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婉
(甘肅省金昌市河西堡第二小學 甘肅 金昌 737202)
少教多學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至圣孔子曾經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教育觀,捷克著名的教育學家夸美紐斯也說:“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師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那么,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該如何做才能達到少教多學的目的呢?
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要運用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教師首先要理清教與學的關系和先后順序,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也就是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是站在教師的角度談的,學是站在學生的角度談的,少教是實現多學的手段,多學是實施少教的目的,二者互為依靠不可分割,因此教應在學之后,也就是說教師要適當放手,減少語文教學的量,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教學。并且,教師在減少語文教學的量時還要提高教學的質,從傳統教學轉為創新性教學。
語文課堂上運用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首先是為了扭轉長期以來傳統教育模式下形成的“灌輸式教學”和“填鴨式教學”的弊病,并改變教師長期占據教學主體地位的現狀,讓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落腳點和出發點都集中學生身上。其次,少教多學的教學方法是為了達到啟迪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故而設立的教學目標不能再將成績當做唯一的目標,而是要在設立的教學目標要根據課程要求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訴求。
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就是對教學時間的合理安排,在教學中不僅對教學的側重點有明確的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對教學時間的安排,學生在少教多學的模式下,主體地位得到尊重的同時需要更多時間進行自主學習,這就需要教師減少不必要的講課時間,而讓教學內容更加優化,使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探究性增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要在語文課堂上運用少教多學的教學策略首先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上只發揮主導作用將課堂還給學生,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引起足夠的重視和尊重,引導學生多思考、多提問,讓學生逐漸提高問題的質量。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生動、有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滿足學生學習語文興趣。其次,教師要與學生多溝通多互動,及時對學生學習時遇到的問題予以回答和解決,在師生的交流互動中,建立正向積極的師生關系,打造新型互動的課堂,順利推進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
語文教學尤其不同于其他科目的特性,因此,語文課堂上經常會出現教師一整堂課從頭到尾不停歇,學生埋頭記筆記的現象,這就造成學生沒有獨立的思考時間,對課堂內容“消化不良”的問題,前文也說過,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要減少不必要的課程內容,提高授課質量,詳略得當,重視教學規律,尋找適宜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可以略過不講,對提出不同見解或方向的學生要積極鼓勵正確引導,認真耐心的聽學生的觀點。通過減少不必要的課程時間提高授課的質量,真正的讓教師的少教促進學生的多學。
語文教學最重要的載體就是語文課本,但學生要系統全面的學習語文知識,只讀課本遠遠不夠,必須進行延伸閱讀。但是,教師在學生閱讀課本和相關延伸閱讀的資料時不能大包大攬,而要學生自主研讀課本和相關資料,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初步的理解,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和課前預習的能力。
沒有問題的學生尤其是無法提出有效問題的學生往往是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不夠細致深入或是學生的提問沒有得當教師的重視,這對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是有很大影響的,這樣的問題長期不解決會造成少教少學的現象,因此,教師必須鼓勵學生多提問,在學生的提問中發現問題,然后針對集中出現的問題予以解答,這樣,不僅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極大的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真正實現少教多學。
“少教多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它是對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模式的一種革新,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和實用性。在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指導下,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為學生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即使老師“少教”,但學生可以真正的實現“多學”,而且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訓練、擁有了基本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少教多學的教學形式,讓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育形成良好的教育風氣,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