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姝羽
2017年底,國內多家紙媒宣布在新的一年停止出版,或者無限期休眠,再次引發關于紙媒生存與發展問題的思考和爭論。據資料顯示,2007年至2017年這10年間,紙媒在全球范圍內已開始不斷地停刊,有的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有的則完全轉向互聯網的“線上出版”。在此背景下,與紙媒同呼吸的紙媒編輯,似乎在一夜之間,即面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生存危機。
作為傳統媒體的骨干崗位,大多數傳統紙媒編輯都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甚至幾十年的行業歷練,擁有過硬的職業技能與操守。面臨互聯網的強勢沖擊,如何保留陣地突出重圍,在新時期中不斷與時俱進,無論是思想意識還是行為方式,每一位紙媒編輯迅速開啟并完成互聯網化的轉型,已急不可待。
紙媒編輯的新時期定位
傳統的新聞編輯,其職責就是對新聞稿件進行編校審改,其崗位職責單一。隨著新聞業的進一步發展,大多數主流媒體將新聞策劃作為新的競爭力,紛紛倡導原創新聞,為讀者呈現差異化的新聞產品。為此,以編輯為指揮棒的編采中心應運而生,編輯的職責由此賦予了更多的內涵。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以及手機網民的井噴式增長,紙媒編輯的職業要求再次升級:在海量的新聞中擷取權威信息,運用互聯網技術美化版面,為讀者打造更符合其閱讀習慣以及審美要求的新聞產品。其實,在此過程中,隨著傳播平臺的多元化,紙媒編輯不得不面臨互聯網思維的改造以及自身的技術升級。
其實,具有這些轉變還遠遠不夠,新時期的紙媒編輯不應當將自己束縛在紙媒這個“肉身”中,作為精神產品的創造者和提供者,紙媒編輯應當牢記“內容為王”,紙媒不過是一個傳播載體。可以類比的是, 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傳統的照相機膠片廠家哀鴻遍野,但手持相機的攝影記者攝影師們,無一不是在更新設備并快速融合新技術后,將自己的想法和態度在各種媒介上表達得更加暢快淋漓。因此,新時期的紙媒編輯,要利用好互聯網技術,隨時更新知識,結合傳統優勢,深挖地域新聞資源,原創獨家新聞精品,主動作為,才能守住新聞陣地。
堅持維護新聞的真實性與公信力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對于新聞人奉為真理的信條,在互聯網上卻不時被一些來路不明的消息肆意踐踏。在當下,每一部手機終端都能成為消息的來源,那么各類混雜著道聽途說、似是而非的信息也就讓人真假難辨。
毫不諱言,傳統媒體在維護新聞的真實性與公信力方面,一直在各種媒介中首屈一指。即便是消息滿天飛的互聯網,各門戶網站轉載熱點及權威消息時,傳統媒體的數字版依然是其首選。而對于讀者以及廣大網民來說,獲取權威真實的信息,為生活導航服務,豐富其精神世界,才是他們的真正需求。那些博人眼球嘩眾取寵的“標題黨”、捕風捉影的花邊消息,雖然能在短時間內積攢點擊量,蹭上熱搜,但最終會被用戶摒棄。
因此,無論新聞的視角、傳播平臺如何千變萬化,真實、權威,仍然是紙媒編輯應當恪守的職業準則,也是打造“內容為王”無可撼動的根基。除此之外,紙媒編輯還應當將傳統的職業優勢發揮到極致,加強新聞策劃、做強深度報道,以對讀者高度負責的態度,維護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品牌影響力。
加強學習實現自身“互聯網化”轉型
在全球高度互聯網化的當下, 一份報紙, 以及任何一個傳統行業的生死,都與其適應互聯網環境和應對新技術挑戰的主動作為息息相關。作為一名傳統媒體的編輯,加強學習,更新知識,轉變觀念,都是“互聯網化”轉型中的應有之義。
互聯網盡管顛覆了很多行業的命運,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它為每一個職場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只要我們愿意學,各類書籍、行業教程、技能秘籍,浩如煙海。我們只需輕點鼠標,就能第一時間知道同一個熱點新聞,我們的采編水平和同行的差距;只要我們狠下工夫,就能從讀者的轉發點贊中收獲更多的信心。
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們不僅要學習新知識,更要揚長不避短,學習新媒體。今年6月22日晚,高考成績出爐,南充考生成績如何,備受各方關注,為了搶占時效,當晚,南充晚報微信公眾號當班編輯迅速指揮記者采訪,并地毯式地搜集各方消息,于當晚零時,第一時間在南充晚報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恭喜!南充16歲男生佘金燚文科641分,理科女生李芷冰700分》的消息,由于消息來源權威,信息量豐富,盡管時值深夜,短短幾個小時,閱讀量仍迅速破萬。忙到深夜的幾名編采人員,正是南充晚報這張紙媒的資深編輯記者。從傳統媒體的編輯到新媒體編輯,他們不斷學習不停摸索,不僅加速了南充晚報的媒體融合,同時也進一步鞏固了南充晚報紙媒的品牌影響力。
學習新媒體,不僅是獲得信息、知己知彼 ,而是要將自身工作與新媒體傳播相結合 ,研究網絡環境中新聞的傳播規律,讀者的閱讀喜好,在新聞事實不受影響的情況下,積極開展媒體融合 ,讓精心策劃認真編校的新聞,更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和信息需求 ,獲得各類讀者群體的認可。
當下,各傳統媒體無不在轉型的陣痛中尋找重生的機會,紙媒編輯如果不思改變,不圖進取,終究會被時代所拋棄。只有在此過程中不斷學習與時俱進,迎難而上,始終保持新聞從業者的激情和活力,才能真正延續新聞職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