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鵬
孝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準則和判斷人們德行的標準。源遠流長的孝文化早已積淀在中華民族的集體文化意識深處,是中國人維系家庭穩定、社會和諧的精神支柱。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與社會的急劇轉型,傳統孝文化在市場大潮的沖擊下逐漸衰落,孝文化的負面因素也一再為人所詬病。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發揚孝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命題。
一
“孝文化這種存在幾千年的意識形態,必然在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習慣、民德、民風和民俗中留下深刻的不可磨滅的痕跡,它不但作為內在機理深刻影響著現實的制度設計,也作為外在規范影響著人們的行為習慣。”[1]從家庭的角度來看,孝文化強調的是個人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基于親情本位要對父母盡到贍養的義務,這是儒家倫理的基礎和核心。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治國必先齊家,國家是家庭組織的放大,一個人只有恪守孝道,治理好家庭,方能進一步管理好國家。因此,在傳統社會,忠與孝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孝子與忠臣的角色是合二為一的。孝是仁義的根本,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出發點,成為傳統社會的統治基礎和文化根基。
孝文化具有道德教育和人格培養的功能。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儒家的孝道是立足于家庭人倫關系的,一個人只有注重道德修養,反省自己對父母的照顧是否盡心盡責,才能進而達到更高的道德境界。孝文化在家庭也是代代傳承的,父慈子孝,夫妻如果善待自己的父母,而他們的子女也會以此為榜樣來履行孝道。因此,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是起到良好的道德培養作用,培養健全的人格精神。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在家庭中懂得回報父母,在社會中也會自覺回報社會的。
孝文化具有穩定社會、促進團結的效用。在孝文化影響下,人開始懂得感恩父母,約束個人自私之心,在與家人相處時學會克制忍讓,這樣就養成了溫厚謙讓的性格。在社會中人們也會以謙虛忍耐的態度處理人際關系。孝文化在社會中有助于緩和社會矛盾,協調社會各階層的關系。家庭是中國人的精神港灣,人們努力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享受著天倫之樂,這樣平靜的生活會消磨人身上的暴戾之氣和不平之氣,強化人們對和平生活和和諧社會的追求,滿足于安穩的家庭生活。
孝文化具有凝聚人心、培養愛國精神的作用。將孝由家庭人倫關系擴展到周圍,放大到社會,則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孝文化已經深深地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心靈世界,對孝文化的認同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和凝聚力量。“由于對家庭的孝上升為對國家的忠、對民族的愛,孝悌思想使我們民族心向故土,依戀父母之邦,邦國之戀與鄉土之思,千百年來成為中華民族聯絡情感和聚攏人心的強力粘合劑,以致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傳統。”[3]這種愛國精神就是一種“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慷慨激昂,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憂國憂民,是“沒有國,哪有家”的清醒自覺。
二
在傳統社會大力宣揚孝道的同時,也受到了很多的質疑和挑戰。三國時期的孔融就曾提出驚世駭俗的“父母無恩論”,“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4]到了近代甲午戰爭失敗后,知識分子的民族危機感日益深重,由此開始用近代科學的眼光重新審視民族文化,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刻的反思,斗爭的矛頭對準了傳統的孝文化。
從家庭關系的角度看,封建孝道造成的是一種不平等的道德關系,這是一種“奴隸之道德。”吳虞強調,家庭中應是和諧平等的人際關系,不應有尊卑的觀念,父母子女應建立新型的道德關系。李大釗發現,“總觀孔門的倫理道德,于君臣關系,只用一個‘忠’字,使臣的一方完全犧牲于君;于父子關系,只用一個‘孝’字,使子的一方完全犧牲于父。”[5]
從正常人性的角度看,畸形的孝道造成人性的壓抑,知識分子并非反對正常的孝道,而是封建的愚孝行為。做孝子本來是人之常情,可是在過分地渲染夸大愚孝后,孝文化已經僵化為刻板的教條,扭曲了正常的人性。魯迅看了“郭巨埋兒”的故事后說:“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6]256基于孝道對人性的束縛,五四時期所倡導建立的是一種平等和諧的家庭關系。在《我的兒子》中,胡適說:“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的兒子。”[7]204胡適在對傳統孝道進行批評的同時,更多強調的是尊重孩子個性,尊重子女權利的觀念,這是中國社會倫理觀念的轉變的一座里程碑。
從反思國民性的角度看,孝道造成國民性格的平庸麻木,自私落后。五四思想的根本就是對“人”的發現,要想改變國家面貌,“首在立人。”而傳統的孝道在長期的專制社會中已經變形,成為束縛青年人思想的桎梏。吳虞被稱為“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他認為,“儒家以孝悌二字為二千年來專制政治與家族制度聯結之根干,而不可動搖”,“其流毒誠不減于洪水猛獸矣。”[8]3-4宣傳孝道不過是造就一代代的庸眾,讓人們安于本分,忍耐順從,“教一般人恭恭敬敬地聽他們一干在上的人愚弄,不要犯上作亂,把中國弄成一個‘制造順民的工廠’。”[8]9恪守孝道,片面強調個人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將會把人局限在家庭的小小天地,一味地犧牲自己,成為封建禮教和家族制度的祭品。
五四時期對于孝文化是持激烈的否定態度,批判的鋒芒對準的是虛偽僵化的道德教條和家長制基礎上的封建專制思想。思想家們是在傳統社會結構崩潰、思想文化轉型的時代背景下,呼吁思想的解放,強調個性的獨立,這在當時適應了社會變革的需要,起到了巨大的歷史作用。
三
在現代社會,孝道文化開始被社會各界所重視,孝道推廣活動方興未艾。在法律界,“常回家看看”被寫進《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國學開始復興,學術界重新呼吁正確認識孝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需要對傳統孝道進行現代性的融合,實現傳統與現代的統一,建構傳統孝道的現代價值。
首先,在法治和德治的基礎上弘揚孝道。在現實中,不盡贍養義務的現象比較普遍的,部分年輕人成為“啃老族”,而老人礙于親情倫理,家丑不愿外揚,只能忍氣吞聲,這樣反而助長了子女的囂張氣焰。宣傳尊敬老人的道德觀念還需進一步普及法律意識,讓道德宣傳教育與法律的有力調控向結合。在社會上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使得孝道由外在的法律制度、社會規范內化為人們的自覺意識。可以通過新聞媒體、網絡媒介等多種輿論工具,來大力宣傳孝道的重要性,進一步強化人們的自覺意識,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其次,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上建立和諧的家庭秩序。弘揚孝道,并非照搬虛偽的《二十四孝圖》,恪守虛偽的禮節,我們需要將傳統孝道進行現代性的轉化超越。孝道是晚輩對長輩的倫理義務,其基礎就是父子間的自然親情,其中包含著愛和敬。孔子認為,孝的內涵要由“養”擴大到“敬”,認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9]14父母和子女應該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流,父母不僅要在物質上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更要在精神上引領孩子的心靈成長,培養健全完整的人格。我們對傳統孝道進行創新性轉變,需要吸納現代性的自由平等精神,尊重孩子的個性和獨立。同時也要尊重人倫秩序的傳統倫理精神,各盡義務,各守本分,建立和諧的現代家庭關系。
最后,對于孝道文化需要去粗取精,合理繼承。其一,孝文化具有一套相當具體的行為規范,其中的很多規定已經與現代社會相脫節,如晨昏定省、“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父母去世守喪三年、大辦葬禮等陳規陋習。今天講求孝道需要從現實情況出發,重情感交流,盡贍養義務,不需要舍本逐末,追求過分繁瑣的形式。其二,在學校進行孝文化教育的時候,需要仔細甄別經典中的精華與糟粕,聯系時代背景進行具體分析。在形式上也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將傳統經典改編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教育效果才能立竿見影。其三,在傳統社會中,孝道的倫理性與政治性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現在提倡孝道絕不是復古,提倡愚忠愚孝,不能簡單地將忠孝混為一談。當下某種移孝為忠的現象還存在著,如把領導干部當做“父母官”,盲目崇拜政治領袖等。我們有必要區分一般孝道與政治目的,肅清封建殘余思想。
總之,對于傳統的孝文化,我們需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采取辯證的態度,進行具體的分析。事實證明,孝文化經過創造性轉化后,在新時代依然可以煥發出勃勃的生機。不僅在現代社會具有強大的道德教育功能和凝聚人心的作用,而且能夠維護社會穩定團結,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對于構建現代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