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馳榮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藝術教育(本文以論述聲樂教育教學為主)已經成為國家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國家頒發了中考、高考新制度,藝術教育對個人全面發展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本文將以個人對聲樂初學者聲樂教學的經驗來展開論述。
【關鍵詞】聲樂;初學者;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4-0196-01
一、明確學習目的
具筆者初步調查統計(以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家長或學生本人的口頭詢問為主)顯示,80%的學生家長對學生學習成果抱有極大的期盼,以考上藝術或音樂院校為學習目標;15%的家長是以培養興趣愛好為主,在日后能否從事音樂工作方面并沒有十分期許;而剩下的5%的家長表示,不希望孩子虛度光陰,想把玩手機游戲、看小說的時間用于其他課外活動上,聲樂課只是眾多選擇的一部分,這些家長希望孩子能夠更加開朗、外向。前兩類不乏有很多喜歡聲樂的學生;而第三類,大多數為家長的要求。
綜上所述,雖然在學習聲樂之前,存在著各種各樣學習聲樂的原因,但學習終究是希望有所成績,能夠對自身的發展越來越好。所以,必須給學生灌輸的學習目的:認認真真的為自己學。
二、興趣、學習習慣的養成
在陳哲的《淺析聲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文中有提到:影響學生學習興趣主要包括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師生關系和教師的教學方法三個方面。在此我需要補充一點,那就是家長的督促與學習氛圍的營造。以個人教學為例,有一位學生連續兩周回課很不理想,布置的背唱任務總是完成不了,理由是“忘記了”。我立刻采取了與家長溝通的辦法,要求家長監督孩子每天練聲、背唱歌曲,把在家練習的片段利用視頻的方式發到郵箱。堅持了一周,學生不再敢偷懶,學習熱情也大大高漲,進步明顯。
三、站姿、歌唱前的準備
正確的發聲姿勢對我們歌唱有著良好的輔助作用。正確的發聲(歌唱)站姿可以有兩種:一種是左右腳成“丁字步”,另一種是兩腳成“小八字”打開。兩腿站直而不僵,手貼褲縫自然放松,脊椎挺立、小腹微收,腰部穩住。肩、胸展開、有下墜感,給人以挺拔、舒展的感覺。下巴微收,兩眼平視、有神,面帶微笑。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初學者對于站姿的保持能力不夠。常常3-5分鐘已經很累了,一節課根本堅持不了,有的學生還會出現“站好站姿就不會唱歌了,哪哪都別扭”。所以這需要學生課下鍛煉自己的身體協調能力,以及穩定性,建議面對鏡子(能看到全身),站好站姿,面帶微笑,盯著自己的眼睛進行練習。
四、科學發聲方法的理論學習要與歌唱相結合
我們常說要科學發聲,筆者將科學發聲方法總結為四個方面:氣息、咬字、共鳴以及喉頭和下巴的放松。科學的發聲方法的理論其實是非常抽象的,那么作為聲樂教育者,筆者認為應該配合學生演唱時來教學,而不是課前理論上的灌輸。
(一)氣息。筆者常常在第一個練聲曲時,選擇讓學生用“打嘟”-“123454321”最后的“1”音做延音保持來練習氣息,并且感受喉部的放松。在演唱歌曲時,發現學生氣息提起來了,我一般不會直接點出問題“你氣息提起來了,下沉”,而是把解決方法告訴他“想象聲音和自己往地上坐”。筆者認為,這樣初學者不會一直想什么是氣息下沉,到底怎么下沉等抽象的問題,反而影響歌唱。
(二)咬字。演唱一首新作品之前,筆者會讓學生把歌詞帶上氣息狀態以及情感地朗讀一遍。歌唱與說話相似,卻又不完全相同。歌唱是一門藝術,是要比生活需要更加的夸張。歌唱講究“字正腔圓”。在演唱作品時,筆者要求學生突出字頭(聲母),拉長字腹(韻母),短收字尾(韻母歸韻)。如若發現咬字不準或不清楚,一定要停下單獨練習。
(三)共鳴。在練習完“打嘟”后的第二個練習是“哼鳴”-“321”。在教學中發現初學者并不能很好理解哼鳴的正確方法,常常嗓子里發出“嗯”或“啊”的聲音。這需要老師細心的示范,比如筆者通常給學生說:“嗓子不要著力,吸著想象蚊子‘嗡嗡地哼到頭腔的感覺。”聲樂看不見摸不著,只能靠演唱者充分的想象力。中低聲區胸腔共鳴用得較多,高聲區頭腔哼鳴絕對不能缺少。在教學中,筆者常常把共鳴歸為“點”和“線”,學生胸腔共鳴不夠,我會讓他“支點”往“胸部”貼;頭腔共鳴不夠,我會讓他口腔打開(打哈欠的感覺),聲音想象成拋物線,向外“拋出去”。
五、對學生歌曲的布置
每位學生的嗓音、樂感、情感表達等方面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師要根據每位學生的個性(特點),有針對性的、由簡到難來布置作品。作品量不宜過多,每周不要超過三首。初學者應以多聽、多看為主,因為科學的審美并沒建立完善,盡量去做模仿練習,模仿正確的發聲,再加入自己個性的音色。
參考文獻:
[1]岳友熙.論中國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出路[J].2007.
[2]郭紅巖.聲樂教學中示范教學法的研究與實踐—學生正確歌唱姿勢的建立與教師的關系[J].2013.
[3]王海濤.淺談歌唱中的發聲練習[J].2012.
[4]陳哲.淺析聲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J].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