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景
(天津市濱海新區團泊洼學校 天津 301607)
初中在對學生開展物理教學中,浮力知識點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在實際教學中,會涵蓋很多知識點。想要保證學生有效掌握浮力知識,不僅要確保學生具備扎實的壓力、重力、力的平衡條件、液體壓強、運動、力的合成、密度與力之間的關系等知識點,還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推到能力以及空間現象能力。“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重點。教師要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確保課堂教學質量好,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知識與能力:確保學生清楚如何計量浮力大小;了解浮力如何生成。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清楚浮力的產生過程;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明白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情感態度:使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建立應用知識在實際中的意識;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合作精神[1]。
影響浮力的相關因素,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教師器材:天平、乒乓球、紅色塑料球、氫氣球、石塊、柱狀水桶、溢水杯、燒杯、演不彈簧測力計、可樂瓶(去底)。
學生器材:燒杯、水槽、小桶、柱狀水桶、溢水杯、礦泉水瓶、重物、彈簧測力計。
學生已經清楚漂浮在水面的物體是因為的受到水的浮力,了解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學生只是對浮力基本知識進行簡單的了解,并不清楚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也不清楚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具有浮力等問題。因此,本課主要使學生感受浮力的存在,并使學生實際體驗,清楚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相關。積極創新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可以有效掌握浮力知識。
教學方式:適當引導,參與探究,合作學習。
學法指導: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
教學手段:將實驗作為基礎,將設疑、探究、體驗及方法進行結合。
組織學生開展實驗,運用實驗器材,引導學生將氫氣球釋放,然后將乒乓球放在水低,松手釋放小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向上運動的乒乓球受哪幾個力,施力物體是什么?各種力的方向是什么。
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實驗便能有效理解浮力概念,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浮力知識。此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在水中上浮或是漂浮的物體受到浮力,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呢?浮力與物體侵入液體深度有關系嗎?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生可以通過實際開展實驗進行學習,也可以收集相關的資料信息,從而解決教師問題。組織學生通過彈簧測力計進行實驗,拉著重物浸入在水中,觀察二彈簧測力計變化情況[2]。
教師利用設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去探索知識。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稱重法:F浮=G物-F拉
學生清楚了沉浸在液體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浮力,體積、質量較大的物體所承受的浮力需要如何去測量?什么決定浮力的大小?組織學生親自感受浮力,將礦泉水瓶放在盛滿水的水桶內。學生能夠實際感受到浮力,清楚的的感知到浮力。教師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問題答案。
使學生清楚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與排開液體重力的關系,漂浮在液面上物體受到的浮力與排開液體重力的關系。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學習,從而得出公式。教師如果直接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使學生記憶公式以及實驗結果,學生無法真正理解知識,更無法將浮力知識運用到實際中[3-4]。
學生通過自主實驗探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漂浮條件:F浮=G物;稱重法:F浮=G物-F拉;阿基米德原理:稱重法:F浮=G排=m排g=ρ液V排g。由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得出實驗數據,能夠保證學生有效掌握基本知識。
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多視頻,將乒乓球放在漏斗內,向漏斗內加水,乒乓球不會漂浮,如果用手堵住下端,乒乓球便會漂浮上來。學生非常好奇為什么會出現此種現象,然后再為學生播放浮力產生原因的視頻。學生便能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進而得出結論:浮力產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
課堂教學40分鐘,使學生充分掌握“浮力”的相關知識點,教學主要采用學生展示、教師演示以及學生自主探究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提問,激發學生探索欲望,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本課通過認識浮力、感受浮力等因素,組織學生開展實驗。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學生能夠清楚的感受物體受浮力而發生的變化,滿足初中生的認知特點,保證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質量。因此,在開展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要積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為學生創設特定的情境,組織學生開展實驗,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5]。
注重為學生創設情境。每一個知識點都通過實驗,來表現知識點,向學生提出問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實驗過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能力。在向學生提問過程中,要符合學生實際情況,要對學生建構知識具有促進作用,保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課程教學結構層次清晰,分為認識浮力、感受浮力、探究浮力以及浮力產生四個階段,每一階段中,都有設問、實驗、應用環境,不僅有效拓展浮力知識,也能挖掘深層次知識。
教學方法主要以問題為主,將實驗探究作為依托。利用多媒體,將探究、設疑、體驗及構建進行有效整合。
學法指導則是引導學生積極運用身邊的材料,開展相關實驗探究,不僅發散學生思維,也能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實驗現象,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點,對知識點有更加深層的了解。如浮力的產生與測定,清楚物體沉浸在液體中的浮力G排與G液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學生有效掌握與浮力有關的知識點[6]。
綜上所述,初中物理在對學生進行浮力教學中,因為浮力知識復雜,涉及多個知識點。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做好教學設計工作,充分利用40分鐘的課堂時間,確保學生有效掌握浮力知識。因此,教師要積極開展實驗,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向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有正確的學習方向,從而提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