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波
(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中學,江蘇昆山 215300)
生活化教學是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形成的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它注重教學知識的生活化,將書本上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人們接觸的知識相結合,并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在教學中采用生活化教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新課程改革理念下比較受歡迎的教學方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物學的知識逐漸被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并且越來越貼近我們的生活。生物學部分的知識主要經歷了進化生物學、實驗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發展階段,結論基本趨于成熟,對人類生活的研究也是逐漸細化、微化,導致很多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有較大的難度[1]。為此,尋找一種教學方法,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易于讓學生理解,成了很多生物教學工作者研究的方向。另外,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要體現學科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的聯系,強調學生的生物學習要貼近生活,要能夠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因此,高中生物的學習,要加強教學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的聯系。
從“遺傳與進化”部分的教材設計來看,該部分知識共設計了27種欄目,通過這些不同欄目的設計來提高學生生物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能力,其中有10種欄目內容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2]。
例如,在教材中,沒有章節的開始部分是以“問題探討”開始的,該部分內容的形式都是采用一張圖片配上文字說明來組成的,內容背景主要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問題。例如,在“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部分選擇了不同顏色的牡丹花作為“問題探討”部分內容的圖片。之所以這樣設計,就是為了拉近教材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的距離,幫助教師和學生創建一個密切聯系生活的學習情境,這就為生活化教學在“遺傳與進化”部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在教材中,對“遺傳與進化”部分知識的設置是按照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問題串的形式一步一步深入展開的。例如,“人類是怎樣認識到基因存在的?”“基因在哪里?”“基因是什么?”“基因如何行使其功能?”“人類如何利用生物基因?”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準確把握知識的呈現順序,盡量按照學生探究知識的規律來實施。在該部分知識中,每一章節都有它的核心概念,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的重點問題。
例如,在“遺傳因子的發現”部分,教學活動要圍繞“性狀遺傳是基因遺傳的結果,而且這種結果是有規律的”這一知識點展開;在“基因的本質”部分,教學活動要圍繞“DNA是遺傳物質,遺傳信息的傳遞就是通過DNA的復制來實現的”這一部分知識來展開。
為了體現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理念,在“遺產與進化”部分還設立了相應的實驗,雖然比其他章節的實驗有所減少,但是也設置了觀察性、調查性、模擬性等多種類型的實驗。例如,調查轉基因食品、制作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等。
生活化教學最常用的就是通過生活問題提問的方式引導教學。在“遺傳與進化”部分,有16個模塊設置了“思考與討論”。由此可見,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以生活化的案例為背景,以問題式的教學為手段,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踐問題的能力[3]。
“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是“遺傳與進化”部分第六章的內容,該部分知識是在學習“遺傳與變異”的基礎上展開的,主要結合了生活實踐。通過對該部分知識的學習,能夠讓學生了解這兩種育種方式在生活實踐中的應用,讓學生體會遺傳與進化相關知識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在教學中,要將兩種育種方式作為重點內容,可以采用創設情境—探究問題—歸納總結—實際應用的模式進行教學。
在課堂引入部分,選擇現實生活中的育種為背景材料,引出主體。首先,創設問題的情境。“在農村地區,每年春天,農民伯伯都會在地里插秧,這樣才能夠在夏天長出喜人的水稻。每當水稻豐收后,他們都會留出一些,說是當作來年種植的種子,這是農村地區較流行的一種育種方式。那么,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留出的種子不夠好,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情呢?”“請大家相互討論一下,說一說這種育種方式的優點和缺點。”其次,借助生活實例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傳統的育種方式難以滿足人口快速增長的需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的水稻育種工作者——袁隆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后,讓學生觀看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的視頻,教師繼續提問:“除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外,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案例嗎?”“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育種工作,做一個優秀的育種工作者。”
在“雜交育種”講授新知部分,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本上的材料:在課本的P98—P99介紹了雜交育種,那么請同學們帶著以下問題快速閱讀:
(1)什么是雜交育種?原理是什么?
(2)常用的方法有哪些?都有什么優缺點?
學生討論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遺傳圖解分析能力進行訓練。教師提出問題:我希望通過水稻雜交,將抗病(A)易倒伏(B)和不抗病(a)不易倒伏(b)的兩種水稻,結合它們的優勢,配種出抗病(A)不易倒伏(b)的優良品種,請大家幫我設計出它們的遺傳圖解。
在“誘變育種”部分的新授課中,教師先提出生活實例,作為知識的過渡:“我國航天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科學家也進行了多次航天育種實驗,所獲成果達到了1200多種,大家知道這是利用什么原理來實現的嗎?”“接下來閱讀課本材料,結合雜交育種部分的知識,看看你從中能夠得到什么樣的信息?”通過這一環節,不僅讓學生認識了誘變育種的定義、方法、原理和優缺點,也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
在鞏固與總結階段,教師板書育種方法的演變,并且引導學生對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多倍體育種和單倍體育種四種育種方法進行比較,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四種育種方法比較時,要做好相應的圖標板書,將制表的方法教給學生。
在課外練習階段,利用課余時間選擇生活中有關育種的事例,并說明它的育種類型,做好記錄,在下節課與學生們一起分享。
總而言之,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比較接近我們的生活實際,借助生活化教學,能夠更好地將本節課知識應用于實踐的理念落實,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加強了學科教學與生活實踐之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