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順 周夢璐
摘 要: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對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教學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信息化 課堂教學 直線 圓 位置關系
信息化教學,是指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使教學環節數字化,提高學生的興趣度、參與度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信息化教學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強化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教學內容具有更強的時代性和豐富性,使得教學更適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認知特點。
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嘗試將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數學(基礎版)第二冊的內容《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運用新課改的理論以及學校提出的“262效能課堂”模式指導教學,制定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
一、教材背景分析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是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數學(基礎版)第二冊的內容。從知識體系上看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點到直線的距離和圓的方程有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平面解析幾何知識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為今后對比學習橢圓、雙曲線提供了依據。從數學思想方法上看,它利用運動變化的觀點,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與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滲透數形結合、類比、分類討論、化歸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思維品質。因此《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在平面解析幾何一章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一)、對象分析
本堂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二的中職學生,他們大多是以“失敗者”的角色進來的,數學基礎較差,自信心明顯不足。但他們個性鮮明、思維活躍, 對“新奇、有趣、好玩”的事物更為關注。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屬于經驗性的邏輯思維,仍需依賴大量具體形象的經驗材料來輔助其理解、總結抽象的邏輯關系。本節課需要將直觀形象和數形結合思想緊密協作進行教學,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對抽象事物進行探索。
(二)、知識、能力基礎
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基本初等函數相關知識,這對于本課中的解析幾何初步方法有一定的幫助,使學生理解更深刻;前面學習的《兩直線的位置關系》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間。學生通過初中數學中平面幾何方面知識的學習,對解決一些簡單的幾何問題有一定的能力,由觀察到抽象的數學活動過程也有一定的體會,并且初步了解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對于本節課的知識起到鞏固基礎的作用。
此階段學生已具有一定的團隊協作能力,但在自主觀察、探究及合作交流方面還處于發展階段,學習起來仍有一定的難度,仍然需要教師在適當時間進行點撥與引導。
三、學習目標分析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系的定義及其判定方法和性質,能根據給定直線、圓的方程,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2)通過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的探究,向學生滲透類比、分類、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觀察、發現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兩種不同判定方法的對比分析,培養學生從代數、幾何等多種思路發散思維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觀看視頻)、填表分析及對比,小組討論找出直接影響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因素:圓心到直線的距離與圓的半徑之間的數量關系,從而得到判定方法一。
(2)引導學生從代數的角度入手,以方程聯立的形式來啟發學生思維。從而得到判定方法二。
(3)通過分組做題和學生自己總結的方式,來分析兩種判定方法的適用性。進一步強化對對比和歸納總結思想的認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小組討論學習,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通過ppt演示,讓學生去認識數學中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辯證關系。通過探究不同的判定方法,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中多種方法相輔相成、相互印證的和諧美。
四、多媒體設計、教學準備
(一)、多媒體材料
PPT、投影儀、磁性紙(剪成圓和直線)、小白板、電腦、手機(學生)、微信、二維碼,制作問卷星測驗試題。
(二)、教學準備
1.課前老師進行PPT制作,在課件中體現上課內容,插入視頻、圖片、完成相應的動畫制作等。
2.制作問卷星答卷、相應學案。
3.制作相應二維碼。
4.提前讓學生準備好手機。
5.將ppt制作成H5頁面。
6.上課前測試教室網絡,并登陸問卷星。
六、教學反思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曾說:反思是重要的數學活動,它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對于信息化教學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我的反思與感受是:
(1)利用視頻前置學習,根據學生的學案以及測驗的反饋情況找到學生沒有掌握的知識點和疑難點,在課上對共性問題進行重點講解。 從課上的小組匯報結果來看實現了本節教學目標以及教學任務。
(2)在網絡信息技術的大環境下,學生自學視頻之后,利用微信,手機,電腦等及時反饋情況,這樣教師就在第一時間及時掌握了學生學習信息,把握了信息化課堂的教學重點。
(3)通過信息化教學,學生表現出非常強的自主學習和課堂展示的積極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4)大膽創新將上課課件直接發布給學生,讓學生課后鞏固練習。
(5)不足之處是初步嘗試信息化教學的創新,對很多環節出現的問題課前沒有預知到位,小組競賽的任務類型不夠豐富,應該針對學生的專業特色再安排一些和學生專業相關的任務,以適應專業發展的需要。
學生的潛能是巨大的,只要老師肯花心思去挖掘新的教學方法,將學生帶入到課堂,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堂課的學生為職高生,他們的學習熱情度以及對數學的熱愛度都不高,但通過本節課信息化教學思想的引入,學生由被動化成主動,他們自愿加入到課堂學習中來,這充分說明信息化在本節課中起到了很大的調動作用。
參考文獻 :
[1] 張一春.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構——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師專業發展.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張一春.如何理解信息化教學與教學信息化.
[3] 劉儒德.信息技術與課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