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金春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能仁中學,江蘇海門 226100)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明確了“立德樹人”的目標、任務與使命,這無疑是新時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標與教學使命。從學校教育的角度看,教師要發揮好每一個學科在“立德樹人”上的教育價值。本文以初中歷史為學科載體來闡述這一主題。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底蘊深厚。從古至今,先人前輩們無一不是在用行動踐行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氣節,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這些都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長久發展積淀下來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主義精神。因此,歷史學科正好是我國核心價值觀的輸出載體,立足于歷史學科來組織開展“立德樹人”的教學活動,有利于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得到更好的體現與更明確的呈現[1]。
歷史學科是客觀記錄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和闡述社會發展現象的一門學科,因此,它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體現。“立德樹人”教育的其中一個教學任務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客觀公正地評價、分析社會現象,并且能夠在理解社會價值的過程中修煉自己的情操與素質。因此,立足于歷史學科來組織“立德樹人”的教學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客觀事實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在自身的成長過程中能夠辯證地認識正確的與錯誤的、正面的與反面的,更準確地培養與樹立自身的理想信念與道德情操。
歷史學科包含著我國豐富優秀的傳統文化,如遇到外敵入侵時的保家衛國、團結一心共同抗戰;在勞動生產作業中克服艱苦的生產環境并思考摸索先進生產方式的勞動智慧;在待人處事時的尊老愛幼、文明禮貌、仁者愛人等。這些無一不是教師在“立德樹人”教學過程中要向學生宣導的美好思想品質與精神美德。因此,立足于歷史學科來組織“立德樹人”的教學活動,可以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得到更好地踐行與實施,使得學生在文化熏陶滋養的過程中更加自然地習得自身的美好品德。
歷史最根本的一個社會功能就是客觀記錄與陳述已經發生的事實,而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都依附于每一個階段特定的社會背景,不同的社會背景與不同的時代特征會有不同的時代追求。因此,教師在借助歷史學科來組織開展“立德樹人”教育時,可以帶領學生一起來分析客觀史實,理解社會價值。
以《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為例,其中“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介紹的是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史實。它體現的是中華子民維護民族團結,維系祖國統一的歷史價值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這一事件時,朝著“民族團結”這一主題進行思考,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自己可以為民族團結做些什么?例如,學習與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與傳統,與少數民族同胞和諧共處,堅決抵制任何分裂中華民族統一的行為等。總體來講,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分析客觀史實所具有的社會價值,來將“立德樹人”這一教學任務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與學生的思想上,以降低其抽象性。
歷史學科中不乏非常多的歷史人物,每一個歷史人物身上又有各種值得學生學習的品質和美德,因此,教師在組織實施“立德樹人”教學任務時,還可以帶領學生一起來研究歷史史實,向先進榜樣模仿學習。
例如,辛亥革命中的孫中山、梁啟超、蔡元培、胡漢民等主要人物,都是我們熟悉的歷史人物,教師可以將他們身上的思想品質放大。孫中山一生所追求的理想與為之奮斗的目標都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發展振興,這種熱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風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梁啟超積極主動地提出要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生產力,這體現的是其創新精神,敢于破除守舊的思想觀念,拒絕故步自封;他勇敢地變法圖強,敢于克服一切困難,不懼怕變法過程中的各種挑戰,這體現的是其愛國主義精神,能夠立足于自身的能力,為祖國的興盛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等。總體來講,通過對歷史人物的研究學習,學生可以從先進榜樣的身上汲取到力量,更可以從發生在先進榜樣身上一件件具體的事件來理解種種美好的思想品德。
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是在波折中前進的,往前看,朝代更迭發展無一不是遵循著“發展→興旺→衰敗→消亡”的軌跡,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而這些規律也將成為我們理解當代、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的一種依據與參考。因此,教師在立足于歷史學科組織開展“立德樹人”教學時,還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分析發展規律、洞察時代先驅的方式來更好地理解如何在當下成長為一名具有美好品德的人才。
不論是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還是北伐戰爭、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等,每一次戰役,我們都是在摸索中前進,在抵抗中反抗,更是在挨打的過程中不斷鞭策自身提高能力與實力,不斷追求更多的進步與突破,最終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和平年代和繁榮昌盛的祖國。這種發展規律會讓學生意識到修煉自身、提高自身能力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而這種意識也會在無形中成為鞭策學生培養美好思想品德與情操的一種前進動力。
最后要提到的一點是教師在基于歷史學科組織開展“立德樹人”教學任務時,還可以結合地方史實,挖掘地方資源。具體來講,教師應當對本地區的歷史發展進程進行調查與研究,找出其中有意義、有價值、有啟發性的特殊事件或者先進人物,再結合事件發生或人物所在的社會背景進行研究與學習。同時,也可以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搜集與了解地區發展史,接觸與訪談上了年紀的老人,地區性的博物館、史料等來了解本地區發生的歷史,挖掘出其中獨特的地方性資源,將這種資源與教程課本的內容進行靈活性的結合。
總體來講,結合地方史實來開展“立德樹人”的教學工作,能夠讓學生有更多的親切感與熟悉度,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培養學生對本土家園的熱愛。
作為記錄和說明一系列人類發展進程的學科,歷史是較為客觀的一種事實呈現,它不僅是總結,還是映射;它不僅需要被積累,還需要被傳承。教師應當明確并且挖掘出歷史之于教育的意義,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將其功能進行最大化釋放,使得學生在讀史明志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修煉自身的思想美德,打磨自己的理想追求,最終成為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