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聯網浪潮的引領下,新媒體與自媒體如雨后春筍并且關系和影響著法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傳播渠道增加、公眾參與度明顯提高,網絡輿論影響力加深,自媒體周邊行業興起等,這些在信息技術革命中催生的“新玩意兒”正在以加速的狀態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法律改革。如何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堅守和發展法“社會化”成為每一個法律人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信息時代 法社會化 法治
近兩年,中國的法理學研究突破歷史和傳統的禁錮,以全新的研究視角迎合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在去年的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上,“信息時代的法律與法治”成為了會議主題。這一主題與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的理念相得益彰。從微博直播庭審過程到法律微博平臺再到法律部門微信公眾號再到北京率先實行的互聯網法庭,都在昭示一個嶄新的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和一場前所未有的信息技術背景下的法律社會化運動的到來。
一、法“社會化”的必要性
(一)法以社會為基礎
社會是法的基礎,法是社會的產物。什么樣的社會性質就決定什么樣的法律性質,法律的本質無一例外的取決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法律的內容、特點和表現形式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社會沒有完全相同的副本,社會性質、歷史形態、發展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所以也印證了不同的社會就有不同的法律。當代中國當前正處于一個社會變革的關鍵時期,新法律制度必然順勢而生。但是新法律制度并不當然是有利無弊的,我們應該知道法律是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對社會的作用具有兩面性,它要么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要么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
法之理在法外。因此,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法律,認識社會是前提和基礎。如果不深入理解社會,而僅僅從從法律自身來理解法律,這幾乎是不可能理解法律的。
(二)法對社會的調整
法對社會的調整是通過調和各種社會沖突和利益來維持社會秩序,這也是法律的本質所在??v觀古今中外,法對社會的調整手段無疑有三種:法律、道德和宗教。法律是首要手段,居于主導地位,其他兩種手段在法律準許的范圍內與之相配合,共同作用于社會沖突和利益的解決。同時,法治是公民社會發展的條件,龐德的法哲學的核心的社會利益說,認為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他明確反對純粹邏輯推理的僵化的概念主義或形式主義法學,認為法哲學要從單純歷史的和實證主義的思維方式中徹底解放出來.龐德的社會法理論被認為是一種典型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理論,他提出了法律社會學的基本綱領,啟示人們關注社會制度和法律學說的實際效果,關注法律的作用而不是實際內容,并且注重法律與社會利益之間的聯系。
二、信息時代的法“社會化”的新特點、新要求
信息時代帶給社會的最大改變就是豐富和變化,這與穩定、理性的法律幾乎是不融合的。正是因為二者的強烈碰撞,對法律而言才有了具有時代特征的新課題,這未必不是一件幸事。那么我們如何應對這個新挑戰呢?新媒體又改變了我們哪些方面?理性的法律怎樣作用于狂躁的網絡社會?這都是法律部門需要攻克的難題。
信息時代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但于法律本身而言也有其自身的時代要求。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法治中國這一概念。在我看來,這是對依法治國更為透徹和全面的探索,預示著中國法治建設不再是形式上的,而更多應是實質上的。放到現實中來說就是更加側重于執法和司法,重視法律在社會中的實踐,法律社會化性質更為突出。這一新特點、新改變就要求在法制系統必須盡快建立起一支專業且龐大的法律人才隊伍,以支撐新時代下法社會化的到來。但是絕對的專業化又會影響普通公民通俗化理解和運用法律保護自身權益,所以我們應該在信息化時代中探索一場新的法律社會化運動。讓法律與社會與公民之間更加直接和透明,改變傳統的執法理念,在專業之內盡量讓法律對公民通俗化以適應飛速變幻的信息技術革新。
信息技術不同于其他社會產業穩定,其飛速的發展腳步要求政法機關要主動預見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動的等問題到來。整個法治運行應以認識社會、理解社會、服務社會為主基調,通過具體的社會實踐真正實現執法中心主義。在執法過程中要兼顧內部和外部的統一,既要嚴格遵守執法紀律保證法律的權威性,又要讓執法結果符合大眾認知。所以建立一套完備的內外信息機制尤為重要,必須要讓內部有自身的獨立性又要使其與外部有聯系的橋梁,這座橋梁承擔著信息轉化和反饋的重要責任,只有得到社會反應的法律才是真正的活的法律。只有這樣,法律才能不斷地自我取得新生,實現法律本身的價值和目的。
信息時代的法律社會化要求貼合民眾、服務民眾,這就要求做到兩個方面。一是要善于借助新媒體,將法律規則、原則和概念充分展現出來,最終適應普通公民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實現最終意義上的法律認同。二充分利用新媒體,主動進行法律社會調查,了解普通民眾對法律的訴求和建議,最終實現法律自我更新、與時俱進,打破傳統上法律給人的封閉、規范、自治的印象。概括來說就是堅守法律自身理性和邏輯的同時加強與社會的互動。
無論怎樣,信息時代的到來都是對社會各個領域的一次挑戰,法律和法治系統要想不被落下,就必須以開放的姿態融入社會進行自我剖析,尋求與信息新技術和諧共生的新型機制平臺。在理性與邏輯的支配下探索社會新問題,利用新媒體的興起搭建法律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橋梁,從而讓法律真正成為社會的法律。
參考文獻:
[1] 田成有著,《法律社會學的學理與運用》,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版
[2] 龐德著,《法理學》,1914年版
[3] 王勇著,《法律社會學與建構中國社會的法治》,2009年第四屆中國社會學博士論壇
[4] 朱景文著,《法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簡介:徐曉桐(1994—),女,漢族,江蘇省沛縣,研究方向:法學理論,工作單位: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