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華/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江蘇省東臺市分校
江蘇省東臺市圍繞特色優勢主導產業,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農業職業技能為核心,以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農民經紀人、農業園區(基地、企業)負責人、農業服務人員以及有志從事農業創業的初高中畢業生、大學生村官和返鄉創業農民工為重點,分類開展技能培訓,實行資格認定管理,強化政策扶持措施,健全長效保障機制,建設了一套與市情和產業匹配、有利于各類職業農民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認定和扶持制度,培育造就了一批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主體作用發揮明顯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加強調研,優化方案。根據全市產業特色、種植結構和務農人員的情況,編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訓實施方案。全市統一實施要求,統一培訓教材,統一考核標準,分部門組織實施,分專業開展培訓。圍繞職業農民自身需求和現代農業發展,科學設置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專業技能知識、經營管理知識和公共基礎知識。制訂全年跟蹤回訪活動計劃,每年培訓結束后,分批對上年培訓學員進行跟蹤回訪,登門入戶了解培訓效果、技術難題、培訓需求意向等事項,回訪學員數不少于參訓學員總數的5%。
多措并舉,提高實效。不斷優化培訓教學形式,推行固定辦班與巡回宣傳相結合、課堂講授與觀摩咨詢相結合、傳授技術與提供實物相結合,增添培訓活力。開設“固定課堂”。充分利用市鎮村現有公共會議室,以專家為依托,采取菜單式集中授課形式開展培訓,推廣普及農業實用科學技術。開設“田間課堂”。將學校搬到田間地頭、市鎮農業綜合示范基地、涉農公司、產業協會、合作組織的生產基地等,進行手把手、面對面地現場教學。開設“空中課堂”。在市電視臺、電臺開辟“現代農業直通車”等農民培訓專欄,專題講授農業技術。開設“流動課堂”。以農業科技入戶科技直通車為主,定期下鄉,上門培訓,流動教學,開展主推技術、放心農資、品牌農機下鄉等活動。開設“網絡課堂”。充分利用東臺農業信息網、東臺農委微信公眾號、“農技耘”APP以及微信群、QQ群等網絡資源,將培訓課件掛在網上,接受咨詢,方便農民網上“取經”和互動交流。
開發資源,建好“四庫”。一是“培育對象數據庫”。對全市務農人員開展摸底調查,以村為單位,對培育對象的年齡、文化素質、種養規模等逐一進行登記造冊,同時各村明確專人對培育對象進行動態管理。二是“實訓基地庫”。圍繞“四個一”(一根絲、一籃菜、一只瓜、一棵樹)農業品牌戰略,按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實訓基地建設規范》“六有”標準要求,建立了4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訓基地。各鎮根據培訓專業需要,結合本鎮主導產業或特色產業發展情況,每個培訓專業建立1個實踐教學基地或者觀摩點。三是“培訓師資庫”。把市相關部門單位的業務骨干、農廣校(農干校)教師、鎮村農技人員作為師資庫的主要成員,同時選擇一批種養技術能手、農業企業家、農業創業成功人士,作為“土專家”“田秀才”充實到師資庫中,聘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理論實踐知識豐富的專家、學者作為師資精英。四是“培訓教材庫”。優先使用中央校和省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材,同時根據本地產業特色和培訓需求,組織和鼓勵相關專業技術人員,自編鄉土文字教材、講義、PPT課件、微視頻、電視專題片等。
明確認定標準。基本要求是年齡不超過60周歲,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較好的職業素養,從事農業生產經營5年以上,接受過農業系統培訓,取得相關證書或證明。同時根據申請人從業類型、知識技能水平、系統培訓情況、產業發展規模、農業收入水平等多重因素,分別制定初、中、高三級認定標準。
規范認定程序。按照個人申請、鎮村審查、市審核發證的程序開展認定工作。由符合條件的農民自愿提出申請,填報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認定信息采集表,經村、鎮審查同意后連同附件證明材料(學歷證明、從業證明、產業規模和收入證明以及農業系統培訓合格證),由各鎮農業服務中心統一報送市農委審核確認。對符合條件和標準的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公示,公示無異議后由市農委頒發農業農村部統一樣式的新型職業農民證書,作為享受扶持政策的有效憑證。
嚴格認定管理。對取得新型職業農民證書的農民每三年進行一次年檢,對已不具備條件的農民取消新型職業農民資格,對三年以上未年檢或產業發生變化的農民重新認定。市農干校指定專人負責新型職業農民信息采集、錄入和更新工作,將認定和統計信息及時錄入新型職業農民信息庫,實行電子化管理。
服務扶持。對新型職業農民實行免費技術培訓、免費贈送科普資料;建立專家與新型職業農民結對掛鉤服務機制,每年跟蹤指導服務不低于4次;面向新型職業農民免費開通“12316”信息網絡,及時傳遞天氣、農事和技術信息;優先支持和免費發放相關技物結合的藥劑、疫苗等物化補貼物資。
政策扶持。對新型職業農民創辦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在申請示范家庭農場、示范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引導鼓勵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向新型職業農民流轉,擴大經營規模。新型職業農民優先明確為科技示范戶。農村土地整理、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河道綜合治理、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向新型職業農民生產區域或領辦的經營主體傾斜。財政部門安排專項經費用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確保工作開展,新增農業補貼和項目建設向職業農民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金融部門探索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給予貸款利率優惠。開展農業保險險種創新,提供優質保險服務。人社部門引導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城鎮職工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鼓勵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參加“半農半讀”中職教育,免費學習。□

東臺精品西瓜生產基地。 張 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