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玲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給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倡導“立足過程 ,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課堂教學評價對課堂教學行為起著重要的導向性作用,它的完善程度,將深刻地影響課程改革。本文從《英語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的要求出發,就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評價課堂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的狀態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進一步的學習、探討,老師們達成共識是將學生發展性評價分解為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兩種形式,這兩大支柱構成了學生發展性評價的操作框架。
我們認為從作用上看,形成性評價的嘗試,加大了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學習過程、思維發展、技能形成等的關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使教師改善課堂教學,給學生恰當的評價和激勵,引導學生正視自己,感受成長,擁有自信。其評價的特點在于及時、多元、簡潔。在部分學科進行了“形成性評價”的嘗試。
終結性評價則更應偏重于對一段學習過程結束后,對收集到的學生的信息進行理性的、多元的分析、整理,給出評語和有關的等級描述,應該更注重幫助學生制訂促進發展的改進計劃。同時評價的主體從單一轉向多元化、交互化,繼續堅持擴大評價主體,引導學生正確客觀地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培養責任心,健康發展。
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是本次課程課改的重點,而傳統的學生評價在長期追求客觀化、科學化的過程中傾向于定量評價,出現一種“唯分數論”“智育第一”的考試文化現象。新課改借鑒了傳統的評價模式,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將教育評價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關注到學生活動的各個領域。筆者認為新課改下發展性學生評價具有以下特點:
1983年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在《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智力是由言語、邏輯、數理智力、視覺、音樂、身體、人際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觀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種智力構成。”發展性評價關注的是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 ,其多元性主要體現在多角度的評價內容。
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分是學生的命根;考是老師的法寶。”這充分說明了傳統的評價只看重學生的成績。這種單一的評價往往會導致學生畸形發展。發展性評價從學業成績、心理素質、學習興趣、情感體驗、創新精神、道德品質等多維度關注學生的發展。
發展性評價反對目前這種單純依賴筆試考查、過分注重量化的做法,主張將開卷與閉卷相結合,筆試、面試與口試相結合,實踐操作與書面作業相結合的多種考試方式。是量與質的評價相結合,目前這種全新的評價方法有評定量表、軼事記錄、學生成長手冊、檔案袋評定、觀察法、研討法、日記法等方式。其中檔案袋評定被認為是質的評價的典范。
發展性評價在關注教師主體的同時,更注重學生的自評,把外評和自評結合起來。運用自評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評價,有利于評價的公正性;另外發展性評價也強調教師、同伴及家長對學生的評價。他們可以從不同的側面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評價標準是多樣化的。一般來說有絕對、相對、個體內差標準。絕對標準是國家制定的。傳統的學生評價主要采用相對標準。相對標準是指在學生內部確定一個基準(如考試平均成績),在學生內部進行橫向比較,排出名次,以此作為評優、選拔的依據。發展性學生評價以個體內差為主,把三者結合起來。“個體內差標準是指將學生的過去表現、常態表現和理想表現作為評價的標準 ,評價時把學生的過去、現在與理想狀態進行比較,或者把學生發展的各個側面進行比較。”以這種標準進行的評價能充分照顧個性差異,發揮自身獨特的潛能。
總而言之,新課程理念下英語教學中學生發展性評價不僅是教育發展的必然,更是學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它有著不可替代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