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崔華莉
(延安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 陜西 延安 716000)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習題類型要多樣化,要鼓勵學生綜合運用已學知識,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思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習題中,融合相關學科的知識,使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已學知識。[1]將化學知識融入到成語中進行考查,既活化了化學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與成語相關的知識點的考察充分發揮了中考的診斷、激勵、評價和反饋等多種功能。解決這類題時,不僅要明白成語的大致含義,還要弄清它與化學知識的聯系,而且還不能脫離實際。[2]
將化學元素符號融入到漢語成語中學習,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牢固掌握化學元素符號。例如,用元素符號給相關成語填空,成語中所填的字與元素名稱諧音。
1.雪中送 C ; 2.黃 Au 萬兩; 3.大快人 Zn ; 4.N 泊明志;
5.感慨萬Pb ; 6.高歌Mn進; 7.高山S水; 8.人杰地P;
9.Fe 石心腸; 10.拾 Au 不昧; 11.功高 Ca 世; 12.高貴 I 雅;
13.花紅柳 Al ; 14.He 群之馬; 15.此地無 Ag 三百兩;
由此可見,化學元素符號的學習并不是枯燥無味的,只要運用巧記的方法,便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因此,在化學用語教學中教師要多想一些辦法,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新理念。
1.成語言簡意賅,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下列成語描繪的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C )
A.海市蜃樓 B立竿見影 C.百煉成鋼 D.刻舟求劍
解析:我國早期的煉鐵是將鐵礦石和木炭放在煉爐中,在火上焙燒,利用木炭的不完全燃燒產生的CO使鐵礦石中的氧化鐵還原成鐵。人們等煉鐵成功后冷卻煉爐,取出鐵塊,用這種方法煉得的鐵質地疏松,夾雜大量氧化物和烴等雜質,無多大實用價值。后來人們發現把這種鐵加熱到一定溫度下經過反復鍛打,可以使鐵的純度和機械性能得到改善。西漢時,為提高滲碳鋼的質量,人們又增加了鍛打的次數,增至近百次從而得到所謂的“百煉鋼”。所以“百煉成鋼”描述的是化學變化,因此C項正確。
2.成語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的瑰寶,許多成語中蘊含著一定的化學變化,下列成語中涉及氧化還原反應的是( A )
A.星星之火 B.一針見血 C.萬紫千紅 D.粉身碎骨
解析:將濾紙用無色酚酞試液潤濕,將大頭針用NaOH溶液潤濕。再用針刺穿濾紙,可在刺穿處看到血跡。即一針見血,其原理是堿溶液可使無色酚酞試液變成紅色。用凡士林將pH試紙條粘在白紙上,粘成萬字和千字。用毛筆蘸取燒杯內的堿液,去描萬字,使萬字呈紫色;再用另一支毛筆蘸取燒杯內的酸液,去描千字,使千字呈紅色。即萬紫千紅,其原理是利用pH試紙對不同酸堿度的溶液的顏色反應不同。將生石灰放入蒸發皿中,將水逐滴加到塊狀生石灰上,此時可見:產生熱氣,生石灰粉碎,變成Ca(OH)2粉末。即粉身碎骨,用化學方程式可描述為:CaO+H2O=Ca(OH)2。將火柴系在細鐵絲的一端,用酒精燈點燃火柴,待火柴即將燃盡時,將鐵絲由上至下逐漸伸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此時便可見“星星之火”四射瓶中。用化學反應方程式可以描述為:4Fe+3O2Fe3O4,該反應為氧化還原反應,因此A項正確。[3]
A.斬釘截鐵 B.鐵杵成針 C.鐵石心腸 D.真金不怕火煉
解析:金在是一種很不活潑的金屬,在空氣中極為穩定,其熔點為1064℃。故把它放在普通火中燒,對其色澤毫無損害。然而有一種叫愚人金的物質,其外觀呈金黃色,并且有金屬光澤,但它是黃鐵礦(FeS2)。若把它放在火上燒,就會與O2反應并使火焰呈藍色,其金黃色也隨之失去。另外黃銅的外觀也很像金,把它放在火中燒也會與O2發生反應而變黑,所以“真金不怕火煉”,因此D項正確。
A.鉆木取火——摩擦生熱,使可燃物的溫度達到著火點而燃燒;
B.煽風點火——使空氣流通,為燃燒補充空氣或氧氣;
C.釜底抽薪——取出可燃物,使燃燒更旺;
D.百煉成鋼——多次提煉,使生鐵中碳、硅等雜質的含量調至鋼的標準。
解析:鉆木取火,由于在摩擦或鉆取過程中要不斷對木頭做功使木頭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當溫度達到木頭的著火點時,木頭就會燃燒起來,故A項正確;煽風點火,對正在燃燒的可燃物煽風,促進了空氣的流通,使可燃物與氧氣充分接觸,而氧氣具有助燃性,從而使可燃物燃燒更旺盛,故此B項正確;釜底抽薪,把柴火從鍋底抽掉,由于燃燒需要可燃物,如果去掉可燃物,燃燒就不能繼續進行,從而實現滅火,故此C項錯誤;在煉鋼的過程中,將燒紅的生鐵置于空氣中反復錘打,能讓生鐵中的碳與空氣中的O2充分接觸,發生化學反應,生成CO2氣體逸出,使碳的含量降低,最終使生鐵轉化為鋼,故此D項正確。
中學化學試題以包含成語的化學知識為載體,符合公眾科學素養在化學知識面選取上的要求,這種試題有利于引導教師改變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樂趣,開闊化學視野,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新理念[4]。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注重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又要注重對他們的人文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