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娟
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學普遍存在重視“言”的落實而忽略“文”的研讀的現象,教師往往局限于語言文字的疏通,而不注重對文本的理解和欣賞,這種教法破壞了文章的整體性和美感,有悖于教學改革的基本精神,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很不利。
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考”指揮棒的作用,高考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高考文言文閱讀部分主要包括文言實詞、虛詞的理解選擇題、重點文言句子的翻譯題和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概括題,所以教學一線的老師在平時文言文的課堂教學中理所當然地停留在了字詞解析、翻譯文本、梳理文章的層次上。
這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并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理解能力,久而久之還會削弱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對此,我提倡在語言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閱讀理解文本的內涵。不論是現代文還是文言文,歸根究底都是“文”,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努力實現“言”與“文”的平衡。
下面我將通過《淮陰侯列傳》這節市級公開課的教學實踐,闡明我在文言文閱讀方面的教學理念。
結合《史記》人物傳記的特點,我將《淮陰侯列傳》這節公開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
1.把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及特殊句式,疏通文本。
2.結合對人物的細節描寫,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而思考與人物命運之間的關系。
3.能以現代的視角對歷史人物及相關的歷史現象進行探究,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這節課教學目標明確,內容豐富而生動,學生參與度很高,課堂氣氛活躍,獲得了聽課老師們的一致好評。心得總結如下:
《淮陰侯列傳》一文篇幅較長,如果以教師講解為主,一段一段按部就班地分析下去固然可以,但勢必會在疏通文本方面耗費過多的時間,且把課堂搞得“枯燥乏味”,把學生弄得“疲憊不堪”。
要想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精心的預習設計。
在課前我將本文中的一些重點實詞虛詞以及特殊句式整理出來,以預習講義的形式發給學生,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究,不懂的問題在課堂上集中解決。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一則可以讓預習工作落到實處,二則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效率,為學生理解感知文本騰出了充裕的時間。有人也許會質疑這種文言文的教學方式,認為文言知識點的落實是如此重要,這么做會影響學生對“言”的把握。但事實是雖然課堂講解文言知識的時間大大縮短了,可文言知識點的落實卻毫不含糊。
在分析文本前教師可以先檢查學生預習課文的情況,以一張幻燈片的形式將文中的重點實詞虛詞拎取出來指名學生翻譯,遇到學生不太清楚的地方教師再從語法的角度加以引導;至于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的翻譯可以穿插進文本探究的過程中去。如此一來,既強化了“言”的落實,同時對“文”的學習和感知也不會受到過多的“言”的牽絆,反而還會加深學生對“言”的理解,整節課的結構層次就比較清晰了,教師可以集中時間針對教學目標中的重點帶領學生去充分品讀和欣賞文章。
當然,文言文的預習工作不單單只有聯系書下注釋疏通文章內容這一個任務,既然是學習人物傳記,那么對韓信這個人物的探究和認識也是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文本的,因而我同時布置學生去搜集和韓信有關的一些資料來進一步充實這個人物形象,爭取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看到一個“立體的韓信”。
不論是現代文還是文言文,歸根到底都是“文”,教師要充分發掘文本的文學元素和文化元素,探尋作家創作的精神內核,努力使學生把握文本的創作內涵。
導入語的設計至關重要。好的導語就像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人以啟迪,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吸引學生快速進入課堂情境。
《淮陰侯列傳》這節課的教學,我以宋代錢若水的一首《題韓信廟》導入:
筑壇拜處恩雖厚,躡足封時慮己深。隆準若知同鳥喙,將軍應有五湖心。
學生可以結合自己對韓信的認識談一談對這首詩的理解。“筑壇拜處”是講劉邦設壇拜將的故事;“躡足封時慮己深”是講韓信自封為齊王的時候,劉邦已對他心存芥蒂,這也為韓信最終的命運埋下了伏筆;“隆準若知同鳥喙”一句中“隆準”、“鳥喙”都是借代的手法,“隆準”借代劉邦,在《高祖本紀》一課中就有對劉邦肖像的描寫,說他“隆準而龍顏”,“鳥喙”借代越王勾踐。勾踐為人心胸狹窄,能共苦但不能同甘,因此范蠡之后選擇了功成身退,泛舟五湖,而文種沒有聽取范蠡的建議仍然留在越王身邊,最終被殺害。錢若水的意思是說韓信沒能看出劉邦的為人,如果他知道劉邦和勾踐一樣不能容人,那他就應該會像范蠡一樣功成身退,就不會落得最終夷滅三族的下場了。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首詩在幾個學生的共同努力下被解讀清楚了。以這首詩作為課堂導入,學生對韓信這個人物的一生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對接下來對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對人物命運的思考都是有助益的。
《淮陰侯列傳》層次清晰,可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韓信早年的生活,由怒絕亭長、漂母飯信、胯下受辱三個小故事組成,第二部分介紹井陘之戰,第三部分寫韓信之死,第四部分是太史公的評價。
本節課的重點放在第一二兩部分,其中怒絕亭長、漂母飯信、胯下受辱和第三部分韓信被貶官之后跟劉邦的一段對話內容頗生動,人物的細節描寫很傳神,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有意識地將它們設計為整課堂的高潮探究點,引導學生去朗讀并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抓住最能突顯韓信形象的三處神態描寫:“喜”——“大喜”——“笑”來體會韓信的自信和自傲,以及作為將領的杰出的軍事才能。
因為韓信作為一員大將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所以我選擇首先從韓信的軍事才能入手,帶領學生一起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井陘之戰”,抓住神態描寫、語言描寫等相關細節品味韓信作為一員杰出將領的性格特點,讓學生認識到這些歷史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人。[1]“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獨立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并與人共情、分享、交流的意識和能力,才是語文教師應該在課堂上著力培養的。接下來作為課堂高潮探究點的四個生動的小故事就可以讓學生運用剛剛教授的方法即通過對相關細節描寫的品讀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而來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講授固然必不可少,但是讓學生利用所學到的方法嘗試著自己去解決問題這一環節更為重要,所謂的“學以致用”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在理解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的基礎上,采取分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分析探討人物形象,進而思考人物的性格特征與命運之間的關系,有趣的故事和生動的課堂形式使得學生都愿意積極地參與進來,主動地表達自己對韓信這個人物的認識,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有的學生還表示對韓信非常感興趣,希望在課后能繼續研讀《史記》中與韓信有關的課文未節選的部分,用本課介紹的細節探究法來充實對人物形象的認識。
相信只要我們對課堂進行精心的設計,在關注“言”的同時引導學生把重心放在對文本內容的研讀和賞析上,文言文也是可以上出文學文化的味道的。同時學生也領略到了《史記》的藝術魅力,語言精煉卻如此傳神的細節描寫對于學生記敘文的寫作也很有啟發性。
面對文言文的閱讀教學,一定要合理設計安排好“言”與“文”兩方面的教學內容,學“言”是學“文”的基礎,“言”的學習要突出重點,落到實處;“文”的學習要選好角度,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帶領學生細致深入地挖掘,品出文章的味道,上出文言文的精彩獨特,才能讓學生充分感受文學的魅力及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