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華
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內容非常豐富,陳金龍將其分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歷史教育與文化傳統教育以及國情與形勢教育”。筆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內容歸納為民族認同意識教育、民族進取意識教育以及民族責任意識教育。通過這三方面來培養大學生的民族意識、民族信念、民族自信,從而使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而奮斗,最終獲得人格的全面發展。廣東紅色文化資源包含樂觀的革命精神、優良的革命傳統和堅定的革命信念,折射出革命先輩們深厚的愛國情懷、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以及肩負整個民族振興的責任意識,使大學生能夠增強他們對民族身份的認同、提升愛國興邦的真摯情懷,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因此,廣東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民族精神教育在內容上是本源相通,相互協調的。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廣東紅色文化資源能夠增強民族身份的認同。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全球化時代以及多重的社會轉型中,這使得傳統民族價值觀受到嚴重的挑戰和沖擊,容易造成大學生群體“對于民族國家共同體的感情依賴于歷史象征物的認同也將趨于淡化”,凸顯出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緊迫性和民族精神創新的必要性。廣東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的民族精神是黨在領導廣東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斗爭中再現、塑造出中華民族精神的新意蘊。用紅色文化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民族歷史教育,能夠喚醒學生追尋民族的集體記憶,促使民族共同情感的培養,塑造大學生內聚型和理性型的認同邏輯,最終達到增強其民族身份認同的教育目的。
其次,廣東紅色文化資源可以升華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們對祖國一種最深厚的情感,是民族凝聚力的力量源泉。在如今復雜多變的全球場域下,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出現一些問題:一方面部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受到西方文化價值的沖擊而缺失,造成民族虛無主義;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在面對多元文化沖突時表現出來的愛國理性淡薄,容易產生狹隘民族主義傾向,并造成了負面的社會影響。歸根結底,這在于他們沒有深刻地思考和理解愛國主義精神的核心內涵——沒有從整體上對國家民族利益進行自覺認同和維護。在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運用廣東紅色文化資源,有利于讓學生認識到共產黨人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而甘于犧牲、敢于犧牲的革命信念與愛國情懷,并據此來彰顯背后所隱埋的對國家民族利益自覺維護的強烈責任感。讓他們真正地明白到愛國精神的“應有之義”。從而破除大學生民族虛無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的思想狀態,達到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升華。
再次,廣東紅色文化資源能夠激發為國家而奮斗的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形勢最為艱苦之際形成了艱苦奮斗、迎難而上的革命精神。雖然我國經過改革開放40年,歷史條件和經濟面貌已經大為不同,我們再也不需要過“打倒資本家,天天吃南瓜”的艱苦生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當今社會就不需要這種精神。恰恰相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遇到的困難比革命時期還要突出、棘手。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當中我們大學生往往會出現貪圖安逸、畏難徘徊的不良情緒。因此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中,更應該合理開發和利用廣東紅色文化資源所蘊含的艱苦奮斗、迎難而上、積極進取的自強不息精神,以此來培育和塑造其“壓倒一切困難,排除一切困難”的理想信念。這是推動大學生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提供巨大能動作用的精神保障。
廣東紅色文化資源具有形式多樣、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等優點,不僅能夠在民族精神教育的課堂教學中使用,還可以在學生的社團活動、校園文化活動中開發、運用,從而有益于從多種教育形式中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一方面,廣東紅色文化資源能夠充實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陣地主要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中,民族精神教育的具體內容分布在諸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的歷史教育等內容當中,由于這些課理論性較強,內容較為豐富繁多,均容易使學生“走神分心”。廣東紅色資源具有直觀形象、易于把握的特點,能夠通過照片、影像、實物展示等方式立體地“鑲嵌”到課堂教學中,能夠將略顯枯燥的文字轉變為生動活潑的表現形式。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另一方面,它可以成為校園文化活動的主題。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由于廣東紅色文化資源具有內容豐富、形式表現多樣的特點。對于學校而言,可以廣泛組織學生可以圍繞著廣東紅色文化資源的某個歷史事件、人物以及革命精神為主題,開展專題講座、展覽、辯論賽、征文活動等,讓大學生在活動中討論鑒別、厘清觀念,理解中華民族精神。對于學生而言,可以根據自身社團的特點,圍繞民族精神的主題來創造性地開展活動。比如,旅游協會可以組織成員設計廣東紅色旅游路線,深挖廣州起義、東江縱隊等一系列紅色革命旅游資源。又如電影協會可以播映紀念廣州解放六十周年的紅色電影《秋喜》并進行相關情節的探討和觀后感等。
民族精神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完成民族精神教育的任務最終要落實到方法的實施上。在筆者進行的“廣東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運用調查”中,有高達94.7%的大學生喜歡“集體辯論”、“實地體驗”等的方式進行民族精神教育。這些方式實質上就是榜樣示范、情境感悟、實踐體驗等非說教式的教育方法,這些方法有助于大學生更自覺地接受紅色文化所輸導的民族精神。而紅色文化資源具有歷史傳承性、滲透性以及可開發性的特點,正契合了榜樣示范、情境感悟、實踐體驗等教育方法運用的內在要求。
第一,廣東紅色資源為榜樣示范教育提供翔實內容。榜樣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一定社會名人為原型,向教育對象講授其高尚品德、模范行為和不凡成就,以激勵他們形成一定思想和行為的教育方法。大學生具有學習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在民族精神教育過程中有生動具體的紅色英雄人物作為模范,那么就能夠促使他們更容易地領會其中的民族精神意蘊,產生其對民族身份的認同。廣東紅色文化資源是黨和廣東人民在革命斗爭時期所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歷時性產物,是革命先輩們在廣東創造的永恒積淀和歷史財富。正因如此,廣東紅色文化資源為教育者實行榜樣示范教育方式提供豐富的歷史素材。學生能夠從周文雍、陳鐵軍、蕭楚女等優秀共產黨人事跡中深刻認識到他們身上的愛國情懷和堅定革命信念,感悟到他們為國家解放和獨立而不畏艱難、甘于犧牲的民族精神。最終讓他們一次次接受心靈的洗禮,使其在情感上接受教育內容,對教育內容形成內在認同。
第二,廣東紅色資源為情境感悟教育營造濃厚氛圍。教育資源的滲透性是指教育資源不僅能夠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對受教育者起到積極的作用,還能夠在課堂以外令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接受認同教育內容的特性。廣東紅色文化資源具備這種教育的滲透性。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課堂上,廣東紅色文化資源具有直觀生動、感染力強特點。廣東革命先輩們的傳奇般的戰斗經歷、真實感人的英雄事跡等極具吸引力的歷史素材再配合圖片、音頻、影像等形式來對學生進行教育,無疑能夠創設出具有紅色色彩、形象生動的情境氛圍,進而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使他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內容。二是課堂外,廣東紅色文化資源分布廣泛,滲透到學生生活中。廣東紅色資源廣泛地分布在廣東的各個不同區域。如廣州的農講所、深圳的東江縱隊紀念館、汕頭的大南山革命遺址等。這些著名的紅色景點均坐落于廣東各大城市交通便利的地方,這意味著紅色文化資源不僅能夠創設出一定的課堂情境,而且能夠在與大學生生活的“親密接觸”中塑造出紅色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潛移默化地接受紅色教育。如在繁華熱鬧的海珠廣場上,廣東的解放紀念碑就佇立在廣場的中間。高大雄偉的解放戰士像在熱鬧場景中越發地顯得靜穆莊嚴,在這種厚重的紅色文化氛圍下,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在心靈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紅色洗禮。
第三,廣東紅色資源為實踐體驗教育提供活動場所。高校民族精神教育要真正取得成效,實踐教育法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只有通過學生自身實踐體驗,才能在這個過程中確認、強化、認同中華民族精神,最終實現大學生民族精神的涵化。實踐教育實際上是對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因而這種教育方式能否取得成效,很大程度取決于教育資源可開發利用效率高低。具體而言,即教育主體對潛在的教育資源、潛在功能能否進行拓闊、深挖,從而更好地對教育對象施加積極影響。廣東紅色文化資源是一種開發利用效率很高的教育資源。這是由于在開發利用潛力上,它具有潛隱豐富的物質、制度以及精神表現形態,能夠為教育對象所進一步開發利用。如除一些著名紅色景點之外,還有一些名氣略遜的紅色景點,如衛國堯、陳復烈士的故居、周恩來夫婦在文德路居住的小紅樓等等。教育者可以引導學生用一種“尋寶式”的目光去關注和游覽這些地方,進而更全面地從中了解和感悟烈士名人身上寶貴的民族氣魄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