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榮
(武昌理工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23)
隨著我國大學生數量的逐年增多,就業市場形勢日益嚴峻,為了培養當代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并在畢業之前提前了解就業市場和就業形勢,從而做好就業的準備,目前我國高校內普遍開設了與大學生就業指導相關的課程。但是,與課程設立的初衷相違背,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開展情況并不理想,教學中的多種問題嚴重制約了課程價值的發揮,導致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形同虛設。
雖然我國自2008年起就規定高校內必須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但是經過十年的發展,這一課程在大學教育中的受重視程度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首先是課程設置上,學時設置不足、大班授課模式以及學科建設投入的不足,都限制了課程效果的發揮;另外,就業指導課程采用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授課內容與社會發展形勢、企業招聘要求相去甚遠,這種脫節現象,導致課程缺乏針對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對學生未來發展的作用不大。
當前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師,大多是高校原有的政工干部資源,他們通常沒有經過專業的就業指導培訓,與社會的聯系也不多,教師自身對于社會形勢的認識和判斷就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光是“紙上談兵”地進行授課,就很難使學生信服,學生不信任,授課質量自然也不會太高。
校企合作模式之下,高校成為企業的人才孵化基地,不同專業的學生對應不同類型的企業,這有利于加深學生們對所學專業的認識,也有利于學校的高素質對口型人才的培養。在這種校園環境之下,就業指導課程可以有的放矢地進行改革,并結合實際為學生們解答疑問,提供指導,有助于實現課程的全方位就業服務。
在校企合作模式之下,高校獲得了更多的社會就業信息,這為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建設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抓手,可以幫助高校重新定位課程內容和人才培養方案,從而全面提升課程的深度和廣度。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一定要牢牢把握信息獲取機會,從企業獲得最為生動、實在的市場信息,以此作為課程改革的導向,不斷豐富教學中的理論知識,并以企業為實戰演習基地,創新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模式,為學生們提供更多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們獲得更加直接的職業感悟。
大力推動校企合作,可以幫助高校內形成更加逼真的社會就業氛圍,提升高校對于職業規劃、職業價值觀以及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從而不斷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設置,并為課程的開展創造有利條件,推動高校在自身發展中尋求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市場的接軌。
針對高校內師資力量不足,教師能力素質與就業指導課程設置主旨、目標不匹配的問題,高校應該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絕妙機會,積極向企業招攬人才,組織負責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人士走入高校,或者采用外聘教師的形式,或者以客座訪談、講座的形式,以他們自身的實際工作經驗,為學生們提供更加鮮活的就業指導,從而提升課程的針對性,進一步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它與學生的未來發展直接掛鉤,因此必須得到高校的重視。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應該抓住機會,直面問題,創新手段,打造就業指導課程改革的新模式,從而進一步發揮就業指導課程的價值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