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晶星
(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江蘇南京 210001)
第一堂哲學課開始,我拿出一本著名小說《蘇菲的世界》。這是我布置給學生的暑假閱讀書籍。我挑出了幾位學生的讀后感在全班分享,如令我驚奇的是,才將近15歲的蘇菲可以理解明白她那位哲學老師艾伯特所說的。因為許多地方我沒法一下子明白,或許是地域性文化的差別,我對那位哲學老師艾伯特解說的哲學史有些費解。但我想我會在第二遍、第三遍的閱讀中理解它們。就像艾伯特說的:“哲學便是教會人們思考,教會人們怎樣面對生活,怎樣生活得更好。”
師:這本哲學小說使我們對哲學有了新的看法,哲學似乎并不是我們原先所認為的晦澀難懂,哲學對我們的人生并非無用。我們從《蘇菲的世界》中領略到哲學世界。這學期我們要一起走進哲學世界。有同學知道蘇菲這個名字有什么含義嗎?蘇菲翻譯成英文是sophy,該詞來源于希臘,意為智慧。哲學翻譯成英文是philosophy, philo意為愛,sophy意為智慧。所以,哲學就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有同學問學習哲學有什么用?誰來回答這個問題?生:學習哲學是愛智慧的表現,是追求智慧的過程。師:哲學不是某種具體的知識或技能,有人稱哲學是無用之學,但無用即大用。因為學習哲學是追求智慧的過程。(展示圖片和文字:喬布斯“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換取和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師:蘇格拉底是古希臘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喬布斯愿意拿出自己的所有科技去換取與哲學家相處的時光,可見什么?生:可見哲學的魅力,哲學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吸引著智慧的人,比如喬布斯這樣的科技怪才也傾心于跟哲學家的相處。師:很多人傾心于蘋果手機的簡潔美觀等,不妨說是傾心于喬布斯的科技理念和人格魅力。從某種程度上說,喬布斯也是一位哲學家,他有自己的哲學理念,并將其融入產品中。我們不妨說喬布斯是哲學的現代化身,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家。師:下面我們來領略一下另一個人的魅力,《武林外傳》中的呂秀才。我們一起觀看一段來自《武林外傳》的視頻《我是誰》。同學們思考以下兩個問題:呂秀才用什么辦法打敗了武功高強的姬無命?呂秀才和姬無命探討了哪些問題?
(視頻內容是關于一介儒生呂秀才居然不費吹灰之力就將武藝高超的姬無命打敗至死,靠的不是武功,而是讓姬無命百思不得其解的一連串的哲學問題。呂秀才發出的一連串的哲學問題有:我生從何來,死往何處?我的出現對這個世界來說意味著什么?是世界選擇了我,還是我選擇了世界?我和宇宙之間有必然的聯系嗎?宇宙是否有盡頭?時間是否有長短?過去的時間在哪里消失?未來的時間又在何處停止?我究竟是誰?)
生:我看過霍金的《宇宙簡史》,他說宇宙是有盡頭的。師:如果宇宙有盡頭成為一個事實,你有什么感想?生:我會盡力活出自己,因為畢竟生命有限。但有時候又會困惑人類無論能走多遠,最終的結局都是以滅亡而告終,突然感到人類每天忙忙碌碌沒有任何意義。于是我轉而問其他學生的看法:人生有沒有意義?人生的意義是什么?生1:作家畢淑敏曾經對大學生說過“人生本沒有意義”“沒有人會替你確定人生的意義,但如果你無法確定人生的意義,你將一輩子活在無意義狀態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做一件事,你都會感到無名的痛苦,因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個人必須為自己的人生確定意義”。生2:傅佩榮的《哲學與人生》里提到:學生問:“人生有什么意義?”老師答:“人生的意義就在于你可以不斷詢問人生有什么意義。”
從全班的贊嘆聲中我看出了年輕孩子們的朝氣蓬勃,他們并沒有渾渾噩噩度過每一天,而是努力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有意義。這些學生的回答堅定了我們要從忙碌的過程中尋求意義,賦予意義。
師:這說明你們對人生有著自己的思考,而這種思考跟哲學有沒有關系?生:有點聯系,是一種人生哲學。師:哲學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我們只要是一個有思考的人,就會對我們身處的宇宙、人生產生各種思考。這些思考屬于哲學的范疇。所以,哲學離我們遠嗎?就如同學所認為的,哲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處處有哲學。
我將自己最近的讀書心得與學生分享,心理學上稱之為“自我暴露”。適當的自我暴露可以拉近人際距離,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實現師生的精神交流。當我說完自己的人生思考,有一位學生表達自己的不同看法:面對命運,我們得坦然面對。那我們豈不是變成消極地順從命運了嗎?那豈不是唯心主義者?我們要成為命運的主人[1]。
課堂上頓時很安靜,全班似乎沒有料到有學生敢于發表不同的聲音,而這正是我們哲學課堂所需要的。在不同聲音的碰撞下才能產生思想的火花,才能達到精神的交流,才能實現師生的共同發展。對于敢于發表不同聲音的學生,教師不應抹殺,而應給予鼓勵。于是,我說:“唯心主義是我們哲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我們同學從生活中一個耳熟能詳的詞‘命運’聯想到唯心主義,我覺得很了不起,因為這位同學從生活中思考了哲學的高度。”全班一下子向這位學生投去欣賞的眼光。“什么是唯心主義?這正是我們后面的課所要學習的內容。坦然面對命運是否可以理解為消極地順從命運?是否可以理解為唯心主義?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準備好下一堂哲學課。”[2-5]
第一堂哲學課在意猶未盡之中畫上了句號。哲學在常人眼中晦澀難懂,我對高中時代哲學課堂的記憶始終停留在昏昏欲睡的狀態,回想大學時期所學的哲學教材或專著多數也是偏理論。若干年后當自己成為一名中學政治老師時,我不停地反思如何上好一堂哲學課?學生一定會抱著好奇的心態接觸第一堂哲學課。那么教師如何才能讓學生對哲學課“一見鐘情”?心理學上有一種首因效應,是指人際交往中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關重要,對印象的形成影響很大。在首因效應中,對情感因素的認知常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堂哲學課尤其重要[6-9]。
我精挑細選了幾本哲學著作作為高一學生的暑假作業,讓學生事先了解什么是哲學,獲得對哲學的一定認識,為學生進入高二學習哲學奠定良好的思想及知識上的準備。比如挪威高中哲學教師所著的《蘇菲的世界》,這是一本很好的哲學啟蒙書,是一本帶有懸疑色彩、引人入勝的哲學小說,能將高深的哲理融入小說情境,以小說的方式解讀西方哲學史。再如傅佩榮的《哲學與人生》,這門課程被臺灣大學生社團推選為最優通識課。學生閱讀完這些哲學書籍,確實更新了自己對哲學的認識,甚至有學生開始喜歡上了哲學。第一堂哲學課我就分享了學生的哲學著作讀后感,讓學生意識到“原來哲學并非晦澀難懂,原來生活處處有哲學,原來我也有成為哲學家的潛質”。
周國平說:“哲學課可以是最令人生厭的,也可以是最引人入勝的。就看誰來上這門課了。”教師要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打動學生,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為了上好哲學課,我廣泛涉獵了文、史、哲、科學等書籍,并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形成自己的思考,與學生進行精神的交流。第一堂哲學課,我就將自己閱讀書籍后的心得體會與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感受到站在講壇上的教師并非站在圣壇上的圣人,教師同樣也是有血有肉有豐富的思想和情感世界的。
周國平說:“在哲學課上,傳授知識只居于次要地位,首要目標是點燃對智慧的愛,引導學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問題。”第一堂哲學課教師無須講解哲學的概念、術語,而是利用學生的生活閱歷、人生感悟引領他們走進哲學世界。第一堂哲學課我所利用的素材,無論是喬布斯還是《武林外傳》,都是學生生活中熟知的事例。
對話即蘊含了平等開放的精神,而非自上而下地灌輸。通過生生、師生對話的碰撞、精神的交流來引導學生感悟世界、人生和哲學。無論是中國古代圣賢孔子,還是西方古代圣賢蘇格拉底,他們都擅長用對話的方式讓弟子明辨是非,獲得哲理。比如流傳至今的經典著作《論語》《理想國》記錄了孔子和弟子以及蘇格拉底與弟子對話交流的內容,從中可見平等開放的精神世界。第一堂哲學課就要讓學生感受到這種平等開放的課堂氛圍。教師不應懼怕學生有不同的聲音,而是恰恰要利用這些不同的聲音來激蕩起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10]。
哲學是高中思想政治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多人認為哲學晦澀難懂,很多學生都不喜歡哲學。這就需要教師采用靈活的方法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學習哲學的情趣,讓學生感受到哲學的魅力。
[1]龍曉露.淺析“案例教學”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2018,(01):134-135.
[2]李康海.航天案例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以桂林航天工業學院航天文化進課堂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01):123-124.
[3]王凱玲,毛振東.運用案例教學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45-46.
[4]劉佳.論新媒體時代案例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49-50.
[5]周慶,袁春竹,王韜.案例教學法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37-38.
[6]王遠富.《黑陶》校本課程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案例分析——立足學生生活 感悟文化生活[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24):98-99.
[7]吳軍.高中思想政治《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案例[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23):89.
[8]趙軍鋒.《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教學案例[J].文理導航,2017,(12):66.
[9]杜亞琴.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文理導航,2017,(12):88.
[10]谷小軍.淺談高中政治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7,(3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