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云云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盛澤中學,江蘇蘇州 215000)
筆者通過聽課、觀摩、調查、訪談等多種途徑對高中地理課堂進行直接觀察和現場的研究,發現目前高中地理課堂系統內外部出現一些生態破壞問題,使生態系統結構不穩定,生態功能失調,生態過程單一[1]。
在江蘇等省高考政策的影響下,選修地理的學生無法成為地理課堂生態系統內的“優勢種群”,很難帶動其他學生,地理教學和教育發展受到限制。究其原因,是學生和家長的學科偏見、政策、社會輿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首先,高中階段的地理屬于文科,一些與地理相關的專業,如地質學、氣象學、地圖學等,在招生時更傾向理科考生,而在文科專業中,高校則更傾向于選修政史的考生,地理原本綜合性的優勢變成了劣勢,地理考生選擇面較小[2]。其次,高中地理課程課時較少,且地理必修一的知識廣度大且難度大,在高一就給學生留下很難的印象。然后,初中地理未納入中考考核科目,地理未經過系統學習,因此學生的地理基礎異常薄弱。最后,受功利化的外部大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社會、家長視地理為副科,勢必影響地理課堂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但當前社會對人才的地理核心素養要求越來越高,說明地理教育教學存在很大的潛力和契機。
首先,現行高考政策使得多數優勢向高考主科目傾斜,教學評價標準向分數看齊。其次,由于地理課時少,課程一直處于追趕狀態,平時更沒有機會通過實踐活動考查學生,這樣嚴重影響了學生對地理學習情況的及時掌握,以及學習動機的提高。然后,有些學校連地理師資、教室多媒體和地理專用教室等軟硬件配置都無法保障,地理由其他科目老師兼帶,學生的地理興趣和基礎更無從談起。因此,地理教師生態群體普遍出現自我效能感低落,教學熱情降低,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負反饋效應。
當前大部分地區,師—生—家長之間缺乏緊密的溝通。由于地理教師所任教班級較多,學生數量也多,加上課時少,導致與學生接觸的次數少,因此教師無法全面掌握所有學生的學情,學生對自己的地理學習狀況一知半解,家長對學生地理學習狀況更是知之甚少,而且還對地理學習存在偏見,認為地理影響到語數外的學習,根本沒有認識到地理學習對于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
通過調查發現,多數學生反映地理必修一抽象難懂,必修二枯燥無趣,課時少,得不到及時復習鞏固,學習地理的壓力很大,這折射出高中地理課堂生態系統的內部破壞。
生態系統的各因子通過生態作用構成系統的整體性,學生主體的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發展不可分割,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應貫穿教學始終,共同完成。并且新課程改革要求,地理教學應培養學生具備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的核心素養。但是在實際的高中地理課堂中,三維目標割裂,片面追求知識目標,師生的潛力無法在課堂生態系統中綻放,地理課堂生態系統荒漠化、工具化,趨近“主知、主考課堂”。
生態的課堂應該是信息暢通、思維活躍、動態生成的課堂。但是目前的教學模式套路明顯,預設過多,課堂環節不可逆,課堂中的活動環節一般也因教學時間有限,活動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大多數課堂活動也是多表象少理性的,年輕教師更是困惑,理想化的教學設計與實踐能力存在落差,教學內容與學生學情脫節,能按部就班地執行預定的教學程序已是難事。
地理課堂生態系統由于模式固定,缺少學生生態群體的自主參與和積極的情感交流,課堂生態環境氣氛沉悶,學生生態主體的能動性、探究性、思維變異性、批判性、創造性能力受到抑制。另外,課堂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是單向的,學生反饋的信息主要是認知范疇的,且缺乏創造性和系統性,在教師的預設之中。在教學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內隱的情感信息,如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地理審美情趣等可能逐漸喪失。最終,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依賴外部激發,學習應用能力減弱,教師的教學熱情降低。
目前,以教材和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脫離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情感的體驗不夠真切深刻。教師在灌輸知識后,迫使學生機械化地鞏固知識。雖然現在有很多老師與時俱進,運用多媒體教學,課堂的確更立體、生動了,但這種方式如果運用不當,課堂容量更大,速度更快,學生的注意力無法穩定下來,無法對問題深入思考,綜合分析,學習興趣只減不增。這樣的課堂無法滿足學生探索多彩的自然社會生活規律、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和形成先進思想等的成長需求。
評價具有改進、激勵和調節學生學習狀態的作用,評價應是多樣、多維、特異的。但是,長期以來,地理教學評價內容和方式不當,忽視學生需求和個性差異,過分強調評價的甄選功能,剝奪了學生自主評價和定位的權利,無法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使課堂生態系統的教育功能失調,阻礙地理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在評價內容上,過于注重地理理論知識、學習成績,輕視對學生地理學習過程的考查,忽視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學習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變化。當前,對于學生學習能力和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以理論考試的分數作為主要標準,為了提高分數和升學率,地理教學中只重視地理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在評價方式上,重教師評價,輕學生自評和互評,重終結性評價,輕過程性、發展性評價。課堂問題的設計偏淺或深,缺乏層次,無法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還有學生之間獲得評價的機會差異較大,這使得教師得到的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單一或滯后,不能及時調整評價方式和教學內容。
課堂是師生共同學習發展、培養師生關系的重要園地,師生關系又是課堂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催化劑。但現實課堂中的師生觀走向極端,缺少平等的對話交流,生態系統中的師生無法協同共進。
荒漠化的課堂必然導致學生對地理失去興趣,課堂參與度降低,學習效果減弱。地理教師需基于實際問題,促進地理生態課堂的有效構建,以便于教學效果不斷升華,師生得到全面發展,地理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