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濤 邁力斯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在能力素質、知識體系、相關技能等方面都經過系統的培養,大學生創業也為國家、社會及各大高校重點關注,積極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提高其創業能力,既是國家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近期,中國人民大學發布了《2016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在該報告中顯示,大概有89.2%的在校大學生曾經考慮過進行創業,而有近兩成大學生對創業有較為強烈的意向。通過調查研究顯示,不同類型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有著不同的需求和障礙,他們的需求和問題既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也有顯著的個性差異。因此,在指導大學生創業的具體過程中,應該對每一個創業項目都進行深入的了解,積極總結其共性問題,同時針對其項目及創業群體的個性化需求和困難,提供有針對性、有時效性的幫助和指導,從而在做好共性指導的同時,更好地滿足不同的大學生創業者的個性化需求,真正解決其困難,切實提高對于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有效性。
經對4353名在校大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對23個大學生創業項目進行訪談,總結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的共性問題如下:
針對4353名在校大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其中女生1445人,男生2808人;漢族、蒙古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學生分別為3568人、654人及131人工學、理學、文學、經濟學、法學、藝術類學生分別為3039人、459 人、118人、335、183及219人;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大四年級及以上學生分別為1420人、824人、908人及1201人。
接受訪談的23個大學生創業項目,全部為在校大學生創業項目,其中科技服務類8個,物流電商類5個,貿易服務類2個,教育培訓類2個,網絡服務類2個,服裝制造類2個,文化傳媒類2個,旅游服務類1個.
1.創業團隊的構建問題
大學生創業按其人員構成可分為個人創業和團隊創業,兩種創業方式各有利弊。團隊創業的優勢在于可以由團隊成員分擔創業過程中的各種壓力,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團隊協作的優勢提高創業成功的可能性,使初創企業更容易做大做強,但同時也更容易出現決策效率低、統一認識難等問題,團隊創業對項目負責人的能力水平要求較高。經調查顯示,接受問卷調查的4353名在校大學生中有69.1%的學生認為大學生創業最需要的是“一個優秀的團隊”,74.66%的學生表示在創業過程中更希望通過合伙團隊創業的形式進行資金籌集。可見大學生創業更傾向于選擇團隊創業的方式,而在大學生創業項目訪談過程中,大多數接受訪談的團隊表示自己創業團隊的組建更多的是基于團隊成員之間的私人關系對共同目標、團隊角色、溝通與共享等其他方面的考慮相對較少,在創業項目的實際運作過程中,也因團隊構建的考慮不足出現各種問題。
2.創業項目選擇問題
在針對學生創業指導需求的調研中,60.56%的學生認為希望學校重點就創業項目選擇予以指導。在抽樣訪談中,一些有創業意向的學生也表示對“創業”本身是充滿向往的,但是對于如何選擇創業項目毫無頭緒,對于創業項目選擇的途徑和方法也沒有概念。而在創業項目訪談過程中也發現,23個創業項目團隊中又近七成的創業團隊認為創業項目的選擇很難,而良好的創業項目對于自己創業的成功助力非常大。
3.缺乏實踐性指導
在對于最有效的創業指導方式調研中,有58.1%的學生認為創業成功人士的講座是最有效的創業指導方式。在抽樣訪談及創業項目訪談中,學生也普遍反映在創業方面需要實踐性的指導。關于創業,很多理論性的知識可以通過書本或各種媒體獲取,但是實踐性的知識一方面具有共性因素,同時也兼具個性化的特征,對于創業團隊來說,在收集、整理、提煉、內化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難。
學生小組學習(Student Team Learning)由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開發,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合作學習技術方法,更強調個體責任與成功的均等機會,注重學習過程中所有組員的共同努力。其中的切塊拼接法(JIG)、小組調查法(GI)以及共學式(LT)都可以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獲得有效的應用。
1.基于切塊拼接法(JIG)的團隊構建
切塊拼接法最初是由阿倫遜及其同事1978年設計的。在這一方法中,以小組為單位,首先將一項學習任務劃分成幾個部分,每個學生負責掌握其中的一部分。隨后,分別將自己所掌握的部分內容分享給其他同學。這是將合作與學習任務掛鉤的一種學習策略。此方法進行了學習任務的分工,每位學生只重點學習其中一部分。
基于這種方法,在團隊構建過程中,項目負責人首先要考慮將項目對團隊的需求進行合理分解,將各種需求劃分為不同的部分,在明確任務需求的基礎上再去尋找與各部分任務需求基本契合的團隊伙伴,這個過程相當于一個人職匹配,因崗取才的過程。在選定團隊伙伴之后,需要進一步與所有團隊成員就各自負責的模塊任務進行溝通,進一步明確任務劃分,要求每個團隊成員就自己的任務進行詳細的學習和調研,最終匯總分享結果,完成切塊拼接。
2.基于小組調查法(GI)的項目選擇
小組調查法是由意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沙倫夫婦(Sharan,1976)創設的,要求根據小組不同的情況提供有關的學習課題,由小組將課題在分解成子課題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小組通過合作收集資料,共同討論,協同準備進行匯報或呈現學習結果。這種策略在發揮學生自主性方面尤為突出,任務的關聯性也很強。
基于這種方法,可以在創業項目選擇過程中將所有可能的項目集中進行團隊內頭腦風暴篩選,將較為可行的項目羅列出來作為子課題落實到每個創業項目成員身上,由項目成員分工合作進行資料收集,討論并進行任務交換驗證,最后形成完整的項目選擇評價報告,便于團隊更好地進行創業項目的選擇。
3.基于共學式(LT)的實踐性經驗收集
共學式是由明尼蘇達大學的約翰遜兄弟1987年創設的。學生們在小組中共同學習統一分配的資料,共交一份報告單或答卷。獎勵也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根據小組平均分計算個人成績。此種方法強調學生共同學習前的小組組建活動和隊小組內部活動情況的定期匯報。
創業指導方面實踐性經驗的收集除了學校可以配備有創業經驗的創業項目指導教師及定期聘請相關人員來校進行講座、分享外,也可以由創業團隊內部人員根據本團隊項目發展的需求或者困難進行整理,就同一問題分頭進行相關經驗咨詢或訪談,然后將各自的實踐經驗收集情況進行整理,共同匯總,形成有針對性的實踐經驗總結材料,用以解決自己的創業項目遇到的問題。
大學生創業是一種充滿坎坷的輝煌,是一種有效的歷練,也是一種難得的經歷,無論成功或是失敗,對于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都將起到非常有益的促進。小組學習技術本身具有一定的團隊協作性,這一特性也切合創業項目尤其是團隊型創業項目的成長發展需要,這一技術在大學生創業共性問題中的應用一方面可以以更為科學的方式解決項目發展可能面對的一些共性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這一技術應用的過程中增強團隊的凝聚力與協作力,提升創業團隊的發展力,有效促進學生創業項目共性問題的解決。
參考文獻
[1]徐惠,孫健,新型創業小組模式對我國公司創新的啟示 [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1.7;
[2]邱格香,合作探究式學習中的基本策略[J],方法探索,2006.2;
[3]張文強,國內外大學生創業比較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1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