽,從面對電腦屏幕麥克風到與教師、幼兒面對面,引導大家汲取有益經驗,教師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與實際調整。
復州城鎮中心園的段桂范老師最先被李密園長推到了研修活動的前沿陣地,她虛心學習,勇于實踐;但因為年齡偏大,專業理論和文字功底偏弱,每次活動之前筆者都要幫她嚴把研修方案設計關,從研修目標到研修過程逐句逐字地斟酌。經過多次外出培訓學習和實踐鍛煉,段老師的主持功力大增,她不僅可以組織開展本園的研修活動,還可以帶動姐妹園的教師圍繞來自基層的主題開展互助研討,使研修活動成為復州城鎮中心園的一種常態教研形式。
元臺鎮中心園二園的園本互助研修活動于2016年6月正式上線。主持人王維衛老師是一名年輕的一線帶班教師。加入課題組之后,筆者有意培養她從普通教師向主持人轉變。當她得知自己也要像基地園主持人那樣獨挑大梁的時候,期待與焦慮一起涌上心頭。為此,筆者跟她做了兩次溝通,幫她做園內教師情況分析,給她鼓勵和力量。
園本互助研修讓每位教師的感官系統充分調動起來,討論、實操、匯報和再討論的過程讓他們感受十分深刻。園本研修就是以園為本,以幼兒園遇到的實際問題為研究主題,以幼兒園的教師為研究主體。研,是研磨,越磨越細,抓住一個真問題深入研究,研究透徹,最后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變成園本課程,實現研究價值;修,是修理、修正,教師的課程和教師本身。園本研修活動都會有一些問題,教師對問題進行修正,一邊研一邊修,效果就會越來越好,越來越經得起考驗。
筆者強調把“要我研”轉變成 “我要研”,爭取打破園際間教研組間以及教師間的壁壘,教研員退后成為研修活動的支持者,成為參研教師的合作者。元臺中心園二園研修案例表明:即使以前沒有參加過,即使表達能力和理論基礎能力還很薄弱,大家研討時表現非常拘謹,不好意思先開口,也不知道怎么去做;但是,隨著環節的深入進行,到匯報和演示的時候,大家徹底釋然,團隊力量凸顯。這樣的活動如果繼續堅持下去,教師們一定會更加放開,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徐波老師看到主持人認真的工作態度和參研教師互幫互助默契配合,積極參與研討交流和匯報時,她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團隊合作和互幫互助的重要性。最可貴的是她能把教師集體討論的“報紙的玩法”進行整理,運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游戲快樂的同時,自己也體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
其他教師也有感慨:一個小時的活動時間里不僅集中了二十幾個游戲內容,還對游戲玩法和規則進行了展示。這是個人力量無法企及的,園本互助研修活動就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一個平臺。
按劉占蘭教授所講,研修活動如果向高一層水平邁進,必須有互助研修、專業引領和自我反思三者參與[3],而教師特別是農村鄉鎮幼兒園教師恰恰在自我反思這里成為短板。所以,想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必須補上反思這塊短板。
筆者在復州城鎮中心園做精準幫扶時,李姚瑤老師執教一個中班數學活動《圖形變變變》。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現場處理過后,筆者跟李老師要來了教學反思文字稿。因為要上交,李老師顯然在“作業”上下了一番功夫,但讀起來給人感覺就像一篇檢討書。筆者把李老師的反思用在了一次專題研討活動中,帶領教師們對什么是反思、為什么要做反思和怎樣反思等具體問題做了深入探討。
李姚瑤老師在這次活動后又做了一次反思:“通過大家評價,我深刻認識到那次反思的不足。比如沒有幼兒學情分析,對幼兒觀察不足;只說疏漏和不足,最后的調整與改進不具體……我必須重新認識反思的重要性,學習怎樣去反思,做一個會反思的教師。”
李彩君老師說:“對我觸動最大的是這句話:‘寫一輩子教案,不會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語)王巧媛老師:“通過跟其他幼兒園同行的研討交流,發現了自己跟其他園老師的差距,讓我在如何進行教育教學反思方面得到提高,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提高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專業能力,任重而道遠,行進在這條路上需要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和專業引領三駕馬車助力。筆者會繼續努力為基層幼兒園營造有利于主持人成長和有利于教師成長的研修環境,點燃教師互助研修的熱情,挖掘教師的潛能,讓更多的農村教師在互助中提升,在反思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