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奎
(江蘇省溧水高級中學,江蘇溧水 211200)
進入高中以來,學生的內在意識有了長足的發展,已經從原本懵懂的兒童變成更加成熟的少年。但由于社會發展和家庭教育理念的影響,不少高中生并沒有形成應有的責任意識。這已經成為當下高中生生命成長中一個嚴重問題。作為班主任,我們需要在強化班集體建設的過程中,關注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
高中生具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他們在參與管理或被管理過程中能夠認識到責任的重要性。因此,我們需要調整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和對集體的主人翁意識,形成“我為大家,大家為我”的思想,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和特長設置相應的班級管理崗位,讓每個學生都有崗可待、有事可做,讓每位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都能感受到“責任意識”帶來的酸甜苦辣,增強他們班級主人翁的意識。
如在班級日常管理中,我將班級正常化運轉所需要的元素進行了如下劃分:學習情況、環境衛生、體育活動、文娛組織、紀律監督等,并從這些方面劃分出若干細致的崗位,讓每個學生都能更好地服務于班級,真正調動班級所有成員的內在意識。在此基礎上,我還組織了班級委員會成員,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責任條例。班級管理有了明確的分工,每位學生都能實現自我價值,學生的責任意識也得到了相應提升,班級管理工作更加富有條理。
為了更好地激發班級所有成員參與班級管理的動力,提升他們的工作熱情,形成為班級服務、為他人服務的高度責任感,我在班級常態化運轉的基礎上,將管理維度向精細化層面邁進。從某種程度來說,精細不僅僅是一種認真負責的態度,更是一種精益求精的文化[1]。落實精細化管理就需要充分落實管理責任,將管理的要求和標準具體化、明確化。班主任可以將關注力細化到管理任務中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節、每一項工作中。
依照高中生的心理認知特點,班主任可以本著“張弛有度”的原則,一方面將相關的要求具體化、形象化,讓學生有明確的參照標準,同時也要給予高中生以一定的自主空間,便于他們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情況下,把握精細管理的“度”。
在提出相應的要求之后,班主任也需要建立透明、工整而細化的檢查監督體系,在制度的約束下將習慣培養轉化為自身穩定的自動化行為。
對于高中學生來說,責任心還體現在對集體意識的認同上,即作為某一集體中的一位成員,理應為集體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這就是一種責任意識的體現。因此,教師可以先從班集體的視角出發,為學生明確認知方向,并激發每個成員都能圍繞著這樣的目標而努力,從而在集體共同努力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內在的責任意識。
如在開學初我們就提出了建設“文明班級”的目標,并針對《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以及文明班級的評比標準,從學習狀態、體育鍛煉、常規執行、活動參與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并利用班隊、晨會等德育陣地,通過宣講讓學生認識到集體的成就需要每個成員的共同參與,要將集體的利益放在首位。這也是自身責任意識的一種真實體現。班級內部很快形成了人人爭先、共為班級的氛圍。
在這一板塊中,班主任正是借助班級發展愿景的方式,將每個學生努力的方向、發展的言行都浸潤在集體發展愿景的規劃中,讓學生在努力實踐中提升了基本素養。
很多班主任在進行德育教育、班級管理的過程中,一味地想著目標的設定、策略的選擇和活動的開展,往往會將一個重要的教育環節忽視,那就是教育的評價。事實上,有著怎樣的評價就有著怎樣的教育,就會造就怎樣的學生。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嘗試從不同的維度和側面發現他們呈現出來的閃光點,給予他們不同的形式評價。
由于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班主任首先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每日一小思”“每周一大思”,對自己當天或者本周的行為進行反思,評判自己表現出來的優點和不足;其次,可以組織家長、同學之間的他評,發揮“旁觀者清”的優勢,更好地激發學生發展自身責任意識的自覺性,為后續活動的開展和學生的參與奠定基礎。
高中生正處于身體發育和思想發展的波動期,他們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從而形成一些生理上的認知。因此,教師需要根據不同時期下高中學生不同的情況,定期開展班級活動,引領學生進行責任意識的培養。
如每年學期一開始的教師節前夕,教師就可以組織班級學生召開“我們愛您——敬愛的老師”主題系列活動。活動中,學生可以歷數各科教師認真上課、傳授知識、耐心教育自己的感人事跡;也可以為同學們準備一些偉大人物尊敬老師的名人逸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參加活動過程中形成體驗:所有的老師就是憑借他們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贏得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尊重。這是每一個正處于青春少年之際的高中生應該學習的榜樣。
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從更立體的層面了解教師的職業特性和工作質態,也更加喜愛和尊重自己的教師,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從教師身上吸收到榜樣性的力量,增強了自身的責任意識。
對于高中生來說,運用體驗性活動替代教師生硬的道德說教,是一種有效的策略。從高中生家庭生活、學習經歷來看,實踐體驗的內容可以豐富多彩:可以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力量,鼓勵家長利用周末帶領孩子多到外面走走,在參加體驗活動時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可以借助德育處組織參與的“大雁齊飛”等主題鮮明的活動中進行感知,歷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可以充分開掘學校周邊的社會資源,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通過社會的體驗與歷練培養高中生內在的責任感。
如在開展親情活動時,班主任在事前與家長進行溝通,要求每個學生利用周末的一天時間協助家長處理家庭中的一些家務或者其他事宜。基于高中生有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不必對孩子進行細致化的方法指導,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努力達成家長設定的目標。
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不僅有效地歷練了他們對家庭的責任感,同時也讓他們體驗到勞動的艱辛,更好地感知社會中的不同勞動都有著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借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為其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著名作家托爾斯泰說過:“一個生命如果沒有了激情,必將一事無成,而這個激情的基點正是自己內在的責任心。”班主任就需要結合高中學生思想發展和認知規律的特點展開教學,相機歷練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認知能力,培養出能夠勝任新時代挑戰的具有強烈責任意識的合格公民。
[1]蔡茂雄.班主任“權責相稱”策略的實踐研究[J].華人時刊:校長,2015,(0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