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蕾
(江蘇省海門市開發區中學,江蘇南通 226100)
閱讀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獲得知識和信息,拓寬視野。教師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將學生作為教學過程的主體,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獲取知識和信息的積極性,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認知風格引導學生,通過指導預習、有效預測、引導參與、強化練習立體式地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教學環節。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領,激發學生的興趣,給予學生課前預習的目標,讓學生產生對閱讀本堂課課文的動力,主動地去閱讀課文尋找答案,解決問題,幫助學生養成精細預習的好習慣。
例如,在講授七年級下冊Unit 3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 這一課時,我提前問了學生兩個問題:“If an exchange student comes to the class tomorrow, how will you get along with him or her? How will you introduce our school?”同時,我告訴學生這兩個問題和明天將要學習的新課文有關系。在思考了我的問題后,學生對課文中的學生遇到了交換生時是如何應對的,他們又是如何向新朋友介紹自己的家鄉、學校以及身邊的同學充滿了興趣,不禁主動去閱讀新一課的課文,通過翻閱詞匯表和查閱詞典,提前解決在預習課文過程中遇到的生詞和語法。我通過幾次提前設置問題作為預習引領,為學生設定預習過程中的目標和任務,激發了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尋找問題答案的興趣和動力,成功培養學生課前精細預習的好習慣。教師通過布置適當的問題引領學生,指導學生精細預習,既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又提高課堂講授效果,可謂是一舉兩得。
在傳統的英語課堂中,學生看到新的課文通常會直接開始閱讀,不會關注題目和課文脈絡[1]。這樣的閱讀過于寬泛沒有重點,學生很難掌握課文的邏輯,對課文中的生詞和語法也不能很好地學習掌握。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課文中的信息有效地對課文進行預測,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
例如,在講授七年級上冊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這一課時,我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圖片,問學生:“Millie meets her mother at the school gate. She is ready to show her mother around. What do you think she will introduce?”學生根據我的提示,發現Millie和她的媽媽在學校大門處相遇,大門的前方是一個很大的足球操場,正面黃色的樓房是她們的教學樓,右側灰色的建筑物是圖書館。學生認為Millie應該會從這幾個建筑開始向媽媽介紹自己的學校。于是,接下來學生帶著自己對圖片的想法有目的地開始閱讀這篇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了自己的思考,并與作者的邏輯思維進行碰撞,鍛煉了自己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了閱讀效率。
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有效預測,徹底打破學生漫無目的地閱讀課文的“舊疾”,有意地對將要閱讀的內容進行分析,通過預測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升華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在傳統英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多為教師提問,學生來回答,或者聽寫單詞、短語等。在這樣的互動形式中,學生多數處于被動的獲得地位,沒有學習的參與感和主動感。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度參與,體察課文內涵,感受自主閱讀的樂趣。
例如,有一次在學生提前預習了課文之后,有一位學生對“Here is the doctor I told you.”翻譯不通順,錯誤地翻譯為“我告訴你這有個醫生。”如果經過自己查閱生詞例句、翻譯課文之后,仍然不理解的問題,學生一定迫切地希望可以解決,從而從學習的被動地位提高至主動參與求解的主動地位。考慮到這一點,我引導這名學生將他的問題提出來,讓大家分組交流討論,討論之后每組派出一個學生匯報小組的討論結果。一個小組發言:“told是過去式,而‘告訴’是一般現在時,應該翻譯為‘我告訴過你這有個醫生’。”另外一個小組發言:“以前我們學過‘Here is my book.’翻譯為‘這是我的書’,這句話中的‘Here is the doctor’也是同理,所以‘Here is the doctor I told you.’應該翻譯為‘他是我告訴過你的那個醫生’。”通過促進學生進行相互討論交流,學生的思維得以碰撞,對課文理解有誤的學生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身的問題,并及時地進行自我修改,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經過自主閱讀預習,每名學生都會對課文內容有自己的想法和體會,充分利用學生思維上的分歧,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交流,深度參與到對課文的理解和掌握中來,深度體會文章內涵,融入課堂主動學習。
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不僅僅局限于課文中,初中階段的學生普遍喜歡跌宕起伏的情節故事,教師可以推薦學生相關類型的英文文章,引導學生閱讀英文名著和英文故事,閱讀后通過英文發表自己的讀后感,做到隨堂練筆,強化讀寫能力[2]。
例如,為了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我給學生布置根據自己的興趣閱讀Jane Austen 的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與偏見》)、亨里克·易卜生的A Doll' s House(《玩偶之家》)、J·K·羅琳的Harry Potter(《哈利·波特》)和馬克·吐溫的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湯姆·索亞歷險記》)等英文著作中的一本,并利用一節課堂時間,布置學生進行隨堂練筆,引導學生用英語寫出自己的讀后感和其他學生分享,鼓勵班級看過同本書籍的學生進行交流。同時我對每位學生的讀后感進行批改和講解,及時指導學生更正在寫作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通過這樣的形式,既促進了我班學生自主閱讀英文文章,延伸課堂教學效果,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強化了學生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教師引導學生隨堂練筆,幫助學生強化閱讀和寫作訓練,讓學生意識到自主閱讀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同樣需要一定的閱讀基礎。教師應在教學中抓住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認知風格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和技巧,讓學生深度參與到閱讀中來,進一步強化讀寫能力,養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讓英語核心素養之泉汩汩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