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宇 李軍 蔣昀赟
摘 要:隨著汽車的普及,汽車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汽車文化》就是適應汽車的普及而開設的一門通識課。如何針對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采取講座討論式的教學方式,讓他們了解汽車知識與文化,實踐證明,對汽車文化在高校里的推廣具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汽車文化 講座討論式 教學模式 研究與實踐
教學模式的結構一般包括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教學程序、師生組合等要素,考察當前大學教學中的這些要素,可以歸納出現行大學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一是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目標。盡管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大學教學都提倡以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思想為指導,但實際教學活動還是以知識講授為主;盡管大力宣傳應重視學生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價值觀念、健全人格等的培養,但教學改革仍未能從行動上落到實處,大量使用的還是灌輸型、塑造型的傳統教學方法,引導型、發展型的現代教學方法仍處于輔助地位;二是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課堂教學占據學生大部分的學習時間,學生在教學中基本處于被動和從屬的位置,學生在課堂上很少主動提問或敢于就不同見解與教師商榷;三是以筆試為主要評估手段。學生的學業考核、獎學金評定,就業市場對畢業生的選擇,均以筆試成績為主要依據,學生學習評價的價值取向和評價方式單一化。
所以,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探索,是必須的,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與實踐相結合的高素質本科人才。
1 概述
2018年1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數據,汽車生產2901.54 萬輛, 銷售2887.89 萬輛,比上年分別增長3.19%和3.04% ,產銷量保持世界第一。2017年新注冊登記的汽車達2304萬輛,比2016年略低。汽車占機動車的比率迅速提高,近5年汽車占機動車比率從54.93%提高到70.17%,機動化出行方式經歷了從摩托車到汽車的轉變,交通出行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到,汽車越來越多的走入了老百姓的家中,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其實在汽車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汽車的發展推動了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在發展過程中,汽車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汽車文化。
2 討論講座式教學模式在《汽車文化》課程中的研究與探索
《汽車文化》作為高等學校素質教育的一門通識課,首先從汽車的歷史出發,介紹了汽車的發展歷程以及主要汽車生產國;然后,對汽車的基本結構及工作原理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幫助學生理解汽車的工作過程與原理以及多姿多彩的汽車造型,幫助學生了解什么是概念車、什么是老爺車以及各式各樣的汽車運動,認識汽車車標(了解車標后面所包含的文化)、汽車名人、各大汽車公司,五大汽車展等,讓學生在有趣的課堂教學中獲得汽車文化知識;對汽車的新技術進行了介紹,以便學生了解最新的汽車技術;最后介紹了汽車評估,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知道選擇二手汽車。汽車工業的發展和汽車的普及,給《汽車文化》課程的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適當的教學改革手段是必須的。
(1) 討論式教學模式
討論式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授課方式存在著差異,它主要是以啟發教學思想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讓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積極的討論,發表不同的意見,真正做到,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使學生主動參與并充分展示自己的,從而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推理能力。在討論教學中,應該注意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的素質,有利于促進學生社會發展能力。
《汽車文化》內容多,技術日新月異,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因此,在上課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地結合不同的專業學科,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是任課老師必須要考慮的。在近幾年的教學中,嘗試討論式教學,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比如在講完汽車的歷史,發展之后,讓學生分組討論:你心中未來的汽車是什么樣?討論完畢,每組學生推薦一個代表在講臺上講述自己這組同學心目中未來汽車的模樣,然后大家一起討論每種未來汽車存在的可能性,弊端與優勢,最后課堂下,每組學生把自己討論的結果寫成一篇小論文,進行發布,論文中要求學生有理有據,這樣的過程,讓學生進行了交流,也提高了學生的討論及社交能力,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思維進行了大碰撞。
同樣的,在上課的過程中,還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寫一篇與汽車相關的小論文,并進行討論教學,在討論教學過程中,其余學生可以質疑,進行爭辯,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同學科的學生,知識融會貫通,對學生的創造思維有極大的好處。
在討論式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積極思考,分析,并進行激烈的爭論,要求學生能夠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只要其觀點有支撐的論據,這個觀點就是允許的。
(2) 講座式教學模式
講座式教學模式就是把講課的內容按照講座的要求做好準備,了解學生的專業,進行有針對性的備課。講授的內容要科學、嚴謹,講授的語言應生動、藝術,不但要求條理清楚、重點分明、通俗易懂,應隨時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汽車文化》內容多,又是大學開設的一門通識課,從某種意義上說,進行常識教育是通識課的共識,因此,在上課的內容設置過程中,考慮采用講座式,每一次課程內容為一個專題進行講授,這樣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在一個有效的上課時間對汽車及其文化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在一次一次講座式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汽車的歷史、發展、前沿技術有了了解,在這樣的交流中學生拓展了視野,產生靈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筆者的教學過程中,曾不止一名學生表示了解了汽車,想在今后從事與汽車相關的銷售,改裝車設計方面的工作。這也體現出講座式教學模式對課程,對學生帶來的積極的影響。
3 結語
《汽車文化》是眾多大學都會開設的一門通識課,具有知識面寬,內容模塊多等特點,因此,如何上好該門課程,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了解汽車及文化,是老師們所關心的,本文通過對講座討論式教學模式在該門課程中的應用于探討,認為在該門課程采用講座討論教學模式是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在今后的課程改革中,筆者會從更多方面努力嘗試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1] 李軍,梁宇,盧海峰,汽車文化[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3
作者簡介:梁宇(1972—),女,重慶潼南人,講師,MBA,從事汽車服務、控制工程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