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有些教師往往有恨鐵不成鋼的感受,總是希望學生能理解得透一點,學到的知識多一點,因而從頭到尾,巨細無遺,字詞落實,句段落實,從上課講到下課,可是學生卻如水過鴨背,沒有留下什么印象。我認為,教一篇課文,不能機械地規(guī)定每節(jié)課講多少內容,練多少時間,而應該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課文的特點,從學生的愿望和教材的實際出發(fā),抓準重點,精講多練,重點的句段應該重點分析,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一、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對教材深入鉆研,精通教材,抓住文章的重點、難點,才能講得精。
隨著教材的改革,課文的質量將會越來越高。好的范文不僅在思想內容上有一定的深度廣度,而且在藝術上也有獨具匠心的布局謀篇和圓熟高明的語言技巧。要抓準重點,除了要舍得“割愛”外,還必須“抓之有據(jù)”,抓重點的依據(jù)有三:一是依據(jù)語文教學大綱關于不同年級的教學任務的規(guī)定,確立各年級的“主攻方向”;二是根據(jù)不同年級各單元教材的特點,確定各單元備課的教學重點;三是老師在備課中要結合本班學生的語文知識基礎的實際,最后確立每一課完成教學重點的方法和深度。教師在備課中必須抓準重點句段,凸現(xiàn)重點句段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如《司馬光》的四、五段,第四自然段寫有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水缸里,其他小朋友驚慌失措,第五自然段司馬光沉著、堅決、不慌,舉起石頭砸缸救人的機智、勇敢,形成鮮明對比。教師抓住了重點段落進行質疑討論教學,并作強化性點撥,學生只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就不難了。
二、要把握好深層句段,還必須正確處理好重點與面的關系和重點與難點的關系。
首先是重點與面的關系。一篇課文,從字、詞、句、段到篇章結構、語言技巧,以至思想內容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些環(huán)節(jié),相輔相成地構成一篇課文的“面”。如果對這個“面”和教學重點的關系處理不妥,就會“點”、“面”皆失。至于字、詞、句、段的知識,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點,則更應抓與重點緊密關聯(lián)的字、詞、句、段的分析和練習去腳踏實地解決重點。當然,以點帶面決不是平均使用力量,也不是什么都“帶”。為了突出和保證重點,對“面”上一些重點關系極小的東西,甚至可以只字不提。例如,我在講授《黃山奇石》這一課時,以景物描寫為教學的重點,圍繞這個重點著重講了從不同角度寫景和從動態(tài)、靜態(tài)寫景的手法。但我不是架空分析,而是抓住與重點有關的主要詞、句、段來講,如:描寫“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等這些石頭,不但寫出了石頭的“奇”,還生動地配以神話、童話的語言色彩,讓學生感悟了大自然的神韻,讓人看了為之感嘆。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還通過扼要的提示和簡潔有條理的板書,帶出課文的層次結構和中心思想等內容。這樣,不但使學生借“重點”的分析基本理解了全文,還掌握了其他一些“次點”的知識,而且通過這個“帶”的過程,使“重點”的知識掌握得更具體、更扎實。
其次是重點與難點的關系。課文的深層句段,常常就是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但也有例外的情況。碰到這種情況,如何處理?我認為:教學重點,既是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的中心、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出來的,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難點,則主要表現(xiàn)在有關內容的深度大,即學生掌握較困難上面,它未必很重要。所以,兩者不一致,應以教學重點為主要矛盾來抓。在我們所教過的課文中都常會出現(xiàn)過這種情況,例如《種魚》,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們不必太多關注是否有小貓種過魚這件事情,只要學生明白“魚”不同于植物。植物是要種在地里,魚是要養(yǎng)在水里的動物,不能種在地里的。我在最后教學時,通過討論:小貓怎樣做才能收到很多的小魚呢?使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與實踐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的認識能力更向前一步發(fā)展。這樣,既可以解決學生學習的困惑,又保證了重點內容的講和練的時間。
總之,要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轉變觀念,為學生營造寬松、良好的教學氛圍。并且創(chuàng)造條件能夠利用課堂有限的時間,促使學生多讀、多看、多想、多寫,其中最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