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紅
目前校園暴力已經成為世界性難題。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十八個國家對年輕人進行調查的數據顯示,百分之九十的人認為校園欺凌是身邊普遍存在的問題,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曾遭受過校園欺凌。[1]韓國的校園暴力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尤為嚴重,中學生在這一時期相繼因為遭受校園暴力而選擇自殺,而日本20世紀至今,校園暴力依然猖獗,每年都會有孩子因校園暴力自殺,美國的校園暴力則集中體現在參加幫派、槍支泛濫。校園暴力行為一直是教育界和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這一問題的普遍性和危害性促使各國不斷地探索解決對策。我國的校園暴力問題實質上長期以來未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這也與我國的傳統觀念有關,但是近年來隨著校園暴力事件的曝光,以及社會影響力的擴大,這已經引起了國務院的關注。李克強總理多次過問校園欺凌問題,2016年6月批示要求堅決遏制校園暴力,于11月又在第六次全國婦女兒童工作會議上要求嚴厲打擊校園欺凌等違法犯罪行為。[2]侵犯性行為的發生離不開個體社會化中的環境變化以及個體社會化環節的階段性特征,由于校園暴力事件在中學生群體當中比較突出,本文主要對中學生之間的校園暴力行為進行研究和分析。
校園暴力的發生與中學生這一群體本身的特質是離不開的,青少年時期本就是比較特殊的一段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學生不論是生理狀況,還是心理狀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處于心理學家稱為“危險年齡”的時期,一般表現過分固執,缺乏自控能力。[3]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增強,一切價值是以“己”作為中心的主義,熱衷于挑戰權威結構與社會制度安排,并且認為這是在追求個性與自由。青少年表現出來的缺乏控制力,感情用事,攻擊欲等行為的本能驅動力,與暴力文化存在某種順應關系,并且積淀了暴力心理基礎。[4]心理機制方面的異化,在社會關系網絡失衡的情況下容易產生群體性暴力行為。
家庭是個人社會化的重要載體,是個體社會化的開端。家庭的教養方式、相處模式、家庭結構、關系融洽程度等與孩子的性格與個性的形成有很大關聯。如果一個家庭各成員之間關系不和諧,人際關系疏離,家庭冷暴力突出,那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就容易變得性格叛逆,有逆反心理,產生暴力傾向。對于獨生子女家庭而言,家長容易“溺愛”孩子,導致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處事方式,造成其侵犯性行為的增加。而在單親家庭、留守兒童家庭中,由于父母職能缺位,孩子缺乏形成健全的社會人格的條件,在角色建構方面存在偏差。家庭教育的缺乏,使孩子對是非的判斷能力有限,也是影響孩子傾向于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學校是為個體社會化目的而專門建立的社會化機構,承擔著為個體傳播社會規范和社會行為標準的職能,以使個體完成社會角色的轉換。但是教育體制改革的滯后導致中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就會產生越軌行為。校園暴力行為的產生與學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緊密相關,我國目前還是“應試教育”,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過于追求“升學率”而忽視學生的道德教育和思想素質教育,對學生疏于關懷。學校對校園暴力的處理方式對校園暴力行為的一再重復發生有很大的影響作用,現階段多數學校只是對施暴的學生給予口頭教育或是紀律處分,這種懲戒方式力度太小,施暴學生對此沒有畏懼感,反而會毫無顧忌地在校園里施暴。
對于受害者而言,遭受校園暴力,首先就是身體上的顯性傷害,嚴重的校園暴力甚至有將學生打成殘疾,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有些學生在遭受欺凌之后,因為無法忍受這樣的屈辱以及害怕再次成為被欺負的對象,就會發生自殺行為。而校園暴力對學生心理機制的隱形傷害則會伴隨一生,長期遭受校園暴力學生在未來的生活里總會有遭受欺凌的心理陰影存在,阻礙他們之后的正常社會化。對于施暴者而言,他們的施暴行為若是沒有得到及時的制止,他們心理也會不斷地發生變化,變得更加扭曲。長此以往,變得漠視法律法規,就會形成反社會性人格,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5]并且這一部分人群在校園里不注重學習,違規亂紀,容易被帶上標簽,在將來的社會生活里容易被人孤立。
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肯定會引發受害者與施暴者家庭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學生家長會到學校鬧事。加上現在媒體網絡的發展,記者對相關事件的報道,會將學校推上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學生家長出于保護自己孩子的身心安全考慮,可能會選擇讓孩子退學或轉學,這樣學校會陷入信任危機和信譽危機,對其將來的生存和發展有不可避免的消極影響。除此之外,無論是受害者還是施暴者卷入暴力事件都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學業和學習當中,還會波及未參與進去的其他學生的正常校園生活。而老師們忙于應對校園暴力事件所帶來的影響,則無心教學,影響了正常的教學進度和教學效率。
校園暴力也是社會暴力的一種,牽涉到社會的各個方面,許多的校園暴力事件與社會上的幫派勢力的干預是離不開的,校園學生與社會幫派勢力的結合對整個社會來說都是不安的存在。校園暴力的發生則會導致人們對教育規范體制產生質疑,對整個社會運行機制產生質疑,威脅社會的穩定和和諧。另一方面,如果施暴學生的行為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不斷持續下去,那這些學生就有可能成為威脅社會穩定的不安定因素,破壞社會治安。如果對暴力受害者沒有及時地給予幫助和采取補救措施,他們有一些人也會因長期受到欺凌而突破心理極限,采取沖動性報復行為。而那些校園暴力事件的曝光,各種欺凌行為的揭露,更是會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會使人們失去信心,使整個社會處于恐慌當中,影響到社會的整體秩序和安全機制。
校園暴力的防治必須從國家的頂層設計開始進行干預,從國家層面開始重視起來,加強對校園暴力事件的立法工作,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反暴力法體系。通過對全世界反暴力行為措施的研究,可以發現多數國家已根據自己國內的校園暴力問題現狀制定了關于校園反欺凌的法案,但是在我國則缺乏專門性的法律來約束校園暴力。因此必須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將法治內化為堅定的信念與外化為行動結合,不僅要加強公眾的法律參與意識,還要采取行動盡快建立起專門針對校園暴力的法律法規,明確校園暴力相關責任主體,規定刑罰標準,對造成社會惡劣影響的學生加以嚴懲,進行有針對性的懲戒和強制性約束。
首先,學校必須要改進教學工作,加強監督管理,構建校園暴力預防機制。實時監管學校里的暴力行為。其次,學校應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方式往人性化發展,對有暴力傾向的孩子要適當地加以引導,避免單一的外在形式化懲罰,必須從根本上內化他們的價值理念。另外,還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們的團體協助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增強同輩群體之間關系的和諧度。最后,學校要多開展“法律知識進校園”系列活動,增強學生們的法律意識,教導學生遵守法律規范,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社會不良風氣的蔓延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對青少年的成長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必須嚴防文化暴力對社會體制轉軌后各社會主體的破壞。對于日益混亂的文化市場,國家應采取強制手段進行計劃化、高度組織化宏觀調控,凈化網絡環境,消除大眾傳媒社會化媒介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整頓關閉腐朽青少年價值觀的相關網站和娛樂場所,營造符合青少年健康社會化的社會環境。同時,可以借助網絡的力量,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思想和傳播健康向上的文化,引領社會文化潮流,加強他們意識形態方面的凈化。同時還要加強全社會的法制教育建設,提高全社會成員的法律意識,將其內化為公民的內在社會價值理念,利用高度組織化手段創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
校園暴力從本質上講是中學生過度的社會心理和生理壓力的釋放形式,在社會學功能主義學派看來,問題不在于有沒有校園暴力,而在于如何加以控制和引導。[6]校園暴力事件的發生與個人社會化環節緊密相關,面對校園暴力的頻頻發生,國家必須加以重視,從法律層面上對校園暴力加以制止,使其有法可依,并且要聯合社會各界力量,建立長效機制,把它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一起預防校園暴力的發生。從而促進社會整合,為青少年的成長構建一個安全有效的社會化系統,構造和諧穩定的個人社會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