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秀
(安徽省郎溪縣第二中學,安徽郎溪 242199)
古語說:“教學相長。”什么樣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呢?《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走近學生,真正做到以生為本,立足課堂。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理想的課堂。
方法一:培養興趣。七年級學生,好奇心強,上課積極性高,喜歡搶著發言,同時中考對七年級的內容要求不高,因此我重點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運用講故事、開展活動課等形式充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在濃厚的興趣中學習,在創造性的活動中掌握知識點。
例如,在講七年級上冊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時,講到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有的學生只是記: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欄式房屋,通風防潮;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可保暖。而有的學生會思考:為什么他們居住的房屋結構不同呢?面對提問,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讓他們打開地圖冊,通過圖上觀察回答問題: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地處于圖中什么位置?這些地區氣候如何?學生通過觀察,聯系南北氣候的不同達成共識:河姆渡原始居民地處長江流域,位于南方,而南方氣候溫暖濕潤多雨,干欄式房屋能讓雨水迅速流走,底下可通風,上面住人可防潮,干爽舒適;而半坡原始居民地處黃河流域,位于北方,氣候寒冷干燥,半地穴式房屋可有效規避這些不利因素,起抗寒保暖作用。這種教學方法就是觀課、議課的一種體現,長期堅持一定有較大收獲。
方法二:培養能力。八、九年級學生的心智趨于成熟,性格越來越內斂,上課發言積極性有所降低,理解能力明顯提高,很多問題愿意獨立處理[1]。因此,我把歷史學習的重點放在能力的培養上,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比較、整合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講“日本改革如何使社會性質變化”這一內容時,我認為光講內容無法讓學生明白,于是我把政治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概念先解釋給學生聽,讓他們思考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需具備什么條件?第一,生產力必須得到一定的發展。第二,向封建社會過渡,農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擁有一定的租用土地;向資本主義過渡,則必須有出賣勞動力的工人,還有資金的不斷發展和擴大。第三,政治上一定具備有效的措施。然后我讓學生結合內容分析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即廢除了奴隸制體制);經濟上,部民轉為國民公民(農民有人身自由),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租用土地),因而日本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以此類推,其他國家改革性質變化都可以用這個理論來解釋。這樣學生能很好地把握問題的關鍵。對于歸納題、比較題則讓學生動手整理,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怎樣一步步加深,讓學生懂得論從史出,并讓學生在讀史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達到“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讀史明智的目的。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體成長時期,也是心理成長時期,在心理上依賴教師家長,屬成長中的叛逆期[2]。這時教師應細心觀察,尊重他們的個性,經常表揚學生,關心他們的心理成長。
例如,以前在課堂上提問,我經常這樣鼓勵學生:“大家大膽回答問題,答錯了也沒關系,老師不會罰你們。”我自認為很民主,每次提問都要重復類似的話,“講錯了沒關系,說明你們動腦子了”。開始還好,但漸漸地我發現,大多數學生開始畏首畏尾,越來越不能大膽回答問題。我心想:這些學生不識好歹,不知珍惜,你成績不好,其他老師未必提問你。后經我不斷詢問,有位學生遞給我一張紙條:“老師,我知道您是好老師,您希望我們都能學好,但是在您提問時,我們還是感到很大的壓力,怕理解力差,回答錯了同學笑話,我們無地自容。”看過之后,我不禁自責起來:是呀,成績好的同學每次回答都正確,越來越踴躍;成績差的學生總是一知半解,自然越來越膽小。我只一味地自我發揮,沒有站在學生立場考慮他們的感受,在我顯示民主、愛心時,卻傷害了一部分學生的自尊心,也挫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從此以后,我一改傳統的提問回答方式,變為學生提問學生回答、學生提問小組討論回答、學生提問老師回答等多種方式,調動全班學生的整體積極性。
再如,有一次有個學生不認真聽課,作業未完成。家長被班主任請到辦公室。家長一聽孩子不好好寫作業,非常生氣,立刻沖到班上劈頭蓋臉地罵了孩子一頓,并將孩子拖出班級,讓他別讀書了。這個學生也很激動,任何人勸都不聽。這時,我先讓他母親冷靜下來,然后把這個學生帶到遠離學生和老師的操場上。我為什么這樣做呢?因為我發現家長的行為已傷害了他的自尊心,讓他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我這樣做既讓他遠離尷尬境地,又能讓他的情緒平靜下來,然后再做他的思想工作,讓他意識到自己有錯在先,應向老師家長道歉。這件事后,這個學生聽我的課更加認真,并積極發言。我也及時多表揚、鼓勵他。他的歷史成績也逐漸上升,這使我感到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會給課堂帶來極大的積極效果。
有的學生害怕提問讓老師難堪,而我上課經常要求學生仔細聽我的講課內容,鼓勵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我經常說:你能提出問題,說明你在聽也在思考,老師回答不出問題可以求助網絡、查找書籍和相關資料,有價值的問題老師給予獎勵。學生放下了包袱,課堂提問越來越多。
如在上《羅馬共和國興衰》這一課時,有學生問:帝國與共和國有什么區別?我只簡單講了一下,但學生還是不明白。于是我說讓我們都回去查資料或上網求助,然后看誰的答案準確。回家后,我查專業書,上網找,把盡可能詳盡的答案記錄下來。上課時我拿出來與學生交流,發現他們查找的答案幾乎和我的一樣。這讓我感到問題不僅解決了,學生參與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增強了。
在學習中,對于學生的許多錯誤,教師不是罰抄就是嚴厲批評或是不斷重復講這個錯誤不該犯。而一個故事讓我很有啟發:有一位想學鑒定寶石的人去拜師。大師給他的都是真寶石,而且讓他每天把玩。他覺得很無趣,就去找大師。大師沒有回答,繼續讓他把玩真寶石。忽然有一天,他拿著一位朋友送的寶石時,立刻感到它是假的。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不斷重復會被我們牢記。因此,我在學生犯錯時,不斷地重復正確答案,特別在板書時,寫上正確答案。這點我深有體會,以往在糾正學生錯誤時,我會把正確、錯誤的都寫上,再把錯誤的打一個“×”,以警示。但效果不明顯,錯誤照犯。后來我改變了方式,訂正錯誤時,我每次在板書時都寫正確的,并不斷重復,后來發現錯誤率明顯下降。這也證明上面的故事是有道理的,這種嘗試也是成功的。
以上幾種構建理想課堂的方法僅是我在探索中的只言片語,就像大海中的幾朵浪花,未知的領域還有待我們去探索發現,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應成為觀課、議課永恒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