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紅霞
新課程背景下課堂的高效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條件,以促進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如何創設中學語文高效課堂,關鍵還是要激發學生興趣,采取有效教學方式。我認為現今語文課堂急需解決的就是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的能力在應用、審美和探究方面有所提高?!吨袑W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此可見,中學語文新課標要求課堂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小組合作學習被認為是最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之一,促進了新課改的落實和實踐。
在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將班組授課制條件下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改變為“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關系,它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的班級教學結構,它強調個人在小組活動中盡己所能,同時又帶動小組的整體發展。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構建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呢?
科學建立合作學習小組,是學生合作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分組時,教師應綜合考慮學生學習情況、性格愛好、家庭背景等因素,一般分成4-6人的小組較為恰當,這便于學生相互間的合作討論。我所教班級每組6人,分組既考慮了語文學科優生與差生的搭配,還考慮了學科間強弱的組合,這更利于小組的合作學習,相互提高。小組成員一旦確定,我便讓每個小組民主推薦一名組長,并討論給自己小組取一個有意義的名字,如“勇士”、“書香裊裊”、“揚帆遠航”等。同時小組成員的分工必須明確,要根據組內學生的差異進行適當的角色分配,努力實現組內的差異互補,避免小組合作流于形式,要求人人有事做,尤其要給差生賦予一定的學習任務,使他們感受小組學習成功的快樂,引發學習的興趣,否則部分學生會無所事事,勢必會造成課堂時間的浪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蹦敲慈绾卧谟行У臅r間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參與、互助合作,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呢?小組合作學習便是一條重要的途徑。學生在課堂中以小組為單位,獨立讀書、思考,形成自己見解并與大家一起交流討論問題。在這樣的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中,學生是樂于相互交流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被調動起來。例如,我教授《雷雨》一課,讓每個小組分別選出導演、演員,給他們三天的時間熟悉劇本,并適當指導話劇表演技巧,要求其他同學閱讀教材,熟悉故事情節,了解人物性格,爭當有欣賞水平的觀眾。在同學們的積極排練下,課上,表演者傾情演繹,學生觀眾們認真觀看。評論時,大家發言很積極,評點的語言很精彩。可以說,學生的親身表演融入了他們的深刻體會,這比教師再精彩的講解效果都要好得多。
此外,我在評講試卷時,也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先讓每個小組內部合作討論,糾正錯誤,如果本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由組長收集問題,然后提出來讓其它小組幫助解答。實際上通過小組的合作討論,充分發揮群體智慧的作用,試卷眾多錯誤都能得到糾正,如果全班小組還不能解答的問題,這時教師便起到引導的作用,師生合作解決難題。
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毙〗M合作學習,為學生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創造了條件。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取長補短,特別是一些不易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班集體中開展討論,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敢于發表獨立的見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將幾個想法組合為一個更佳的想法,這樣能增加小組學習的思維火花的碰撞,讓每個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潛能。如學習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時,朱光潛先生舉了王若虛改《史記》“李廣射虎”這一事例,《史記》李廣射虎原文為:“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王若虛在《史記辨惑》里說它“凡多三石字”,當改為“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蚋臑椤皣L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朱光潛先生認為王若虛的改動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簡潔些,卻實在遠不如原文,他認為原文“視之,石也”,有發現錯誤而驚訝的意味。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王若虛改《史記》“李廣射虎”這一段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其中一個小組學生也認為王若虛將原文改為“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不妥,但分析角度與朱光潛先生不同,他們認為李廣是一名出色的將軍,精于打獵,一般情況把“石”誤認為“虎”可能性小,王若虛改的句子中沒有“草”這一環境,原文“嘗見草中有虎”的“草”,或許此時有風,讓石頭若隱若現,李廣把“石”誤判為“虎”也便在情理之中了。在激烈的爭論中,另一組學生針對王若虛將原文改為“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提出了與朱先生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王若虛的改動比原文更有發現錯誤而驚訝的意味,原因是原文的“中石沒鏃”和“視之,石也”自相矛盾且重復累贅了,已失去了驚訝之味。由此可見,學生在小組的討論學習中,往往能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讓學生閃現創新的火花。
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再局限于學校課堂和已有教材,而是讓學生走出課堂與學校、走向社會,開展社會調查,廣泛收集信息,去發現問題,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它將個人學習、集體學習以及小組合作學習合理地結合起來,而小組合作學習則成為研究性學習最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研究性學習內容多,而語文課的時間少,傳統教學方式難以完成任務,采取小組合作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能夠拓展語文學習的信息空間。教師可以把學習的內容分成多個學習主題,讓各小組自行選擇主題,由小組同學分工合作,共同搜集信息、整理資料、歸納總結等,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在全班匯報、交流、展示,小組間共同協作、交流、分享,這大大增加了課堂的信息量,解決了研究性學習內容多時間少的矛盾,促進了學生自主性研究能力的提高。如我在上“李白詩歌選讀探究性學習”一課時,在課前便讓各小組分工收集李白的相關資料:李白的生平思想和時代背景,李白的十首代表詩歌。然后課堂組織學生在班上匯報、交流、展示,整堂課氣氛活躍,信息量大,師生共同分享學生小組合作研究的成果,這是傳統教學課堂根本就無法完成的。因此,小組合作學習在研究性學習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增加了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學生交流的信息容量遠遠超過了教師預設的內容,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充分地得以體現。
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說:“沒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育就可能蛻變為‘馴獸式’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課堂交給學生,積極構建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為主人,在無形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從而實現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創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