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華/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委書記

近年來,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強化“三資”管理,積極探索農村治理模式,維護了農村社會穩定。
把基層負擔減下來。一是取消顯性負擔。從2016年開始,全區取消向村級收錢,年均減輕村級負擔約1.2億元。二是取消隱性負擔。從2017年開始,不再搞外資一票否決,更不向鎮下達外資任務,防止少數鎮為完成任務變相買外資,增加負債。同時,一律不準向村攤派稅收任務,更不允許變相空轉稅收。三是取消亂收費形成的負擔。針對一些地方向群眾收取宅基地費用、房屋建設保證金、甚至截留惠農補貼等問題,加大整治力度。為保證鎮級財政正常運轉,區財政2016年補貼5000萬元,2017年補貼8400萬元,今年預算1.5億元,用于彌補鎮村資金缺口。
把資產資源理清楚。一是面上資產資源正常清。積極推廣“宋莊經驗”,通過村級自報、鎮級審核和定期復查方式,繪制村莊建設現狀圖和集體資源分布圖“兩張圖”,造冊登記、公布于眾。2016年以來,全區463個行政村(社區)開展集中清理,涉及資金5.8億元、集體資產8.8億元。二是涉及糾紛的資產資源依法清。對一些歷史遺留的矛盾糾紛,通過法院起訴、依法調解等途徑清產核資,共清理違規出租集體資產、工程不招標等不規范、侵占集體利益問題23個,涉及金額186萬元;查糾違規舉債、債務不入賬等債權債務不落實問題42個,涉及金額458萬元;糾正違規發包集體預留機動地、違規出售宅基地等違法處置集體資源問題12個,涉及金額240萬元。三是疑難資產資源集中清。對于特別難處理的,結合“掃黑除惡”專項行動,區里成立整治侵占集體資產專項行動領導小組,逐鎮進行集中專題整治。
把資產交易統籌好。一是一網聯動。建立“贛榆區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涵蓋農村“三資”監管、農村產權交易、土地確權信息管理、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農村股權改革等內容,監控運行情況,共享共用資源。二是兩級聯控。開發產權交易中心視頻監控系統,實現區鎮兩級聯網聯控,統籌調度全區產權交易服務資源,實時監督各鎮村產權交易行為,統籌協調、指導糾錯。三是三級聯手。按照“區為中心、鎮為基礎、村為補充”要求以及“八有七統一”標準(即有制度、有人員、有場所、有設備、有牌子、有臺賬、有信息服務平臺、有檔案;統一信息發布、統一交易流程、統一交易規則、統一收費標準、統一交易鑒證、統一軟件平臺、統一交易監督),提檔升級區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成“1+15+463”市場體系。今年以來,通過平臺交易項目1224個,交易金額3.16億元,交易溢價1836萬元,溢價率5.8%。
把財務管理抓緊實。一是村賬鎮管。堅持關口前移、職權上移,實行村財鎮管;同時實行村賬站記,所有集體收入全部納入鎮農經中心專戶存儲,村級賬務由鎮農經中心統一核算、收支審核,實現了“三資”監管制度化、規范化。2017年,全區代管村集體資金4.5億元,累計余額1.15億元。二是“三資”代理。鎮級全覆蓋建立“農村集體三資代理服務中心”,與村簽訂代理服務協議,代理村會計核算、資金管理、產權交易等“三資”管理業務,接受鄉鎮農經部門審計監督、檢查指導、培訓考核。目前,15個鎮“三資”代理服務中心普遍掛牌,成立代理員隊伍128人。三是村務卡結算。制定《贛榆區村務卡管理暫行辦法》,落實農村集體非現金結算和“村務卡”管理制度、村干部財務收支期末承諾制,選取宋莊、海頭、塔山、黑林4個鎮先行試點,推動集體資金管理從“事后監管”向“全程監督”轉變,實現資金來往可留痕、可查詢、可追溯。目前,全覆蓋辦理村務卡687張,暢通非現金結算渠道。
把“三資”明細亮出來。一是公開議事。嚴格落實“一委三會”社區治理模式,全區全覆蓋推廣,由村干部召集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召開村民議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駐村民情助理黨建專員全程監督,民主商議決策村內重大事項。二是公開過程。針對群眾有疑慮的“三資”案件,開展村自行聽證、片集中聽證、鎮會商聽證“三級聽證”。目前,已舉辦聽證會20余場次,協調收回土地1600畝,化解信訪案件31起。三是公開結果。把每個月的8號定為村務公開日。在運用村務公開欄、公示墻等傳統方式基礎上,搭建網絡公開平臺,全面應用以公開推送、公開交易、公開操作為主要內容的“陽光行動”手機APP,保證村民實時知曉村財動態,提升村財公開效果。目前,手機APP已覆蓋422個村,覆蓋率達93%。□

贛榆絲路小鎮玫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