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甜
(江蘇省揚州市梅嶺小學西區校,江蘇揚州 225000)
數學是一門兼具理論性與抽象性的課程,對學生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提高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探究,從而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促使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得到不斷提高。然而,大多數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習慣于采用理論教學法進行教學,忽視了對學生的引導與輔助,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越來越差,課堂教學質量日漸下降。久而久之,學生的發展必然會受到阻礙。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緊跟時代發展腳步,將教書育人理念貫徹到日常的課程教學中,并通過豐富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思考、探究、創新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眾所周知,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方式。高效率的課堂教學,不僅能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消化教材的知識點,還能讓其個性得到張揚,思維得到發展,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1]。良好的教學不僅僅是要求教師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而是通過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探究,由被動學習者轉變為主動思考者,從而讓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的釋放,以進一步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與效果[2]。
例如,學習與《三角形的分類》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學習能力設計一些難度適中的問題,如三角形包括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我們怎么區分這幾種三角形?此時,學生便會議論紛紛,并很快得出答案:“銳角三角形的三個角均為銳角,直角三角形有一個角為90°,鈍角三角形有一個角大于90°。”這時教師可繼續追問,并適當加深問題的難度:“我們可以將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歸為一類,將等腰、等邊三角形歸為一類,分類的依據是什么?”由于這個問題的難度相對較大,教師可要求學生合上書本思考十分鐘,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問題。通過此種循循善誘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的主體作用會得到發揮,探究熱情能得到激發,教學效果自然有所提高。
學習是一件主觀能動性較強的事情,如若學生本身對數學沒有任何興趣,只是迫于家長與教師的壓力不得不進行學習,學習效果自然不會有太大的提高。由此可見,想要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必須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充分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與熱情,讓其有時間、有空間、有興趣進行探究,從而使得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宜操之過急,更不能為了趕教學進度而無限縮短學生思考的時間,如一道四則運算題,依照小學生的能力與水平需要花3—5分鐘方能解出來,而數學教師為了趕時間,要求學生在一分鐘之內解出來,或者根本沒有給予學生解題的時間,而是要求他們認真查看教材中的解題步驟。長此以往,學生的思考能力則會不斷降低。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并試圖通過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來引導學生獨立進行思考。對于那些難度較大的題目,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課后討論完成,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去思考、去探究,從而使得自身的思考能力得到相應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應當注意作業的質量,不能為了鞏固學生的基礎而布置一大堆相似類型的習題。這不僅會引起學生對數學的反感與抵觸,還容易降低學生的探究欲望。與之相反,教師應當將一些難度適中,具有探究意義的題目作為課后作業,并鼓勵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共同完成作業。
數學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課堂教學,還要適時開展實踐,增加學生探索與創新的機會,也就是讓學生將教材中的知識點運用于實際生活中,從而加深其對數學生活化的理解與認知。除此之外,數學教材中的內容過于抽象,學生僅僅通過看書難以理解這些知識點的內涵。因此,數學生活化可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從而提高數學能力與數學水平。
例如,學習《多邊形的面積》這個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菜園進行實地丈量,以加深其對多邊形面積的理解與認知。又如,下面這道題:“一個長方形的長與寬分別為9cm、5cm,如若將長與寬分別增加6cm、3cm,那么最后的面積會增加多少呢?”部分學生看完這道題以后,可能會脫口而出:18cm2。教師不應急著否定學生,而是讓學生畫圖進行解題。在畫圖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原來這道題并沒有那么簡單,需要先求出長方形之前的面積,再求出長與寬增加之后的長方形的面積,前后面積做差才是最終結果。通過該習題,學生明白有些題目并沒有那么簡單,需要通過畫圖化抽象為具體,方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交流合作是現代教學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主要是讓學生將自身獨立思考、獨立探究的過程與結果分享給其他學生,使得智慧在學生之間傳遞,最終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3]。在開展交流合作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幫助學生端正態度,并告知學生:合作方能帶來共贏,我們學習不是為了打敗身邊的小伙伴,使得自己獲得更好的排名,而是為了能夠共同進步。由此,學生在交流合作的過程中能實現資源共享,互幫互助,取長補短,從而不斷提高探究效率。例如,學習《圓的周長》這個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先要求學生采用滾動的方法來測量一個乒乓球的周長。隨后,用圓規在黑板上畫一個圓,要求學生求出這個圓的具體周長。此時,學生會發現滾動測量只能用于測量事物,根本不能用于測量平面圖案。這時教師可提出問題:“我們還有其他的辦法求出這個圓的周長嗎?圓的周長會與什么存在聯系?”并鼓勵學生相互間進行交流、討論。通過小組的交流與實驗,學生們終于找到了求圓周長的公式,并順利求出圓的周長。由此可見,小組合作學習不僅能活躍課堂教學氛圍,還能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與探討欲望,并通過細致的溝通和交流來強化自身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與認知,最終實現共同進步。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將交流合作運用于課后作業與課后實踐中,從而提高學生作業的熱情與信心,使得數學學習效果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總而言之,數學對于學生思維與創新能力的提高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搭建平臺、開展實踐、合作交流等方式來改變學生對數學的偏見與看法,并激起其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此時,學生開始主動思考、探究,使得自身的數學素養得到不斷提高,最終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
[1] 石彩霞.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J]. 學周刊,2017,(06):124-125.
[2] 周建國.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08):225.
[3] 郭鳳明.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維的培養[J].黑龍江科學,2014,5(0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