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馮
本文從西方文化傳統的本質與定義談起,關注西方文化的發展脈絡、它對西方教育的影響,并且以美國教育史為例,闡述西方傳統文化與西方教育的關系。
西方學者從哲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和現象學等角度出發,探討了從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到二十世紀的一些復雜的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對精神信仰的本質進行了界定。
1.從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紀末期對神本質的闡述和論證
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思想家們從人的角度去尋找神的本質,認為是人創造了神而非神創造了人,神無非是人們思想觀念的幻化。精神信仰本質上是對神的信仰。
中世紀是基督教神學壟斷的時期,人們從不同角度論證神的本質,認為信仰才是宗教的根本,理性應該為信仰服務。
2.十六至十八世紀為精神信仰本質的探索從方法上和思想上奠定了基礎
這階段科學的成就揭開了自然神秘的面紗,人們對突破人類自身的有限性充滿了信心,人們更多地想到的是人而非上帝,神在人們心目中不再是最重要的對象。笛卡兒的還原論哲學為宗教研究這一學科的形成從方法論上奠定了基礎。康德以人本主義為出發點,認為倫理是宗教的基礎,強調宗教在道德教育上的實踐作用。施萊爾馬赫主張信仰高于理性,宗教高于道德,宗教本質上是上帝的意識,是一種對神的了解與經驗,以及絕對依賴上帝的意識。
3.十九世紀在對宗教的口誅筆伐聲中,多角度地探索了精神信仰的本質
十九世紀是批判的時代,出現了哲理主義、心理主義、實用主義及共產主義等流派,他們試圖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釋。
哲理主義者雖批判了正統的基督教,卻試圖建立另一種宗教,都把道德作為宗教的本質。黑格爾把人看作宗教的本質,希望用古希臘那樣的提高人的道德價值和尊重人的自由的宗教來代替基督教。費爾巴哈認為宗教的世俗基礎在“人”,認為宗教世界無非是世俗世界的幻想,神是人的本質的自我異化;他主張建立一種沒有神的真正的“愛”的宗教。
心理主義則認為上帝乃是人類心理所構成,而非真有神的存在,應廢除傳統的宗教觀念,將來的宗教只是一種人道。弗洛伊德認為宗教是一個孕育危險的溫床,傾向于給罪惡的社會制度披上神圣的外衣。
實用主義者也認為宗教是社會進步的障礙,上帝只是人類的理想,沒有絕對永恒的真理。約翰杜威擴大了宗教的外延。他認為凡是一種理想信念、一種追求的目標,只要能給人的生活指出新的方向,都可以稱為宗教。他實質上是瓦解了宗教,否定了對神的信仰。
共產主義者對宗教持徹底的批判態度,認為宗教是一種次要現象,并依賴于社會經濟環境。
4.二十世紀因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深化了對精神信仰本質的認識
從十九世紀下半葉起,出現了對各種比較研究,人們不再局限于對本質的探索,把目光轉向宗教起源、功能等,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深化了對精神信仰本質的認識。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及各種經濟浪潮擊碎了人們的夢想,沖垮了人們的精神防線,人們積極尋找生存的意義,也指出了精神信仰存在的現實性。
精神信仰是一種動態的社會文化現象,始終是與特定的時代相聯系。要給它一個恰當而又普遍的定義是異常困難的,迄今還懸而未決。人們所熟知的“定義”是有神論實存主義者蒂里希提出的“終極關懷”。他認為宗教乃是人的全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深度方面”,即它表現的是人生之終極關切,指向的是維系人的存在并賦予人生以意義的東西,人是宗教性的動物。
在西方傳統中,文化的發源普遍被認為有三大方面:哲學思辨精神發源于以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為代表的古希臘文明;原罪思想發端于古希伯來文明和猶太教從對上帝的敬畏;近代法制觀念則是由古羅馬法制文明演化而來。最終,西方這三大文化源頭都交匯于基督教,在整個西方世界構筑起龐大的文化體系,并以精神信仰的形式普遍存在并流傳下來。
受精神信仰文明的影響,人們創作出了許多杰出的文化藝術成就,這些藝術成就廣義上包括兩大類:時間概念上的音樂、詩歌和繪畫作品,以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開朗基羅的《最后的審判》和拉斐爾的《西斯廷圣母》為杰出代表;以及,空間概念上的建筑和雕塑作品,以巴黎圣母院、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為杰出代表。
西方世界上不少語言起先都不是通過學校教育發展傳播的,而是傳教士為了幫助當地人閱讀圣經,將圣經故事編撰成文字。例如斯拉夫語文“區利羅字母”字體,是由區利羅和麥脫丟斯兩兄弟到摩拉維亞 (捷克斯洛伐克中央)宣教、為了要把圣經和圣餐儀式翻譯成斯拉夫語文而創作的文字。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魯門斐博士曾致力于研究平民教育的起源,他的觀點是宗教改革才是平民教育的根源,宗教改革家們堅信,讓平民親自研讀圣經是唯一能穩固新教的方法?!艾F代平民教育的概念,即學校教育的開始,最先是在新教改革期間于歐洲興起的。當時教皇的權威已被圣經的權威所取代。新教之所以敢起而反抗羅馬,絕大部份是讀經和解經的結果,這時,很明顯地,對清教徒領袖來說,如果改革運動要繼續生存并興旺的話,有一件必須要作的事,就是向社會所有階級廣傳圣經文學。”
很多致力于現代教育的偉大人物,如夸美紐斯、加爾文等,他們都有著基督教神職的身份,同時他們或多或少地從宗教改革的觀點出發,進行著教育實踐。
偉大的教育家夸美紐斯以“現代教育之父”聞名遐邇,而他本人一位清教徒、是十七世紀摩拉維亞的主教。他的“泛智主義”思想強調,人人均應受教育,以及人人均需學習一切。一言以概之:“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這種教育思想,固然有進步的因素可供吸收。但也應當注意到,其中蘊含著一種思維,即教育者猶如“上帝”,他們對受教育者有恩賜者的優越感。
加爾文是日內瓦宗教改革家,在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國家中推廣教育。他對后世的杰出貢獻包括:留給早期清教徒和他們的繼承人樹立設立學校和大學榜樣——日內瓦學院;強調教育務必要與道德有所關聯,他從不認為知識本身就能改進人心,人性的墮落與罪惡需要靠神或信仰神來救贖(“人真正的智慧在于認識神——他是創造者和救贖者。”); 他認為《圣經》是教育的首要內容,因為它是神的第一本書,這其中由神能讓人從中明白一切的真理,而神接著又讓人們從“大自然”的啟示中得到真理,這是人們應該好好研讀的神的“第二本書”。
于1630年前后最先抵達北美大陸的那批清教徒,在北美建立了各自的殖民地,但都不約而同地從殖民伊始就重視兒童的教育。而當時的兒童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是研習圣經,這也是美國學校教育的最大源頭。圣經和其它基督教的材料是清教徒用來教導兒童的主要教材,比如,新英格蘭地區的“初學課本”在教導兒童學習字母時,就是借用了圣經的主題。
殖民時期過后,美國獨立建國,美國的教育持續實行的,依然是與基督教關系密切的教育模式。在1787年,美國第一次國會通過了西北法令,宣布“宗教、道德和知識對優良的政府和人類的幸福是必須的,政府應要永遠鼓勵學校的建立及教育方法的革新?!泵绹逃臍v史從最早的那批清教徒抵達北美到南北戰爭之前這兩百多年里,實際上都是私人化教育和基督教化教育(而學校教育制度在美國的歷史還不足兩百年)。很明顯,基督教化的教育是美國教育的基礎。
而追溯美國大學的歷史,美國最初的學院和大學幾乎都源自基督教。美國早期的那些大學里,基督教教義是學生們學習的主要科目,歷代教父和教會學者的教訓被奉為圭臬;當然,學生們也會探討亞里斯多德等先哲和古希臘哲學。但總的來說,學校將教義與神學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內容,基督徒設立學校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培訓牧師,為了以后更好地傳播神學。美國獨立戰爭之前,除了個別大學之外,北美幾乎所有大學的創辦,都與基督教教會或某些分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比如,如今知名的耶魯大學、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布朗大學、紐約大學、西北大學等高等學府,最初都是由基督徒創辦的。哈佛大學的創始人約翰哈佛牧師為學校捐贈大量金錢和書籍,在哈佛大學門前的石碑上,刻著這些字:“在神讓我們安全抵達新英格蘭之后,我們建立家園、增加謀生技能,設立方便地點好敬拜神,也建立了市政府;緊接著我們最渴望的事情之一就是更多地學習,以惠及后代;唯恐當我們歸于塵土時,只留給眾教會一個沒有文化的職事?!备鐐惐葋喆髮W創辦于美國建國前的18世紀中葉,早年該校曾發布這樣一份宣言:“這所學院最主要的目標是教導和吸引兒童認識耶穌基督?!倍樟炙诡D大學校長威瑟斯龐曾這樣說過:“一切和基督十字架相違的學習是被咒詛的?!币虼耍覀兛梢哉f,基督教是美國大學的起源。
不過從1837年開始,隨著美國教育平民化、世俗化的興起,美國的教育開始與基督教相對立。被譽為“現代平民教育之父”的霍勒斯曼不滿于美國所有兒童的教育組織都操縱在基督教的手里,提出應該由政府取代教會來接管國家教育,確保開展教育的過程中不受基督教的控制和影響,另外公立學校要努力幫助學生擺脫基督教及其教義的束縛。到了二十世紀,偉大的教育家約翰杜威倡導“不信基督”,他認為在美國的公立教育改革中,去除基督教是亟待解決的重點。
西方文化傳統中的精神信仰,尤其是宗教對于西方教育,從現在看來早已失去了統治的形式,但它的一些精神價值還仍然蘊含其中??梢哉f,基督教與西方教育的聯系紐帶永遠都不會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