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夢嬌
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積淀的一種表現形式,凸顯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意蘊,同時具有著時代性的特殊屬性,體現著不同時代對于家庭文化、家庭教育的不同需求。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家風建設的重要性,指出“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樹立良好家風,這關系到家庭和睦,關系到社會和諧,關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長”。而作為中國傳統家庭倫理道德規范的“孝慈悌友”在新的時代環境下對家風建設也產生了新的含義,四個字之間簡單、直接的為在家庭生活中各個成員相互之間的行為規范提供了尺度與標準,展現出了一派和諧、美麗的家庭生活之景。同時,作為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的家庭,優秀的當代家風也為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中所提到的“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優越的家庭環境的沃土。
對于就家庭、宗族的重視是中國文化亙古不變的傳統,因此,家庭與宗族之中的倫理道德規范也在人們心中處于了尤為重要的地位,備受人們的重視,古代中國上至皇族,下至白丁皆是如此。家庭倫理道德規范是人們的道德標準和道德規范之一,指導、規范和評價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孝慈悌友”就是中國傳統主流的家庭倫理道德規范,其中孝慈是處理家庭和宗族之內上、下輩分之間關系的道德規范;友悌則是調節同輩之間關系的道德規范。
中國傳統的家族、等級觀念使得“孝”成為倫理道德思想的重要基石,據《孔子家語·弟子行》記載,孔子認為:“孝,德之始也”。古時的“孝”就具有宗教祭祀和宗族倫理的雙重含義,置于當代的“孝”所具有的倫理內涵:第一,敬仰父母,其中包括物質上的贍養以及精神上的敬重、關愛。孔子認為,真正的孝需要物質與精神共同的關懷。第二,以禮侍奉,委婉勸諫。在早期儒家的孝,并不要求絕對的服從。而是在父母有錯時提倡正當的“爭”,即批評,但是要保持尊敬的態度,《論語·里仁》中就提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第三,遵循父母之志,《論語·學而》記載,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慈”出現的時期很早,并且早期其內涵并不確定,有時指對待父母,有時又指對待一般眾人,最先明確“慈”是長輩對子女家庭倫理道德規范的是《論語》和《管子》。其倫理內涵包括以下兩點:其一,是指親切養育,“親愛利子謂之慈。”。自然親情,血濃于水,父母將子女帶到這個世界,養大成人,這種慈愛親情正是維系一個家庭的重要紐帶。其二,則是教育引導,舊時便有孟母三遷的佳話,只為孩子能夠得到好的環境。“子不教,父之過。”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也并不僅指對于書本知識、生存知識的教授,待人之道、接物之方也同時需要父母在生活中的教育與影響。
“梯”,有時也會用“弟”字,在賈誼的《新書·道術》中有提到了:“弟敬愛兄謂之悌也。”,其倫理內涵是指弟弟要恪守自己的地位及身份,對于兄長保持敬愛和順從。在古代傳統的嫡長子繼承制之下,“悌”非常有效的維護了宗法等級制度的實施,但是從《中國傳統道德》書中所述卻進一步將“悌”的內涵拓展到了血緣關系之外,使之具有了更深刻的社會意義。
“友”則有兩種倫理內涵:其一指如《爾雅》所記,與“悌”相對應的,“善兄弟為友”。做到團結幼弟,友善互助,達到兄友弟恭的和諧關系。其二則是將“兄弟”的意義擴展到所有的志趣相投之人的身上。“天子而友匹夫”,“以文會友”皆是指出交友時應以平等的精神,友善的對待每一個人,同時以文化、精神上交流為媒介相互結交。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樹立良好家風,這關系到家庭和睦,關系到社會和諧,關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長”,揭示了家風建設在社會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人民是國家的根基,家庭是社會的基礎,是人民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因此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孝慈悌友”在家庭中以家庭倫理道德的形式要求家庭成員對血親做到尊老愛親、兄友弟恭,同時對待旁人也要做到恭敬謙和,是對每一位處于不同位置的家庭成員都提出了不同的倫理道德規范,形成雙向、互動性的家庭關系模式。將其投射到社會之中,每一個人在進行社會活動時,遵循有禮懂節的行為規范將有助于形成和諧美麗的社會關系,從而形成人民普遍遵循認可的和諧、美麗的社會風氣。
以“孝慈悌友”為核心的家風是家庭的核心價值觀,是培養家庭成員價值觀和行為的出發點,是形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倫理基石。在當代,它為培育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的價值觀,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的杰出成就,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載體。要真正發揮作用,就必須將價值觀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以便使人們能夠在實踐中感知并理解它。“孝慈悌友”正是從抽象具化到了親子、兄弟、朋友的具體倫理準則之上,達到了精神層面的“深入”到具體行動的“淺出”。
“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出的要求。深入探索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和創新,讓中國文化展現出永恒的魅力和風格。當以“孝慈悌友”為核心的傳統家庭倫理道德觀念,其中所蘊含的思想菁華和道德精髓,賦予了當代平等、自由的時代意義之后,為每一個家庭形成和諧、優秀的家風提供了良好的行為規范和道德約束。為每一個出生在當下,肩負民族復興大業的時代新人從家庭開始就提供良好的成長氛圍。家風,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一片厚土。在這片厚土中,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持續為當代家風建設提供著豐富的精神養分。“孝慈悌友”的實質在于和諧,且賦予它新的時代意義,成長為指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明燈。
父權制是封建社會宗族的產物,對于個人的自由發展有著強大束縛。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父權制已經崩潰,但其殘余思想的負面影響仍然存在,與現代社會的自由和平等是不相容的。例如在子女的愛好、就業、婚姻自由等方面,父母干預的情況仍然比較普遍,因此,建設當代的的新家風仍然需要與傳統父權思想進行不懈的斗爭。
在中國傳統家風中,“夫為妻綱”使得女性處于不平等的從屬地位。隨著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男女平等的觀念,但舊觀念仍或多或少的束縛著女性發展。同時,家庭關系的不平等使家風不能再一個和睦的氛圍中建設,也成為培養適應新時代平等與和諧的現代家風的障礙。
因此,綜上所述,“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家風廣至關乎到一個國家的發展,在踐行“孝慈悌友”為核心的家風時,我們要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對中國民族復興的促進,但是同時也要適應時代的特性,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進一步提升其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