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浙江省嵊州市三江街道阮廟學校小學部,浙江 嘉興 312400)
小學低年級是學生的重要啟蒙時期,教師只有充分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才能使他們在學習中更加自覺,才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小學語文課程非常重要,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如果學生沒有興趣的話,就會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他們無法體會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意義,也難以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對語文知識也不會有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激發他們產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養成良好的樂學、好學的學習習慣,從而為以后的學習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是教育學界和心理學界的熱門課題。根據教育心理學知識,學習興趣就是指一個人傾向于認識、探究去主動獲得文化知識的心理特征,其也是推動一個人求知的內在力量。學生對某一課程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會持續地專心致志地學習和探究相應的知識,可以長久地保持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
學習興趣的激發過程是一個“先發生、后發展”的過程,概括來說它是先從“有趣”開始,讓學生產生“興趣”,然后再逐漸向更高級“志趣”發展的過程。筆者根據個人實際教學實踐,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激發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幾點:
課程導入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最先傳遞給學生的信息,而教育界認為良好的課程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低年級學生的心理還處于發育階段,他們沒有太多的生活經驗,并且掌握的語言詞匯也比較有限。因此教師應在講解新的語文知識時,要精心設計教學語言,合理設計教學過程,適當的運用飽含情緒的肢體動作來開展教學實踐,以此來激發出學生愿意學習語文的學習興趣與熱情,讓他們能夠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之中。例如:在《升國旗》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運用飽含愛國感情的語言,以高昂、沉穩的語氣,來給為學生描述一個激動人心的升國旗場景,讓他們能結合平時在學校升國旗的記憶,來理解升國旗過程中的儀式感。教師以自己的情感來感染學生,引發出他們的情感共鳴,使得他們保持著一種積極、主動的情緒來參與到語文教學過程,讓他們自己去思考、想象與理解文字之外的生活場景,就可以很好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科學地運用故事教學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所講授的課文來插入一些符合低年級學生生活常識的簡單、容易理解的故事,以故事來加強學生對教師所講知識的理解,有時候也可以直接用故事來代替課本知識,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思考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趣味教學以人的心理為前提,以提升人的學習樂趣為導向。學生可以在富有趣味性的教學情景中獲得智慧上的啟迪,可以更加自主地探索和發現新的知識,并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趣味教學是深受低年級小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教師以趣味游戲或表演的模式開展教學,不僅僅可以激發出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有效地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記憶。例如:教師在講解“日、月、田、鳥、火”等象形字的時候,就可以要求學生先畫出相應的實物圖畫,并請其他同學進行觀察,來探究這些實物圖畫的特點,進而來尋找圖畫和象形字之間是不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從而加深他們對類似漢字的記憶。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到低年級的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勝心,教師也可以設計“猜謎語”等趣味競賽教學方法,將一些已經講過的漢字編成簡單的謎語,然后將學生分組,先引導各小組進行分析和思考,再通過搶答的辦法說出答案,并最終師生一起選出成績最好的小組,進行一定的小獎勵。當小學生都熟悉猜謎語的游戲規則后,教師可以引導他們自己根據漢字的特點來自己編謎語,在整個年級中分成各個班級來進行更大規模猜謎比賽,不同班級的學生互相猜對方班級的謎語,就像闖關游戲一樣,教師通過這種趣味教學就可以激發出學生對比較難學的漢字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愿意主動去認識更多的新字,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學過的漢字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