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源,丁 梅
(江蘇省揚州中學教育集團樹人學校,江蘇揚州 225001)
前段時間筆者聽了一堂初一生物公開課,課題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課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學生討論積極,發言踴躍。教師分別從動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對環境的影響,學習如何使用干濕計測量空氣的相對濕度,探究不同植被對空氣濕度的影響;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三個環節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學習。在進行到人類對環境影響的環節時,學生討論異常激烈,以至教師要靠拍桌子停止學生的討論。接著,教師讓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談談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此時出現了奇怪的現象:正方舉手發言的學生寥寥無幾,學生列舉的僅有的幾個正方觀點也不具有代表性;反方幾乎每個同學都舉手要求發言,最后教師不得不強行終止學生關于人類對環境負面影響的列舉,趕在下課前播放了一段視頻,視頻的內容是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光禿禿的森林,工廠的污水、廢氣,大量魚類的死亡……
反思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如下:其一知識目標,通過測量、分析、歸納了解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基本達成。其二能力目標,在教師指導下通過閱讀產品說明書和實際使用,掌握干濕計的使用方法、嘗試收集和處理數據、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本節課教師只介紹了干濕計讀數方法,測量了教室內的濕度,沒有具體測量不同植被下的空氣濕度,能力目標的達成有一定折扣。其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本節教師用書這樣描述:認同生物對環境具有不同的影響,意識到合理開發、利用生物資源的重要性。這點正是筆者課后總在思考的問題,這節課的教育性是什么?它實現了嗎?筆者覺得通過這節課可以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認識到人類在對自然的改造中所起的偉大作用等。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赫爾巴特率先明確提出來的教學觀點[1]。許多老師在實施新課程標準時,努力做到使自己的課堂具有開放性,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訓練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等,但有時卻忽視了教學的教育性,那么如何將初中生物課堂與教育性教學結合值得研討。
“教育性教學”最先由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其觀點為:教學是形成人的品德基本途徑,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識基礎上產生的,傳遞知識的教學過程和品德養成的道德教育是統一的,教學一定要進行道德的教育,不然教學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
教育性教學可以理解為教學既要教書又要育人。通過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知識,還要促進學生品德的形成及人格的完善,使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對教師而言,只傳授學科知識也許能培養出成績好的學生,但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人;反之,只靠育人,也許能造就品德善良的人,但缺乏實際能力。在教書和育人上均能給學生以深刻影響的才是真正的好老師。
赫爾巴特以“世界的美的表現”作為教育內容的核心。無論是語言等人文學科,還是理化等自然學科,教學過程既要讓學生獲得一定知識、培養多種能力,又要結合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以使學生形成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讓學生對自然、社會,對人類自身有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態度。教學內容里含有豐富教育性因素,教育性教學要立足于教學內容。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教育性的重要基礎。教學內容的教育性往往是隱含的,不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教師備課要深入鉆研教學內容,上課要以正確的立場闡述教學內容,才能正確發揮出教學內容的教育性作用,從而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敖逃允墙處焹刃氖澜缂捌鋵滩睦斫狻⒄莆盏耐饣捅憩F?!?/p>
聯系這堂課,課前教師應當能考慮到學生由于受到社會、媒體等的影響,必然對人破壞自然有所了解,初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但不成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要積極地從正面去引導,讓學生看到人類對自然正面的影響,如人類建立自然保護區,設計出美觀的園林、雄偉的建筑群等,本節課堂內容尤其是最后結束時播放的人類對自然界破壞的視頻對學生起不到正面的教育作用,而同年級另外一位年輕教師就播放了優美的蘇州園林視頻,相比之下,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目標達成效果要好很多。
赫爾巴特認為教學要讓學生有興趣去學,使學生養成探求知識的自覺性、主動性。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如民主型、放任型和專制型)對學生的發展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性影響。教學過程的組織、教學方法的運用具有潛在的教育性。我國學校教育存在多年的師道尊嚴的師生關系,教師說的都是對的,發展到今天平等、民主、互相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必將對學生產生積極的育人效果。班級是學校教學的基本單位,在班級中一定會存在著互助與競爭的人際關系。如果學習過程采用互助合作的教學方法,將會有助于學生建立友誼,形成團結協作的社會道德特性;相反,若采取學生之間單純競爭的教學方式進行,且彼此排斥,就會養成學生相互歧視、對立的利己主義、個人主義的態度和性格。
本堂課采用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這也是我校近年一直在推行的課堂模式。將全班學生分組,一般每組4~6人,分組定期調整,組內兼顧到各層次學生。采用合作學習教學模式,首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種能力既體現在學習具體內容上,還體現在對自身學習活動的控制上;其次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合作中養成傾聽、理解、尊重他人的習慣,學會與人交流溝通的技能。
教師教學的責任感、價值觀、教師本人的精神狀態和言行舉止以及校園環境、校園文化、校園人際關系等都影響學生的發展,對學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開設此節公開課的教師是一位中年男教師,溫文爾雅,雖是一位理科教師,卻擅長書法、詩詞,平時很受學生歡迎,這在無形中就對學生有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但在本節課中,可能因為有老師在聽課要完成教學任務,多次強行終止學生的討論和積極的發言,甚至出現了靠拍桌子來引起學生注意讓學生停止討論的現象,這樣的行為無疑會對學生起到反面的教育作用。
初中生物課程的學習在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中,既要有意識地發展學生的智力,同時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發展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用理性思維來進行科學探究,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發現社會問題、解決社會問題,并勇于承擔社會責任”。
作為初中教師更要正確發揮自身的示范作用,處理好師生關系。“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苯處焽栏褚笞约菏菍W生的嚴格要求能否見效的前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苯處煵粌H要把自己豐富的學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良好修養來教育學生、影響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