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強
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應具備先天的藝術細胞,經過教育的“引導”,在自身刻苦努力下而不斷探索創新才有機會獲得成功。“引導”是一種啟發,也是一種挖掘,需靠教育才能完成這種過程。教育不是單純的“教”與“學”的問題,世界級的藝術大師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在慢慢、艱辛“引導”的過程中破繭而出,甚至少數偉大的藝術家更是無師自通。詹姆斯·埃爾金斯在《藝術是教不出來的》一書中認為“藝術無法教授,但教師可以教授認為藝術可以學習的學生。”作為藝術教育的一部分攝影教學具有如何教授學生,從而獲得一種謀生技能和生存方式的教育功能;也具有使學生陶冶情操、提高全民素質的教育功能;更具有如何“引導”學生以獲得“魚”的專業技藝,與“引導”學生以獲得“漁”的生態人文綜合素養的教育功能。
1.建國后青海攝影教學的構建
我國現行教學秩序的主要目標是:1、學校以教學為主,不受社會政治活動、學校創收活動等非教學活動的干擾;2、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得到貫徹實施;3、教學內容有健全的規章制度,并且能夠執行;4、教學管理系統健全,工作效率高;5、師生關系正常。從廣義層面理解,在如果受教育觀念、制度以及物質條件限制而學校教學秩序建構遲滯的情況下,經地方政府教育部門許可,為減少政府負擔社會力量辦學也是學校教學秩序的組成形式,同樣受國家相關法律保護。
1949年前青海的教育一直處于落后被動的局面,教育人才匱乏,辦學硬件設施不配套。而攝影教學中設備器材是基本條件保障,由于光學攝影器材價格騰貴,整個青海的攝影行業幾乎是一片荒漠。1950年之后在省府西寧東大街有兩、三家公私合營,以人物肖像為主營并接受一、兩個學徒的小型照相館。如1956年在華英照相館當學徒的,九十年代成為本省著名的人像攝影師李永泰,以及當下以趙慶茂父女為主要經營者,有著良好服務信譽的西寧燎原婚紗影樓。這種師徒相傳、父子(女)相承以實踐為主的攝影教育,可能是青海照相行業較早的一種教學方式,甚至延續到現在,成為學校攝影教學實踐、實訓中的組成部分。上世紀五十年代,隨著一些由部隊轉業或內地支邊、開發建設青海隊伍的大量涌入,一批攝影家,特別是新聞攝影記者充溢著開拓、奉獻的精神,開始逐漸填補了青海攝影行業的空白。在新青海的建設中,各行業、各單位急需攝影宣傳的專門人才,出于實際工作的需求,由相關新聞單位零散地舉辦過一些屈指可數的攝影短期學習班,或者由各單位公派到長春、北京、上海等城市進行短期培訓。如曾獲得第二屆“韜奮新聞獎”提名的攝影家王懷信,1960年就被公派到長春電影制片廠學習攝影,1965年李永泰被公派到上海中國相館學習。更多的攝影家則是在工作實踐中自學成才,如八、九十年代為青海攝影教學做出重大貢獻的王者慶和陳宜強。
1981年青海省攝影家協會成立,作為青海攝影行業群眾組織的權威部門,三十多年來邀請省內外著名的攝影家,先后舉辦了七千多期各種短期的攝影學習班或學術講座,為廣大攝影愛好者普及攝影知識做出了主要貢獻。1991年已離休賦閑的王者慶利用自身長期的攝影實踐經驗,參照北京電影學院和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自編了近60萬字的《青海攝影教材》,收集了建國后歷時十二屆全國攝影展的獲獎作品并編著成《攝影佳作賞析》,為青海的攝影理論教學夯實了堅定的基礎。1995年中國攝影函授學院青海分院成立,王者慶任教務長,負責攝影教學工作。1997年青海省照相行業職業鑒定所成立,王者慶負責教學與培訓工作,得到了攝影愛好者的好評。同樣為青海攝影教學做出重要貢獻,深受廣大攝影愛好者陳贊的還有陳宜強。在青海省攝影家協會的支持下,陳宜強主要從事攝影教學和相關攝影講座的工作,由于業績突出,2012年被青海省委宣傳部、省文聯授予了“青海省有突出貢獻老文藝家”的稱號。
上世紀九十年代攝影藝術在青海還沒有進入普通市民家中,只是職掌在少數從事宣傳、新聞工作者的手中。系統而健全的攝影教學時斷時續,盡管沒有形成成熟的教育制度的規約,也沒有完全納入學校以及全民素質教育普及的范疇,但身為青海省電教館副館長、青海照相行業技能鑒定所教務長的韋熹,在青海省攝協的幫助下,長期擔負攝影理論技術的研究和教學。1994年撰寫的《攝影基礎知識》編入到青海省中小學《勞動技能》教材中并出版發行,三十多年來為青海各行業、各單位舉辦各類攝影教學培訓班約6782期,培訓攝影愛好者近七萬人次,為青海攝影教學、培訓做出了重大貢獻,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九十年代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擴大,攝影教學逐漸被納入到了學校教育制度的規約。西寧市輕工技術學校、青海工業職業技術學校等中等專業學校相繼開設了三年制的攝影教學課程,但是沒有健全的規章制度和完善的師資隊伍,只能先后聘請李永泰與王者慶講授攝影課程。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為進一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高校教育的學科建設與專業設置都相應做出了調整。青海高等本科攝影的相關課程教學在青海廣播電視大學、青海師范大學新聞學院、青海師范大學美術(系)學院逐漸得到了建構。目前按我國高校學科分類,攝影教學屬于藝術學美術專業類別,所以系統、健全的攝影本科教學的構建當屬青海師范大學美術(系)學院。
2.攝影教學在青海經濟文化社會中的發展
互聯網與數字化等多元文化背景下,在青海省攝協的指導以及社會各界的幫助與支持下,形式多樣的攝影教學得到了積極健康的發展,系統的攝影教學秩序日漸健全。從2006年開始,在學校領導的支持與幫助下,青海師范大學美術(系)學院已開設攝影本科教學相關主要與核心課程達到了十多門,構建了較為完善的攝影課程體系。十二年來為攝影本科教學授課人數約6200人次,為社會廣大攝影愛好者授課人數近500人次,美術(系)學院的本科畢業生連續十年就業率達到了93%以上,為我省的企事業單位輸送了大量視覺設計與攝影人才,為青海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2006年由青海省人民政府聯合中國文聯共同舉辦“第一屆三江源國際攝影節”以來,已歷時七屆,為“大美青海、生態三江源”走向世界,為青海的攝影藝術走向國際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歷屆三江源國際攝影節期間,青海師范大學美術(系)學院為攝影節籌委會輸出了近80人次的專業志愿者服務,為保障攝影節的順利舉辦做出了綿薄之力。
1.攝影基礎教學的作用
攝影基礎教學以圖像技能與藝術表現教學為主要目標,使學生掌握攝影的基本技藝,培養學生的造型素養與藝術表達能力。使學生掌握以單反為主的多元攝影工具、現場控光、曝光技術、構圖規律以及創作的主題意識等基本理論和應用技能。
攝影基礎教學是一個“引導”學生審美能力,“引發”學生創新意識的過程,分為基礎理論與實踐操作兩個部分,主要作用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上,可以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攝影技藝,呈現出自然、人與物的審美價值,培養學生的審美造型與鑒賞能力。二是教學形式上,可以訓練學生大腦瞬間反應以及快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教學目標上,可以提升學生的生態人文觀,培育學生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從法國科學家尼埃普斯到達蓋爾和英國的塔爾博特,攝影術發明已有183年。攝影藝術的成長經歷了兩個特征,一是屬于物理工程機械技術的范疇,另一個是屬于藝術學科中的造型藝術范疇。在攝影發展的過程中,這兩個特征并不完全同步同軌,但是“技”與“藝”的相互沖突與聯系使攝影早已完成了單純的物理技能蛻變,形成了多姿的造型藝術表達。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攝影藝術在互聯網加的現代傳播中的功能愈加凸顯,而攝影基礎教學則是這種傳播功能的基本保障。從小到一個商品,大到一種社會現象的現代視覺傳達過程中,攝影基礎教學的作用也越發重要。
2.攝影教學課程的設置與開發
課程設置是指由學校選定的各種課程的設立和安排,主要規定課程類型和課程門類的設立以及課時分配,簡要規定各科課程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
2008年開設本科攝影教育較早的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攝影與媒體藝術系主任羅戟教授,在全國高校攝影專業教育研討會時說“全國有攝影專業教育的院校已接近一百所了”。這些院校中藝術設計和攝影專業開設的攝影課程是作為專業課程或專業基礎課程,其它學科專業則多以攝影選修課程來開設。與藝術設計教學一樣,厘清攝影教學的應用實踐與審美表現這兩個功能是非常必要的。教學課程的設置可以分為應用基礎課程與藝術專業課程兩個部分,應將攝影的教學內容分為“攝”與“影”兩類,在掌握基本攝影的原理下,都可以舍去傳統膠片中暗房處理部分的課程,加強數字影像后期相關技藝的課程。
攝影教學中應用基礎課程的設置與開發;就是以中小學課外興趣為培養方向,或作為高校非藝術類專業選修課的組成部分,可以面向對攝影有興趣的學生,設置一些攝影基礎技藝相關的壓縮課程,普及攝影的相關知識,并設置一些能提升學生生態人文素養方面優秀作品的賞析課程。具體可以設置《攝影基礎技藝》、《影像后期處理技術》以及《中、外優秀攝影作品賞析》等課程,其中《攝影基礎技藝》課時數為32個左右;《影像后期處理技術》課時數為16個左右;《中外優秀攝影作品賞析》課時數為48個左右。由于每個學校辦學特點和相關硬件設施,以及學生興趣與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具體到這三門課程的課時數可以具體靈活調整。比如以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與生態人文素養為主的教學目的,可以延長《中、外優秀攝影作品賞析》的課時數,開發一些以本地生態人文內容為主的攝影作品賞析課。而對于攝影技藝興趣較大的學生可以在深入《攝影基礎技藝》課程內容的基礎上,開發一些《靜物攝影》、《紀實攝影》等專題課程。
攝影教學中藝術專業課程的設置與開發;就是作為高校藝術設計(視覺傳達)專業,或面向社會廣大攝影愛好者的中、高級提高班的主要與核心課程設置,除了與攝影應用基礎課程已開設的三門課程以及與藝術設計專業相關課程重復交叉的以外,具體有《繪畫基礎》、《紀實人物與肖像攝影》、《靜物攝影》、《廣告攝影》、《風光攝影》、《中、外攝影史》、《實驗攝影》、《小品花卉攝影》等。其中,《繪畫基礎》課時數為32個左右;《紀實人物與肖像攝影》課時數為46個左右;《靜物攝影》課時數為54個左右;《廣告攝影》、《風光攝影》課時數為32個左右;《中、外攝影史》課時數為36個左右;《實驗攝影》、《小品花卉攝影》課時數為32個左右,同時延長《影像后期處理技術》的課時數為32個。
從學生興趣與專業方向的差異性以及相關硬件設施層面考慮,具體到上述課程的課時數可以具體靈活調整與再開發。比如對建筑藝術攝影專業方向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在《風光攝影》課時數的基礎上,再開發《建筑藝術攝影》的課程教學。對時尚廣告攝影專業方向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在《靜物攝影》、《小品花卉攝影》與《廣告攝影》課程的基礎上,再開發《創意廣告與表現攝影》以及《肖像攝影》的課程教學。對人文攝影專業方向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在《紀實人物與肖像攝影》課時數的基礎上,壓縮肖像攝影的教學課時,再開發《新聞紀實攝影》、《民俗人文攝影》以及《體育文娛攝影》等課程教學。再比如對自然生態攝影專業方向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在《風光攝影》與《小品花卉攝影》課時數的基礎上,壓縮城市風光的教學課時,延長自然風光的課時,再開發《自然遺產影像》的課程教學。
而對于上述攝影愛好者的中、高級提高班和藝術專業本科生的攝影教學課程的設置,或不同的攝影專業方向課程的開發,《靜物攝影》課程是一切專業攝影教學的基礎課,不能忽略。在這個階段的教學中,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光線布控與表現、景深應用與表現、色溫功能應用、物體質感表現等技藝的能力,尤其可以使學生對數量有限的物體進行攝影構圖規律的訓練與探究。
1.專業方向
由于受學生學習時間、興趣、師資以及硬件設施等因素限制,高校教學中每個專業都有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與特色,學生在學習中按自身條件可選擇一個專業方向學習、研究。專業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未來的發展愿景,與學校該專業的專業課設置是否科學有著密切的關聯。
不同的學校辦學目標不同,專業特色也不盡相同,有些高校偏重傳統的平面設計專業方向。如八大美院中,平面設計專業排名比較靠前的是清華美院。也有些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發展緊跟時代步伐偏重視覺傳達設計方向。如江南大學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排名也比較靠前。在當今“全民讀圖”與“線上創業”等多元文化環境下,青海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更應重視數字影像專業方向的學科建設與教學,激發專業課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專業核心課等造型基礎訓練,增加專業方向課的課時數。尤其要緊密聯系社會,擴展專業方向課中生態與人文關懷的內容。
2.專業方向與生態與人文關懷的構建
“引導”學生以獲得“魚”的專業能力,與獲得謀生技能和生存方式的教育是攝影技藝教學中“技”的功能體現。“引導”學生獲得“漁”的生態人文綜合素養,與使學生陶冶情操、提高全民素質的教育是攝影技藝教學中“藝”的功能體現。“藝”的教育功能正好契合了我國近十年的“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為重要思想指導”的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于完善學生的品格,提高全民的生存質量。綜合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美育,美育叫人創造藝術,欣賞藝術與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尋出豐富的興趣[1]。
德國著名教育家巴特認為美育是人的內部生命的表現,所以美育是生態與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生態與人文素質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具有現代公民的倫理觀、生態觀、歷史觀以及審美觀。青海是三江之源,青藏高原是我國的第三極,蘊含著多樣、獨特的生態資源。青海的高校攝影教學中需要建設以美育為生態人文素質的中心,“引導”學生關注青海生態,關注青海社會人文變遷,匡助學生構建積極向善的綜合生態與人文素養。可以建設一些生態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學史、地方史等生態人文素質教育的新型學科課程。增設一些與生態人文素質教育緊密相關的攝影教學的專業方向課程,如《生態攝影》、《中、外攝影史》、《靜物與產品攝影》《民俗攝影》、《社會紀實攝影》、《肖像攝影》等。
自2007年開始,青海師范大學美術系在藝術設計專業本科生中增設了《社會紀實攝影》專業方向的畢業創作。十余年的實踐中,學生們畢業創作的選題或以城市中的弱勢人群為主題;或以生態環保志愿者的艱辛付出為主題;或以城鄉變遷對比為主題。通過這些生態與人文紀實攝影的創作,先后“引導”了近百名學生用自身鏡頭語匯關照青海的社會生活,使學生深刻認知到了攝影教學的濃厚潛能,拓展了學生的生態與人文視域。但不足的是,上述以“藝”為引導的生態與人文攝影教學的多數專業方向課程,在日常教學中并沒有得到設置。而其中有些專業方向課程由于主題針對性強,需要一定時間的素材積累,需要季節、地點變化的對比,更需要學生時刻以生態與人文的素養去關照。如《生態攝影》、《民俗攝影》、《社會紀實攝影》等課程,在學生掌握了攝影應用基礎課程后,讀大學三時就應由校方納入到攝影教學的日常課程設置中,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立意選題,平時就可以有針對性地用鏡頭關注并積累。
在“引導”本科生完成畢業創作的過程中,教師通常用短暫(3個月)的時間,以面對面、互動效果較好的工作室方式與學生交流,并給學生提供有限的私藏攝影畫冊,開闊、啟迪學生的創作視野和思路,根據畢業生不同的選題需求共同靈活商定《社會紀實攝影》創作的內容與規劃,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比較遺憾的是,這種深受畢業生歡迎的攝影工作室的寬松、互動的教學方式并沒有形成制度,時常遇到教學時間短、教學場地不固定以及優秀攝影作品收藏為零等不利因素的困擾。應該依據高年級不同的專業方向課程需求,納入到攝影教學的日常課程設置中。日本的高校攝影教學一直走在亞洲的前列。20世紀70年代后期,大阪藝術大學、東京工藝大學和日本大學就已開始設置攝影工作室,有計劃地收藏優秀的攝影作品[2]。處于教學目的攝影作品收藏與工作室建設應該成為大學文化藝術的重要內容。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基本都開設了攝影教學,攝影藝術以其自身特有的價值在當下“全民讀圖與單反時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已根植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高校攝影教學在培養學生掌握實際操作能力的同時,為學生提供生態與人文教育,“引導”學生建立一個如何觀察自然與社會的人文視域是攝影教學“技”與“藝”的完美結合,是高校攝影教育生態與人文精神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高校擔負生態與人文為中心的人類文明的留存與歷史使命的責任擔當。
1.朱光潛 無言之美 [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版.
2.顧錚 當代攝影文化地圖 [M]浙江攝影出版社 20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