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晟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28)
2016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工匠精神”,指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習總書記在2016年5月25日到黑龍江省考察工作時指出,領導干部對待工作也要有工匠精神,善于在精細中出彩。此后,“工匠精神”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熱議。到2018年3月,李克強總理已是連續三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弘揚工匠精神”。
近年來,學者們對工匠精神的研究也不斷增多,有挖掘工匠精神的歷史演變和時代內涵,也有研究工匠精神在出版、新聞媒體、翻譯等各行各業中的弘揚與培育,但將工匠精神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的相關研究較少。本文試圖從“德育”的角度分析研究在大學生群體中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價值和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徑,進而啟迪學生深入理解領悟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寶貴精神財富,培養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人生態度,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早日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弄潮兒。
《辭海》中對于“工匠”一詞的解釋為:手藝工人;對于“精神”則解釋為: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工匠精神”表意為手工藝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然后上升為工匠群體所表現出來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念。
通常來說,狹義的工匠精神指凝結在具有一定技藝的工匠身上和匠人制作中精益求精、視質量為生命的態度和品質;廣義的工匠精神指所有人身上具有的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品質[1]。
事實上,經歷漫長歷史長河的沖刷洗滌,工匠精神處于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并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歷史特點。
通過對工匠精神進行多維度的剖析和解讀,莊西真認為,隨著人類社會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型,工匠精神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形成、失落和復興三個階段[2]。在傳統手工業時期,每個工匠都有自己專長和手藝,工匠們通過自己精雕細琢、專注執著的手藝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并逐漸形成賴以生存的品牌。同時,匠人們通過“學徒制”的教學方式將手藝和從業的原則、規矩代代相傳下去。因此,精益求精、專注執著是這一階段的工匠精神的核心特征。工業革命爆發以后,傳統手工業因受到機械化大規模生產的挑戰而日漸式微,這導致工匠精神一度陷入失落期。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工業制造模式變得柔性,消費者的需求呈現多元化、個性化特點,使工匠精神得以復興。這一時期的工匠精神不僅繼承了傳統工匠精神所倡導的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價值理念,還要求匠人們勇于創新,不斷提升,不能墨守成規。
工匠精神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歷史特點。新時代的中國正進行深刻變革,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新時代的工匠精神也必然更加貼近社會需要,融入更多現代化的元素,并不再局限于“工匠”“工人”身上,其豐富的內涵和精神特質已使其適用于各行各業。
李宏偉[3]等將工匠精神概括為五種特質:尊師重教的師道精神、一絲不茍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創業精神、精益求精的創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喻文德[4]認為工匠精神的倫理意蘊是敬業(對職業的敬重)、專一(對技藝的執著)、嚴謹(對品質的苛求)。不同的學者有不同層面的理解,但通過查閱文獻不難發現,新時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或者說價值意蘊可概括為: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勇于創新。
“95后”大學生已是我國高校學生的主體力量。研究表明[5],“95后”大學生整體上思想積極向上,但這一代大學生成長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成長于正經歷深刻變革的中國新時代,他們思想多元化,自我意識凸顯,更注重自我發展、更加關注個人價值的實現。這給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嚴峻挑戰。而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所蘊含的精神特質——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勇于創新對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幫助當代大學生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弄潮兒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筆者結合工匠精神的內涵,將從民族、社會、學校、個人等幾個層面剖析工匠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的德育價值。
我國古代優秀工匠代代傳承下來的精神理念,即工匠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以工匠為主題,以工匠文化為中心,以工匠精神為信仰,系統構建的文化體系即為中華工匠文化體系。鄒其昌[6]系統分析了《考工典》范式的中華工匠文化體系建構,并指出了其當代價值。《考工典》范式的中華工匠文化體系為現世的制度管理模式、人才培養體系提供了寶貴的的參考價值。而工匠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工匠精神,作為一種信仰、一種生存方式、一種生活態度,已經超越工匠、工匠文化,不斷驅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在大學生群體中弘揚工匠精神,實則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加深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切實將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黨的十八大首次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內容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近年來,全國兩會中的《政府工作報告》連續提及“弘揚工匠精神”,使得工匠精神越來越受到高校學生的關注和熱議。凌四立[7]等深刻分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工匠精神的內涵關聯性,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與工匠精神的內涵高度契合,弘揚工匠精神能夠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氣。
在大學生群體中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可以使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勇于創新的理念融入學生的生活實踐,讓“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觀念厚植于學生心中。
每個大學都有自己的校園文化,如校訓、校風、大學精神等。以浙江大學為例,“求是創新”的校訓是全體浙大人的文化共識,浙大校園可稱之為“求是園”,浙大學生可稱之為“求是學子”,浙大師生們奮斗探索的精神理念可稱之為“求是精神”。
浙江大學“求是創新”的校訓起源于求是書院時期的“求是”校風。在抗戰期間,浙大流亡至廣西宜州辦學時,竺可楨老校長為了激勵浙大師生在危難中奮斗,提出了將“求是”兩字作為浙大校訓。為了適應迅猛發展的現代科技和社會需求, 1988年5月由路甬祥校長主持的校務會議將“求是創新”定為新時期浙江大學校訓[8]。創新,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求是精神的繼承和發揚。此后的浙大人以求是為基,以創新為魂,昂首闊步踏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征程。
經過120年的積淀、涵養,“求是創新”的校訓已根植每一個浙大人心中,從而在浙大人的身上體現出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勇于創新的精神特質。這種精神特質是工匠精神在浙大的集中體現。也可以說,求是精神是工匠精神在浙大的創新和發展。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思想的核心價值問題,是我國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論基礎[9]。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中指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新時代工匠精神包含的敬業、認真踏實、嚴謹和不怕失敗的態度與精神,已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工匠、工人或工程師身上,是所有人都可汲取的職業素養,對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更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只有在具體的實踐中不斷磨練、提升、探索,才能真正掌握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才能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才能真正成為自由全面發展的人。
新時代,我國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升級,新興產業正蓬勃發展。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未來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弘揚和踐行工匠精神,探索自我成長成才的多元可能性,并不斷適應時代需要,將推動新時代的偉大征程。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結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和經驗,筆者提出了培育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具體路徑,即通過思想引領、實踐養成、典型選育等多種舉措,將工匠精神融入到立德樹人的全過程、全方位中。
只有深刻領會到工匠精神的文化內涵和實踐價值,才有可能認可、踐行新時代工匠精神。高校可結合校園文化建設,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強對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宣傳普及工作,并針對性地開展圍繞新時代工匠精神的主題特色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夯實“工匠”活動新載體,營造濃郁的“匠心”文化氛圍,切實在大學生群體中將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傳播開來。
社會實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并且能學以致用,充分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是高校實踐育人的主要措施,也是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主要途徑之一。新時代工匠精神對當代大學生而言,不只是理論意義的啟迪,更具有較強的實踐要求。開展工匠精神實踐教育,如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與傳承實踐,以實踐育人的方式啟迪學生將新時代工匠精神落實到實際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內化為自身習慣。
先進典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動載體。用樹立先進典型的方式教育引導學生,比枯燥的講道理更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在大學師生中廣泛選育踐行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先進典型,對積極向新時代工匠精神“靠攏”或實踐中取得較大進步的學生給予適當表彰,并加大對先進典型的宣傳報道推廣,潛移默化激勵更多的大學生弘揚和踐行新時代工匠精神,從而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和校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