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匯洲
荊楚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楚文化的中心。楚國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和強國之一,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燦爛輝煌的荊楚文化也奠定了湖北作為文化大省的重要地位。今天研究荊楚文化的發展歷程,目的就是要更好的發掘歷史文化遺產,繼承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將荊楚優秀文化體現出的湖北人的始祖精神與現代化建設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湖北人的始祖精神激勵全省人民奮勇前進,為全省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一、楚及楚文化含義
楚,也稱荊楚,“楚”本是一種灌木的名稱,也叫做“荊”,在南方江漢流域的山林中極為常見,可用作薪柴等多種用途,人們日常生活少不了。于是遠自商代時,北方中原人就以荊楚來稱呼江漢流域的南方地區和南方部族,比如《詩經·商頌》中說的“維女荊楚居國南鄉”。楚人的先祖是苗裔,是原居北方的祝融部落的一支(楚人奉祝融為始祖),這支部族遷移到江漢流域,不斷地與周圍的土著民族(九黎、三苗的后裔)相互融合,以炎帝為主的部落,后被黃帝擊敗,這就合稱為歷史上的炎黃,是一種部落形式,沒有特定的文化內涵。楚文化雖只是先秦時期由楚人創造的一種地域性文化,但它以其豐富的內涵,成為東周時期影響南部中國的主流文化和南方諸文明的集大成者。楚部族在與北方商王朝的對峙中也吸收了先進的商文化,為自身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二、從楚成語看楚人的精神特質
(一)蓽路藍縷,即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探尋楚人先輩艱苦創業的歷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夏商更替之際,戰火連年,楚人先祖輾轉遷徙到了荊楚地區。到西周末年,楚人還是一個弱小的部落。熊繹成為部落首領后,率部族居江上楚蠻之地,“蓽路藍縷,以啟山林”。正是這種“蓽路藍縷”的精神成為楚國強盛的立國之本,也成為中華民族史上艱苦創業的典范。周初,周成王盟會諸侯,熊繹出使受到冷遇。熊繹回來后告之群臣,立志發奮圖強,發展生產,擴大疆土。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從熊繹到熊渠,疆域不斷擴展,國力不斷增強,由一個方圓不足百里的小國發展成泱泱大國。春秋時期,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楚國經濟得到空前發展,當時楚國都城是“車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號曰朝衣鮮而暮衣敝”。正是憑著艱苦創業的精神,楚國才能在強國如林的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創造了先秦發展史上的奇跡。
(二)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即追新逐奇不甘人后、不斷開拓的進取精神。
楚人的創新精神有很多記載:楚君熊通自行稱王,首創縣制。楚國滅了權國,便設縣治之。秦國設縣,在楚國之后。早于商鞅變法的吳起變法,是楚國歷史上的一次悲壯的革新運動,也是一次大膽的改革運動。楚人在科學技術、哲學思想、文學創作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以文學而言,莊周的散文奇詭莫測,變化無窮,氣勢浩蕩,意象崢嶸。屈原是楚辭的宗師,后人對屈原作品的評價是“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艷,難與并能”,它道出了楚辭驚世駭俗的奇異之美。楚人大膽革新,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楚文化。
(三)撫夷屬夏,兼收并蓄,即融匯南北、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
在先秦的諸民族中,楚人的民族偏見最少,主張民族融合,強調兼收并蓄,能夠融合其他民族、國家包括來自南洋、西方的文化。在這方面突出的事例不少,其中稱作“蜻蜓眼”的玻璃珠就來自地中海東部。
在創業初期,楚王沒有與周王室的血緣姻親關系可依,沒有遼闊的疆域可恃,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以致用,以獨立強盛為目標,因而楚文化表現出極大的開放性、多元性和務實性。這些特征多基于楚人的善于學習、包容眾長的博大胸襟。青銅冶煉正是楚人學習吳越地區人民的技術而發展起來的。
(四)問鼎中原,即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
這是荊楚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楚國蓬勃發展的勢頭,從西周初算起持續了七百年。起初楚國的疆土不過五十里,春秋之際楚國疆域不斷擴大,楚武王“欲觀中原之政”,公然藐視周室。楚文王元年(前689年)建都于郢,國勢愈發強大,成為中原地區的巨大威脅。楚莊王八年(前606年)北伐陸渾之戎,親至洛邑,觀兵周郊。楚莊王公然詢問周鼎之大小輕重,當王孫滿告誡他“在德不在鼎”時,莊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可見楚國之強大,足見楚人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在近代,楚人問“問鼎中原”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不僅體現于辛亥革命中“武昌首義”等政治方面,在工商業的發展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五)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即崇尚武裝、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楚人有尚武之風,如荊州博物館有一種叫“連發弩”的文物,李白有一首五言絕句,寫到秦始皇,其中有“連弩射海魚”的詩句。連弩可以連發十箭,可見楚人很早就在研究發明武器。在豐富的楚文化中,有很多例子反映了楚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如申包胥為了求得秦國發兵救楚,在秦國朝廷中哭了七天七夜,終于感動了秦王;楚將屈瑕戰敗,感到對不起家鄉父老,以死謝罪,開了楚國將帥以身殉職的先河;楚武王、楚文王、楚莊王、楚共王等都身先士卒,親臨戰陣之中,體現了非常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更有代表性的是屈原,屈原有這樣的詩句:“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是愛國主義詩人,其精神千秋萬代為世人景仰,成為民族脊梁的象征。楚被秦滅時,楚人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不僅是預言,也是誓言。果然不過十六七年,秦國就在以楚國后裔為主力軍的農民起義中被推翻。楚人的這種愛國主義精神,超越了時空,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代代相傳。
楚文化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枚奇葩,楚成語又是楚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湖北的發展要從荊楚文化中去吸取營養,尋找動力。滄海桑田,時值今日,我們荊楚兒女傳承先民的始祖精神必將得心應手水到渠成,因為:湖北先祖的愛國主義精神與習總書記提出和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并行不悖;楚人“撫夷屬夏,兼收并蓄”的精神與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一脈相承;楚人“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苦奮斗精神與以“勤儉節約”為根本的中國夢古今呼應;楚先民“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及“問鼎中原” 敢為天下先的首創精神為“富強、民主”的社會主義發展戰略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動力。文化底蘊永遠是世界經濟發展所關注的焦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脊梁。我們應當讓荊楚文化成為全世界關注的亮點,成為二十一世紀湖北經濟文化發展的引擎,成為建設中部經濟強省的重要資源保證。
憶往昔,湖北先民艱苦創業,開創璀璨的遠古文明;看今朝,同一片熱土,荊楚兒女秉承先民始祖精神,譜寫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