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鋒
(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實驗小學 福建 泉州 362000)
漢字作為漢語的基礎同時也是漢語學習的基礎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漢字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需要在整個小學階段一直伴隨著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因此如何幫助學生在語文課程中找尋學習樂趣,使其能夠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積極地學習漢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剛剛步入正式教學環境對學習內容充滿好奇,同時由于年齡原因對于知識尤其是語言知識的吸收接受能力極強,因此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我們更加不能在這個階段放松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目前,在小學語文漢字教學中,老師們集中討論的也是目前困難比較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讓漢字教學輕松活躍起來。正如我們大家所看到的,漢字教學內容很廣,涉及到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這十分便于我們從各個角度探索漢字教學的新方法。
日常關聯法,顧名思義,就是將文字本身與其應用環境相結合,最終帶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加以合理應用的方法。小學作為適齡學生學習的第一站有著很強的階段特點,小學教學相對于初高中教學而言,教學時間較短,學生有著很充裕的時間去接觸生活,同時小學生由于其年齡層次的原因,對課堂環境很難輕松適應,更為重要的是小學生具有極強的生活觀察力與好奇心,作為老師我們應該著眼于學生的長處。日常關聯法教學正是一種可以很好發揮學生生活觀察力能力以及學生好奇心的漢字教學方法,這種方式把漢字的教學內容融入到日常對話、書寫、交流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們學習語文知識,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們提升對于生活的觀察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方式的重點在于不僅需要通過這種方式教授學生們學習漢字,還需要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們掌握在生活中自主學習的方法,因此在應用這種方式進行漢字教學的時候老師們需要注意舉例的生活性與實際性,盡量找尋學生們經常接觸到的語言環境進行教學,比如:“同學們,你們今天午餐吃了什么?”“同學們,你們看學校花園中都種了什么?”“同學們,你們的家都在學校的什么方向?”這樣就能夠有主題,有針對性的對一些漢語文字進行集中教學,讓學生們一邊學習一遍就能掌握這些漢字的應用方式與環境。
小學生的年齡大都集中在6至12歲,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還未步入青春期,心智和生理的快速發育還未開始,所以對于一些輕松、簡單、節奏型強的教學內容依舊有著極強的親和力。在漢字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學生對于漢字發音的學習較為輕松,但是對于漢字的書寫記憶較為困難,這不僅是因為漢字的字形本身相對于其他語言文字來說就較為復雜,同時由于 對于圖像的精確記憶能力要比聲音的記憶能力差,這兩種原因都是無法改變的既定事實,因此我們不由得思考能否通過一種方式將對于漢字圖形的記憶轉化成對于聲音的記憶,兒歌法漢字教學就是這樣一種方法。兒歌一般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相對于死板的課堂背書式的教學內容而言它更加利于學生的學習與理解,強烈的節奏與押韻的語言可以幫助學生們加速、加深記憶使得學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習到文字的全方位內容。例如兒歌“辯論要發言,辨別要加點,花瓣豆瓣都有瓜,女孩用絲辮小辮”這則兒歌中不僅把“辯”“辨”“瓣”“辮”四個字的字形加以歸納與區分,同時還讓學生深刻理解了每一個文字的用法,這種方式在很多時候都可以用到。還有一些兒歌僅僅通過字形的方式幫助學生區分不同的漢字例如“橫戌點戍戊中空,十字交叉念作戎”這種型式雖然沒有上一種兒歌型式那樣可以把字形字義以及以及字的使用方法聯系的十分緊密,但是這種兒歌由于只關注到了文字的字形,因此在學生實際書寫的時候應用更為方便,尤其是對于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基本的文字應用能力后第一種兒歌的實用型便大幅下降。因此我們在設計識字兒歌時不僅要廣泛結合文字本身的字形、字義還要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需求給予相應的兒歌不同的實用型、傾向性。兒歌對小學階段學生的獨特實用性不僅體現在內容方面,還體現在學生興趣方面,換句話說,兒歌不僅可以作為一種漢字學習方式,同時也可以作為課堂的娛樂手段,兒歌節奏感和趣味性對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有著十分巨大的幫助。在我們日常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們的思維特點與心理特點隨著年級的提升有著不同的改變,但是無論什么年級的學生都對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有著極強的親和力,同時更加樂于接受較為靈活的授課方式,而兒歌法教學不僅符合這兩種設定并且也是對于語言藝術樂趣的一種傳承,因而各位教師朋友在教學過程中不妨適情適時地將兒歌內容增加進課堂中。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手法往往較為單一,而在文字教學上就更加一成不變了,基本上停留在了“讀”與“寫”,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加深,對于文字內涵、文字結構的講解開始逐漸受到重視。但是雖然在教學內容上有所加深,但是如果沒有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豐富卻往往會成為一種新的負擔。對于字形、字義的演變我們經過教學發現通過“圖象”幫助教學的方法十分利于二者的有機結合,例如在進行“從”字教學時,通過對于“從”字字義的理解和從字的甲骨文演化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字在整個演化過程中一直沒有脫離其字義的影響,而兩個人的跟隨關系也可以從現代簡化漢字中輕易發現。由此可見,通過結合“圖象”的方式可以十分便捷地把學生對于漢字的符號性記憶轉化成對于其內涵的理解,通過將內涵與漢字圖形結合的方式讓漢字學習真正地變成文化傳承,讓學習漢語文字的過程也可以“活”起來。并且通過“圖象”幫助教學還能夠幫助學生書寫,不少學生在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階段書寫漢字的時候低年級學生往往寫的字缺乏結構感,總體來說更像是單純的對于符號的模仿,但是通過“圖象”輔助教學的方法我們可以讓學生明白文字的內涵與發展,進而更加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漢字不同組成部分直接的邏輯關系,從而讓學生可以在書寫的過程中不僅明白應該怎么寫更加能夠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寫。通過對于不同文字的圖象講解對于學生由低到高逐步掌握更深層次的文字內容也有著很大的幫助,使學生不再將漢字局限于單一漢字的理解而是將漢字整體變為一種大型文化結構來細細品味。
總而言之,在進行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抓住學生對于新鮮內容的好奇心,把學生的興趣作為教學的切入點,通過興趣引導的方式加強漢字的教學強度,通過文化引領的方式提高教學深度,從而讓小學語文課程不僅便于學生學習漢字,更加能讓學生們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理解到漢語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讓學生們喜歡學漢字、樂于學漢字、主動學漢字,最終達到降低學習壓力、提升學習效率、強化學習效果、增強學習深度的最終目的,使識字不再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枯燥乏味的一環而讓其逐漸蛻化成為打開學生語文興趣之門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