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麗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雙語小學,江蘇南京 210000)
英語課堂教學尤其是公開課中,通常的情形是這樣的:一節課四十分鐘,教師用流利的口語向學生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帶著學生進入一個又一個環節,課堂氣氛顯得很活躍。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往往只有幾個學生跟得上教師的節奏,一次又一次地發言,而大多數學生只有聽的份,甚者連聽都聽不懂。這樣的課堂上即使教師講得再出色,學生也只是作為一個容器來盛放固定的知識。學生既沒有被賦予參與的權利,也沒有被激發創造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整個課堂都是教師的舞臺,這樣的教育是非常失敗的。
教師不應是知識的灌輸者,應該是教學環境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學習過程的合作者和促進者,還應該是學生的學習顧問。教師要學會從臺前退到幕后,學會將民主和話語權還給學生[1]。
將話語權還于學生的第一步,就是教師要用心傾聽學生的發言,與學生真誠地交流。關于教師傾聽,佐藤學先生這樣表述:教師首先要善于傾聽學生,要接住學生的“投球”;不擅長“接球”的教師,應當一心一意地正面學生,去接住他們的每一個球,重視他們的每一個球,而不要以為只有按自己的教學計劃上課才是上課。一個好的教師不應得意于自己熟練的教學方式和熟悉的教學內容,而應整合學生不同的需要,給予學生針對性的啟發。很久以前筆者有幸聆聽了特級教師沈峰的一節課,她上的是5B The English club part A版塊,在敬佩沈峰教師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的同時,更被她用心傾聽學生發言的態度打動。沈峰教師在和學生對話時非常尊重學生,聽了學生的發言后她會向其他學生提問剛才那位學生發言的內容,讓其他學生養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并在這一過程中發展聽的能力。例如,當一個學生說My father is a clerk(這個職業大家沒學過)時,沈教師并不是對這個學生的回答給予簡單的反饋“Good!/Great!/Excellent!”而是根據該生答案問及另一名學生Do you know what' s the meaning of clerk?就是在這種交流中,學生的積極性被最大限度地提高了,這讓他們感覺教師在仔細聽我講,自己是受重視的,學生也會因此讓自己講得更清晰、更精彩,作為教師的我們也才能傾聽到“花開的聲音”。
用心傾聽,就必須學會等待。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不要急于給出答案,學生需要思考的時間;教師講解了很多遍的問題學生仍然不懂,不要生氣,不懂之處也是教師的教學素材;即使課堂一片安靜,也不要失望,沉默中也許會迸發出新的思維。其實,教學是需要等待的。
交還學生話語權的第二步,需要教師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為什么教師的問話學生沒有反應?原因也許是,以前一直是教師掌握著話語權,突然還給學生導致學生不適應[2]。學生只有將訓練變成習慣,經過大量的訓練,才能流利地用英語表達。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產生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靈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的確,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根“話語權”的弦,教師要想撥動這根弦需要校音定調。
首先,教師要學會提問。課堂提問必須做到難易適度、有梯度,要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設問,每個問題之間構成一定的聯系,使所學知識系統化。
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授之以漁,使學生學會運用知識。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印象深刻的還是沈峰教師的5B The English club一課,沈教師在熱身部分讓學生做自我介紹,針對學生的介紹提問:What' s your name? What language do you speak? Where are you from? Do you swim well? Where do you live? What’s your job?接著讓學生介紹教師、朋友、同學等,每介紹完一個人都不忘向學生提問,并注意與其他學生進行問答練習。就這樣,在大量的語言訓練和積累的基礎上,當教師問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him?要學生對引出的a new visitor提問時,學生根據自己想了解的信息積極提問,有的問What's his name? Where is he from?有的問What language does he speak?...沈教師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適當的篩選,并讓學生自己到黑板上板書,真正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將話語權交還于學生,并不意味著學生的話語權可以“天馬行空”,要做到收放有度,就需要教師能夠控制話輪。沈峰教師特別擅長控制話輪:
S: Which animals do you like?
T: I like monkeys. Do you like monkeys?
此時沈峰教師轉換話輪,提出新的問題。
S: Yes, I do. I like monkeys.
T: Why? Why do you like monkeys?
S: Because monkeys is very clever and they are very funny.
T: Oh, because monkeys are very clever and they are very funny.
此處如果是筆者,在學生回答了“Yes, I do. I like monkeys.”之后很可能就結束了會話。而沈峰教師卻添加語料、尋找新的信息,再一次深入會話內容,與此同時,重復學生的答案使學生發現話語中的錯誤。
小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會出現心理障礙,出現緊張、過度焦慮、缺乏信心等現象,這些心理現象會使他們犯錯誤。我覺得對學生的語言錯誤,應該“寬容”,寬容學生的語言錯誤,能增加學生學習外語的信心和興趣,他們才能敢說、想說。然而“寬容”也要有原則,絕不是“放縱”。因此我們應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讓學生“養成”語言習慣,而不是怒氣沖沖地對學生的語言錯誤大加指責。
綜上所述,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的話語權,還要懂得引導的方法、收放的尺度,更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學生的錯誤。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想要表達、敢于表達,甚至喜歡表達。當學生的言說不是為了回答教師的提問,而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心聲時,才真正實現了學生話語權的回歸和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