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霞
(蘇州市職業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 江蘇 蘇州 215104)
1.我國誠信教育現狀。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誠信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指出要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在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 的內容。誠信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是市場經濟良好發展的內在保障,是加強村民誠信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關于如何推進誠信建設,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在《關于推進誠信制度化的意見》中提出將誠信教育納入學校教育,“把誠信貫穿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各領域,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目前我國高校的誠信教育多是以思政課、團學活動、主題班會、講座的形式開展。在相關制度方面,《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要求大學生“誠實守信、嚴于律己”;《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要求大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并對一些具體行為制定了相應的管理辦法和處理辦法。
2.高職院校誠信教育現狀分析
2017年10月22日,在十九大召開期間的采訪活動中,徐川用“烹制大餐法”對如何做好思政教育進行了深入簡出的分析,在此,我以同樣的方法,從三方面分析當前的誠信教育。
(1)學生的立場——學生喜歡什么。在實際的思政課程教學中,高職院校的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度,從一年級到三年級呈下降趨勢。造成這一影響主要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是思政課自身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其他形式課程的吸引力對思政課產生的消極影響。當代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主要表現出以下特點:首先,信息渠道廣泛卻缺乏辯證思維能力;其次,進取心強但功利意識明顯;再次,自尊心強但逆反心理較重;最后,依賴自媒體且表現欲強。這一代學生是從電子設備廣泛應用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對直觀生動的事物更感興趣且易于理解與接受。
(2)老師的角度——廚房具備什么。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學校進行教師招聘與人才引進時,對應聘教師的學歷學位和教學知識水平等要求在不斷提高,同時已在教學崗位的教師也在踐行“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終身學習”等理念,教師的個人素質能力不斷增強,整體的師資質量也在不斷得到優化。但是網絡科技的發展更新速度很快,相比之下,學校在網絡軟件的配置上以及教師對此類新事物的學習速度上,還遠遠落后。
(3)傳輸過程——大餐如何送給學生。在誠信教育的呈現方式上,主要有4大類,以思政課為主要方式,另外還有團學活動、講座、主題班會等,在此對幾種方式做如下分析:思政課在傳統教學方法上新增了網絡語言的應用、與熱點事件的聯系等;在一些趣味性較大的活動中,教育意義的深度則不夠;在參加某些專家教師的講座時,學生的投入度很高,但是這類講座舉辦的偏少;主題班會目的性明確,但是存在較大的隨意性、不確定性,也易受教師本人因素影響。
1.重視度不夠。當前高職院校對學生誠信意識的重視集中存在于誠信考試以及就業工作方面,而重視因素除了對學生本身的教育之外,優化高校自身的常規工作也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在就業指導或就業統計等此類重要事情節點上,高校的常規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需要的眾多數據是需要真實準確的,而數據最根本的來源是學生,所以此時學生的誠信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在此時已經不是進行誠信教育的最有效時期,而是誠信教育的成果時期、檢驗時期。
2.創新性欠缺,在教育途徑上沒有突破,目前比較突出的是設備使用上的創新,但是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對于教學設備的需求較知識本身的意義、學生自身需求以及教師的人格魅力是占比最低的,且差距較大。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體現的時代特征與傳統的教學方式存在明顯的矛盾沖突,傳統教學方式雖已應用多媒體等先進技術,但在教學方式上仍以灌輸式為主,在教學語言上難以與學生產生共鳴,而包括誠信在內的思政教育內容與其他的教學內容不同,體現出更靈活多變、不確定性和應用性都很高等特點,但是在教學方式或考試形式上都與其他教學內容并無區別,所以“學生到底對誠信的理解程度是怎樣的?高校的教育效果如何?”都是難以考證的,一旦無法檢驗,則教育的意義以及教育的改進也無從體現與實施。
3.說服教育效果不佳。思政課的關注度逐年降低,參與人數逐級減少,教育不夠深入。例如考試作弊有相應的處分懲罰,但是在懲罰過后,依然缺乏深入的誠信教育。
我們的社會依然存在貧富差距,富起來的差距也千差萬別,有人勤勤懇懇,也有人一夜暴富,不誠信的現象有很多,的確有人通過投機倒把、偷梁換柱等不良手段想走捷徑獲利,但是獲利的根基是什么,他以不誠信方式所獲取的一切后果、喪失率等分別是什么,具體發生過多少類似的事件,在如今多媒體及大數據時代,有必要跟學生更清楚的說明這些關聯問題,也有必要讓學生準確的明白精神與物質的主要區別,精神食糧到底能帶來什么,如果一旦缺失精神食糧又會怎樣,精神與物質在需求上的平衡度等一系列根本問題,才更有利于起到教育作用,而不能再拘泥于傳統的“講空話、講大道理”。
4.形式感明顯。高職院校舉辦活動較多,但是活動容易走固定模式,造成教師以完成任務為目標,從而讓學生配合自己來完成教學目標的現象,導致教育意義無法深入展開。所以對誠信本身的了解不夠深入,對相關知識還停留在對誠信與不誠信行為的辨別上,對誠信之于自己的意義、目的、影響等都沒有過深入的思考。
1.2001 年中共中央就引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規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等其他重要會議上則多次提出加強思政建設、誠信建設的內容。道德建設,誠信為本,誠信建設,教育為本,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后會迅速走上各企業的工作崗位,包括技術、生產、檢驗、服務等,涉及面基礎且廣范,因此,在高職院校實施有效的誠信教育對社會的誠信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要重視誠信教育,并且注重教育深度。
2.增加創新性、授課靈活性。從實際出發,考慮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較多,高職院校培養技術型人才等現實情況,首先,形成具有專門針對性的就業誠信教育,這對于校企合作的質量提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學生本身而言也是受益的;其次,以就業誠信教育為核心,闡釋誠信之于企業的意義等,進而與其他誠信內容相聯系,逐步擴展誠信教育范圍,最終形成誠信教育的穩定、科學、豐富的教學體系;再次,在誠信教育體系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探索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最后,根據時代特征、社會的發展、學生特點、教師的教學經驗,對誠信教育體系不斷修改完善,進而更準確的應用于誠信教育之中。
3.誠信的實踐教育系統化。調查顯示,超半數的學生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目前高職院校舉辦的誠信活動的最大意義應在于進一步加大誠信意識的外化程度,活動的目的是實踐,實踐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誠信道理的同時,習慣誠信而為,并敢于抵制社會中對于誠信的錯誤認識,而不是被錯誤同化。充分將意識外化于行動,誠信教育才有意義,誠信建設才能發展。
2018年2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頒發首張個人征信牌照,占據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龍頭企業——阿里、騰訊等公司均是股東。這一社會舉措既可以作為誠信教育內容,也可以作為誠信教育的牽引力,加快誠信教育發展,與社會舉措齊頭并進,最終實現思想意識與行為規范互促互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