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鳴栩
課外閱讀對學生知識面的擴展,閱讀思維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這些能力的提高不是以閱讀名著數量的多少體現,而是在于學生閱讀的質量,能夠理解文本,有自己的思考,而非照搬課堂中習得的閱讀經驗?,F今學生對作品片面化理解的情況確有發生,因此我們需要關注學生片面化解讀作品的現象,分析其解讀偏差產生的原因并探討其解決方法。
《魯濱遜漂流記》是教育部規定初中生必讀書目之一,在中學課本里也有該著作的節選課文,但在學生走出課堂進入課外整本閱讀時,卻不同程度出現了片面化解讀的問題,這值得我們深思。
在學生看來,《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好玩的冒險故事。關于《魯濱遜漂流記》片面化解讀的表現,首先我們要了解著作的作者,才能明白為什么我們說學生對作品簡單化解讀了?!遏敒I遜漂流記》的作者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笛福是個有著不同尋常經歷的人。“他出生于倫敦一個信奉新教的家庭,笛福本應該成為一名教士,但在他21歲的時候,像他的這部小說中的人物一樣出海經商,投身工商業,參加政治活動,周游世界,經歷過事業人生的大起大落”??梢哉f笛福并不是真正的作家,他只是一位資產階層商人。《魯濱遜漂流記》之所以會如此成功,不可忽視的就是笛福一生的經歷,正是這些經歷為這部作品準備了思想基礎,笛福才能夠在他的晚年年近六十時創作出這部作品。笛福的一生都處于資本原始積累的時期,他就是一位資產者,是中下層資產者的代言人,他一生最關心的就是發展資本主義,對資產階級也是極力稱贊的,甚至在政治上他熱烈支持殖民政策,提出通過奪取、經營殖民地擴大貿易的辦法,雖然這體現笛福政治觀念的局限性,但對于作品的解讀是非常重要的。
《魯濱遜漂流記》主要寫了主人公魯濱遜多次航海外出冒險,在一次冒險路上遇颶風翻船而流落到一座荒島上,獨自一人在荒島上生存了28年后回國。通過對作品以及作者的解讀,荒島其實代表的是殖民地,而中產階層資產者魯濱遜在荒島上的求生表達的是資產階級勇于開拓的精神,當然在荒島上還表現出魯濱遜的吃苦耐勞精神,但這都是站在資產階級角度看的,而這樣的解讀才是作者笛福創作所要表達的旨意。但在我們的學生眼里,《魯濱遜漂流記》卻僅僅被看作是一部冒險小說,學生只是在閱讀中體驗冒險的快樂,并沒有讀出作者笛福創作的旨意,學生忽視的正是作者借主人公魯濱遜荒島生存所要傳達出來的真正旨意。這都說明了學生對作品的片面化解讀,沒有全面深入理解作品。
在了解到學生對《魯濱遜漂流記》的片面解讀問題后,我們需要尋找學生片面化解讀作品的原因,才能引起對問題的關注解決。而一下是我們認為學生片面化解讀的原因:
《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英國文學名作,它的創作出現必然是植根于英國當時的歷史文化以及英國人的思維方式。而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所受到周圍文化環境的熏陶是中國文化,思維方式也是在漢民族文化傳統影響下形成的。但中外文化與思維方式的差異會對學生閱讀理解外國作品造成一定影響。此外,中英歷史發展軌跡不同,我國被殖民的歷史使得學生很容易忽視作品中暗含的資產階級的視角,對于作為殖民者一方的外國資產階級殖民掠奪、殖民開拓歷史的感受不多,因而不會感悟到作者對資產者開拓精神的贊揚。由此可見,中外文化歷史,思維方式的差異影響學生對作品的閱讀理解,因而造成片面化解讀情況的出現。
《魯濱遜漂流記》在中學課本里也有節選課文,但卻依然出現片面化解讀的問題,教師的教學方式值得我們探討。我們都知道文本作者具有“創作主體性”。盡管作品被節選在課本里,但不代表作者是為教師教學和為學生學習而創作的,而是作者為了在自己所在的語境中想自己所實際面對的對象或自己假想的讀者表達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而創作的。但在教師的實際教學中,在教學目標的要求下,教師把作品當作了達到教學目標的工具,忽視了作者的創作主體性。
課文節選的是作品中主人公魯濱遜流落荒島獨自生存的部分,課文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的能力;使學生學習通過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作品主題的寫法;學習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現出的人類優秀品質,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培養積極、樂觀、健康的人生態度。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尤其重視通過課文的作品解析部分對學生情感意志的培養,從而弱化或是忽視作者的創作本意以及作品的整體性,僅僅從作品節選部分出發理解作品,使學生誤以為這就是所有的解讀,因此造成學生片面化解讀。
“教師講授,學生接受”是我國教育的傳統模式,這種教育方式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總是呈現被動狀態,被動學習知識、被動理解課文等等,于是學生主動性不高,專研意識不強。對于《魯濱遜漂流記》,學生被動理解文本,把教師教學內容作為主要解讀,課外再一次閱讀作品時,根據學習經驗,便把作品當作冒險小說了。如果學生能夠不以教師的解讀為自己的理解,主動專研,那么就可以大大減少對作品片面化解讀問題的出現了。
由此可知,造成學生片面化理解的原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中一方面,是外部的中外歷史文化、思維方式差異和教師教學方式問題的這些條件造成學生閱讀理解的偏差,另一方面,學生自身的不足同樣影響著學生對作品的閱讀與理解。
學生對《魯濱遜漂流記》存在理解偏差,根據我們分析的原因,我們對問題的解決方法展開探討,發現教師在學生閱讀理解作品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并對教師提出一些建議。
首先,教師在學生閱讀方面有著重要的角色,教師應當擔任導讀,給予學生提示的任務,尤其在學生閱讀外國文學的時候,這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在中外歷史文化,思維方式差異的大背景下,如果不給予學生必要的知識背景提示,不提示閱讀方向,那么學生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閱讀該著作,因為語境的變化,他們有可能會出現理解偏差。所以在學生閱讀外國文作品前,教師應當開展導讀工作,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著作,減少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偏差問題的出現。
其次,教師應當轉變為教學目標而教的教學方式。每部作品的作者的創作主體性才是文本的真正旨意,教師應當尊重文本,不能把文本作為教學的工具。教師“超文本解讀”的前提是教師必須尊重文本作者主體性,即教師必須充分理解額并體驗作者通過文本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文本語言背后所承載的思想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才可以在以上限度內自由發揮。所以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進行超文本解讀,而這種限度下的創新也是我們非常鼓勵的。
但另一方面,我們所要否定的是教師把文本作為“為教學而教”、“為學生學習而學”的工具的教學模式?!遏敒I遜漂流記》的節選課文,它的教學目標是通過課文學習對人物心理進行描寫以及借助節選著作部分內容培養主人公的良好精神品質,如若一味為了實現這些教育目標而教學這課文,那么必然導致學生對文本的片面化理解。對于課文節選,教師給學生的解讀是魯濱遜冒險而流落荒島獨自求生,體現的是頑強不息,勤勞勇敢的精神風貌,解讀沒有實質性錯誤,因為文本確實有所體現,但卻是有偏差的,是片面化的解讀。因為這種解讀沒有傳達出作者創作的旨意,而是教師依據教學目標的要求而把文本次要的內容放大了,而忽視作品這正主要的那部分,使作品成為了“為教學而教”的工具。當下,在中學生年齡階段的確需要培養這種精神,但除此之外,教師更應當給學生補充作品真正旨意的解讀。
最后,學生課外閱讀理解能力的真正提高,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對于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學生需要具備一定能力,而這些能力既是在閱讀中培養的,又會對閱讀產生反作用。同時,能力的具備還需要教師的指引下培養形成。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知人論世”的良好學習方式?!爸苏撌馈币髮W生主動搜查與作品、作者有關資料,學會補充背景知識,并嘗試在背景知識的基礎上去解讀作品。對于《魯濱遜漂流記》的背景知識、作者的了解,往后才不會思維定勢在冒險小說的解讀上,才能發現更深廣的含義。教師還要有意識培養學生鉆研精神,進行課外研究性閱讀。在中學階段,也許這對學生的要求有些高了,但這種意識精神的培養可以從簡單的內容開始,然后逐步深入。只有培養學生研究性閱讀意識和鉆研精神,才能帶動學生主動性,克服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被動理解知識的惰性,為學生自己主動進行課外閱讀理解奠定基礎。當學生學會“知人論世”以及具備鉆研精神、研究性閱讀意識,可以減少學生在課外閱讀時理解偏差的問題,使學生在真正理解文本基礎上獲得閱讀理解能力真正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徐中玉.初中文學名著導讀[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3.
[2]王富仁.語文教學與文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3]周一貫.研究性閱讀教學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孔凡成.語境教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