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劍峰
(江蘇省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級中學,江蘇昆山 215300)
高中學習,學生普遍感覺任務重、壓力大,歷史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經常面臨很難進行有效管理的問題。所以,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嘗試將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有意識地運用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目的就是要吸引學生課堂參與的興趣,使教師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由師生共同打造的歷史活力課堂,既能夠讓教師自身得到專業發展,又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歷史是一個與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聯系緊密的學科。我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可以緊跟時代的步伐,采用學科整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多種學科資源,讓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整體,進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
例如,筆者在講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5課《國共的十年對峙》時,首先,給學生介紹教材中相關的內容,著重講解“南昌起義”“土地革命”“長征”以及“遵義會議”這些難點內容。然后,筆者讓學生打開地理課本,找出一幅中國地圖,讓大家在上面標注出國民黨力量和中國共產黨力量的分布情況,從而讓他們深刻地體會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不易。在給學生介紹完“長征”這一部分內容后,為了讓學生清楚地記住長征的路線圖,筆者又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長征過程中由“江西”到“陜西”的整個路線,并且在路線圖中標注出“烏江”“遵義”“赤水河”“金沙江”“瀘定橋”等有重要意義的地方,另外需要配上簡單的文字描述,達到牢記整個過程的效果。
通過學科整合的方式,還可以將歷史知識與政治結合起來,運用政治的思想去理解歷史問題,最終實現“以政輔史”“以史理政”。我們還可以將歷史與地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借助地圖,去深刻了解一些歷史事件的發生跟隨地理變化的整個經過,達到加強記憶的效果,從而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1]。
在歷史學習中,最重要的是對歷史事件、人物等歷史元素的了解記憶。記憶的過程本身比較枯燥,這就要求教師充分運用一些其他的輔助手段來幫助學生感知歷史,增強興趣。比如適當地指導學生對一些名畫、書法作品進行鑒賞,這無疑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中關于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時,在上課之前,筆者利用屏幕呈現《清明上河圖》的照片,引導學生對這幅偉大的畫作進行鑒賞。首先,筆者讓學生仔細觀察郊外田野風情這一塊,可以看到小橋流水的畫面,并且有一些商旅在村道上行走,讓學生體會到當地人生活的安逸;其次,讓學生觀察漕船和虹橋這一部分,能觀察到各種房屋、街道、擁擠的人群以及錯落有致的涼亭,使學生了解當時繁華的社會風貌;最后,隨著汴河的消失,整個畫面進一步證實了學生對當時當地社會生活的種種猜測。鑒賞完這幅畫之后,學生的興趣已經被充分調動起來,筆者再開始對“北宋集權相關的措施”進行講解,教學效果非常好。
藝術作品往往能夠呈現出人自身的精神狀態,在歷史課堂上,帶領學生對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一些作品進行鑒賞,不但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更有興趣地去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皮亞克曾經說:“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的?!敝挥袑δ臣虑閾碛辛伺d趣,我們才能夠真正用心去做,并且將其做好。學生在學習歷史時也是這樣。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會遇到各種突發的情況,這時候,就要求我們能夠靈活調控,積極應對,進而讓學生保持愉悅參與的情緒,點燃對知識渴求的心理火花[2]。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6課《抗日戰爭》的時候,首先,筆者給學生解釋戰爭爆發的原因是:日本法西斯專政建立,侵略的野心膨脹,再加上日本本身受到了經濟危機的沖擊,最終日本開始了侵華戰爭,由于看抗日電視劇、電影等對學生的誤導,大家會主觀地認為抗日殺敵過程是相當輕松的,抗戰勝利是輕而易舉的。這時候,我們需要從歷史的客觀真實方面給學生進行解釋:歷史是真實的,戰爭是殘酷的,我們的軍隊在與日軍斗爭時異常艱辛,中華民族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抗戰勝利來之不易。除此之外,我們可以找一些能夠證明斗爭艱苦的圖片來給學生進行說明。
在教學過程,筆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中,讓學生跟隨自己深刻地融入課堂學習。這樣,學生才能夠更輕松、更準確地去記憶、了解、理解歷史。
在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都認為只有上課是重要的,因而忽視了讓學生在課后進行探究的重要性。有的教師甚至每次課后都只是給學生布置一些需要記憶的東西。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對這樣的課后作業產生厭煩情緒,不僅使作業失去其本身的效果,同時會讓學生對歷史學科形成抵觸心理。所以,布置新穎的專題式作業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講授完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2課《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之后,筆者組織學生觀看《甲午風云》這部電影。隨后,筆者讓學生寫一篇以愛國主義為題材的歷史小論文,并且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制作一張海報,最后在班級的展覽區里進行展評。又如,講授完《抗日戰爭》之后,筆者讓學生通過網絡、報紙等途徑收集一些關于日軍在中國所犯暴行的資料,以及如今日本右翼分子否定侵華戰爭這一歷史的證據,最后結合我們的立場,讓學生寫一篇簡評文章,來表達自己對于這一現象的看法,最后,讓大家以主題辯論會的形式來進行展現。
筆者嘗試采用這種探究式的作業,做到新穎、趣味的同時,還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做作業的興趣,讓學生不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去寫作業,而是在饒有興趣地參與探究的過程中,既完成了作業,也對書本上的內容多了一些了解,提高了作業的實效性,并且提高了自己的探究意識,為將來的學習奠定很好的基礎。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合理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根據歷史教學中學生心理變化的規律來開展教學,能夠使得學生更有興趣參與到歷史課堂中來,學習過程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彰顯,思維得以發展,能力得以提高,在課堂活力增長的同時,課堂教學效益也大大提高了。
[1]李敏.淺議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探究式教學[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4):00189.
[2]陳愛先.淺談心理學知識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8,(4):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