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婷,田玉娥
(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430200)
在世界插花藝壇中,中國是東方藝術的起源國。中國傳統插花充滿人文情懷,它是東方式插花藝術的代表之一,它有近3000年的悠久歷史和獨特的審美情趣、別具一格的插花理念,和具有環保生態意義的精良技巧,它是中國文化孕育熏陶的子文化。
中華民族自古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草木不言,但花有花情花性,與人性相近,因此,古人將花人格化、人性化。依據花草的個性、結構形態,常賦予草木人的生命與情感。屈原《離騷》中“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表現自己高尚的情懷、不俗的志趣; 杜甫的《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正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花、鳥這些外物。陶淵明愛菊,留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林和靖喜梅花,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中梅花的暗香,隱約透露著隱者的清高。高興時山河含笑,惜別時楊柳依依,春花似錦、柳絮如綿,一花一木中蘊含人情。中國傳統插花善用諧音雙關的方法表達特點的主題或命題,如牡丹與玉蘭、海棠、迎春的組合造型諧音為“玉堂春富貴”;牡丹的瓶插,瓶與平諧音,常命題為“富貴平安”或“太平春色”,棠與堂諧音,牡丹與海棠的組合造型為“富貴滿堂”,極具中華民族的民俗特色,包涵這中華民族對豐盛美好的物質生活的期盼,為大眾所喜聞樂見。中國傳統插花以花象物、借草寓情,從一花一草中能透露著綿綿情意,或表意、或抒情、或寫景、或明志。正如中國傳統插花中的四大花型中,寫景花用以象征大自然的景物,理念花暗示社會秩序,心象花反映個人心境與志趣,造型花表現新生命的美麗形象。
孔子《論語.述而》中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孔子對藝術在實現人的全面人格理想中的作用很重視,技能的掌握包含著對自然和規律性的了解和運用,“游于藝”的“游”正是強調了這種掌握中的自由感,插花是體現自然美的一種表現方式,是藝術行動與心志自由的創作,也就是“游于藝”的精髓。而中國傳統插花的基礎建立在中華民族對花木之美的特殊品味與喜愛上,以利用花木自然的神態、型色、配合中華民族的人文、歷史、風俗文化意識與固有的審美觀為背景,在瓶、盤、缸子、碗、籃、筒等花器中表現生命的契機與緣合的美感,令人產生愉悅的心情、寬容的胸懷與仁愛的思想。
中華民族素以悲天憫人、仁民愛物的胸懷來對待自然,愛惜萬物。中國傳統插花也就是源于這種思想,花藝作品是有觀賞期的,愛花者除了贊賞花的美麗之外,更珍惜生命的契機,為了讓花兒以最美好的形式綻放,而將它供養在花器上,使其重現生命的意義。在中國,人是和一切生命平等的自然元素。自然是受到尊重的,植物的品格也為人崇尚,如不屈地生長、向光、無爭地生存,這些都是中國人的道德傾向,希望同大自然最大限度的合協相處,這也是中國傳統插花的目的和寄托。中國傳統插花,重視每一朵花、一片葉的存在空間,因為尊重而有靈性。中國傳統插花重視花材本身及組合的含義和象征性,重視意境的表達和欣賞。以花器為大地,寄情咫尺景致,展現無限生機,在花藝世界中,領悟到更多的人生哲學,增進高雅的情操。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中國傳統插花師法自然,以得自然天趣為妙,寓意人和世界的和諧關系,它體現了宇宙事物和人的內心世界的和諧之美。
中國傳統插花充滿人文情懷,以人性出發,中國傳統插花有主枝、客枝、使枝、從枝,花材的安排是一個自然生命的秩序。在中國傳統插花中,主枝是插花的主材,也是插花作品的靈魂,象征君主領袖,具有既美麗又端莊的姿容。客枝是跟主枝關系密切的友枝,象征佐相、侍臣,在結構上有協助、輔佐主枝之勢。使枝是最長的一枝,它的走向便是作品的形態,它直接傳達主枝的意圖。而從枝比三大主枝短,于造型上襯補主枝的氣勢。傳統插花中的“主、客、使”,貫穿儒家文化中仁民愛物的思想,插一盆花,可從中看到忠孝仁愛,從花藝作品中的高低錯落、俯仰呼應中,可以看到高的讓出低的,大的愛護小的,在一盆花中就能學到為人的道理。中國傳統插花三大主枝和從枝一起構建了豐富多彩的和諧人生,它體現了花藝創作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它是花藝創作者對植物生命的理解和自我情感的完美表達。
縱觀歷史,花道的興衰是國家興衰的晴雨表,正所謂“盛世興花藝”,中國傳統插花藝術活動充滿了人文情懷,富有生命意義且簡而易行,傳承和研究中國傳統插花,在創造宜人的環境氣氛同時,也能提升國民生活品質,增進社會祥和,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