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歡
(廣東省廣州市第七十五中學,廣東廣州 510507)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程的基本價值體現在四個方面:傳承文化;發展個體;完善教育;和諧社會[1]。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民族性是其中最重要的創造力,是一切成就的源泉。從學校教育上來看,麥西來甫作為維吾爾民俗文化的象征,每一個“新疆內高班”的學生并不一定悉數掌握,而且麥西來甫在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夠真正理解的,并且內高班在預科階段沒有國家教育部門所編撰的配套的音樂教材。如何把這樣一種兼具藝術和社會價值的文化傳承、發展下去,并運用民族民間藝術的魅力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筆者從課堂教學的實際出發,結合民族音樂文化的風格特色,研究、提煉、歸納、整理出“興趣—參與—表現—實踐”的策略,并且在一系列的活動、表演中進行了實踐,獲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筆者對于麥西來甫的教學和運用已經開始好幾年了,所以,從哪里入手能吸引學生,并激發起他們的興趣,通過與之前積累的課堂教學經驗反復對比、考慮,最終確立了由一個經典視頻帶入,并從視頻中的維語歌曲翻譯成中文的歌詞,也是一首流傳已久的詩開始學習。全文翻譯如下:“麥西來甫,你是我們珍貴無比的遺產,猶如故鄉母親發出的遠古呼喚,當我們的聲音變得沙啞時,你猶如清晨的露珠滋潤我們的心田;麥西來甫,你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你是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聚的花園。當我們遇到麻煩和困難時,你猶如一顆醫治心靈創傷的妙丹;麥西來甫,麥西來甫,你與我們同存,你與我們同歡。”
通過這首詩的引入,走進麥西來甫的世界,具體地了解麥西來甫的相關理論知識,包括麥西來甫的定義、種類、地域特征、組織機構、舉辦場所等理論性強的知識點進行梳理,為接下來的教學及實踐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經過對麥西來甫資料的研究和新疆實地采風,初步確立了學生分組,進行資料收集、整理、環節設計并現場展示的模式。
筆者了解到他們在家鄉或多或少地參與過麥西來甫的活動,所以把全班分成四個組,按照麥西來甫的內容分別安排了任務——第一組:歌曲、器樂;第二組:舞蹈;第三組:娛樂游戲;第四組:懲罰行為不端者。各組分別進行資料的收集,集思廣益,把之前在家鄉的所見所聞所感都融入集體的智慧中,并按照要求制作PPT,利用課余時間練習,準備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分組展示,給學生營造一個相互啟發、相互幫助、相互交流的氛圍,在合作中提升生生協作能力,實現共同進步[2]。
在分組展示環節,學生不僅高質量地完成了負責內容的PPT,而且主講人清晰準確地表達了知識點,各組成員齊參與,分別完成了麥西來甫歌曲、舞蹈、娛樂游戲、懲罰行為不端者環節的展示,可以說在課堂上還原了麥西來甫的各個重要環節。第四組在還原懲罰行為不端者環節時的表演非常精彩,扮演“長者”的學生自制了“小胡子”,言談舉止模仿得惟妙惟肖,組員之間的默契度很高,可以看出是經過了精心設計和準備的。這個內容也充分體現了麥西來甫在對年輕人的道德修養、待人接物的禮儀方面有著現實的培育作用,對他們樹立良好的道德情操、行為規范等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充分體現了維吾爾族諺語“如果想讓孩子學知識,就送他去學校;如果想讓孩子學做人,就送他去麥西來甫”的含義[3]。
立足課堂教學的同時,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延伸音樂教學的內容,以學生為主體開發各類藝術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終身熱愛音樂、享受音樂的習慣,并不斷培養他們參與音樂活動的意識和興趣。
麥西來甫最重要的就是舞蹈,每年民族節日的慶祝活動,學生都會在聯歡會上進行舞蹈表演,并根據新疆的風俗,邀請觀眾參與其中。歡快的音樂加上熱鬧喜慶的氣氛,參與其中的人們一起感受麥西來甫帶來的樂趣,把理論上升到實踐,充分鍛煉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協作能力。
保護、繼承和發展維吾爾族所創造的具有千百年歷史的民間藝術,不僅是有關部門的職責,更是學校教育應當主動承擔的任務,使民間藝術進入到教學和實踐過程中。麥西來甫不僅僅是歌舞、游戲與聚會,它也是一種集體行為,當中的“懲罰行為不端者”環節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同時它還具有一定的社會聯系作用,可以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知識背景、不同社會背景的人置于一個特殊的教學場景中,不斷解讀心理、語言、思想以及包括行為方式所帶來的意義[4]。
從民俗文化的角度來看,麥西來甫是維吾爾民間藝術的總匯和集大成者;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麥西來甫是包容、展現維吾爾民間文化所有種類與精髓的文化場。維吾爾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而內高班的學生身上肩負著建設家鄉、維護穩定和民族團結的重任,相信通過麥西來甫的學習,能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交流合作,增強中華民族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并能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道德建設。
在今后的教學研究中,筆者將繼續探索麥西來甫的社會價值,并把它運用到內高班學生的思想建設、道德培養和綜合素質上去,希望能把這種優秀藝術文化形式,通過學校教育的方式使之得以傳承和發展,并讓新疆學生成為麥西來甫藝術傳播的紐帶和新疆的名片,到其他學校、單位進行交流和介紹,同時帶動更多的人了解、喜愛這種民族民間藝術。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
[2]郭聲健.音樂教育論[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149.
[3]熱依拉·達吾提,阿依古麗·買買提.維吾爾族民間麥西來甫的社會功能[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3,1(3):12-15.
[4]梁紅玉.校園中的麥西來甫[J].北方音樂,2010,(9):.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